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内外合治顽固性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外合治顽固性痛经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210001)朱英指导黄永澄关键词痛经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外合治顽固性痛经经临床检查多为膜样痛经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我院于1989年始运用中药外敷与内服法治疗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门诊...  相似文献   

2.
朱南孙老中医治疗膜样痛经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膜样痛经,是行经时,在经血中夹有大片子宫内膜(甚至整块子宫内膜)排出,同时伴有小腹剧痛和月经过多,直至内膜脱尽后,腹痛始缓,经血渐净。中医书藉中对膜样痛经记述较少。《竹林寺女科全书》中有“经来如牛膜片,乃血气结聚”的记载,似与本症相似。朱老医师治疗膜样痛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其治疗者每获良效。现将本人随师进修所得,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3.
脱膜散加味治疗膜样痛经30例溧水县石湫中心卫生院(211222)徐敦玉关键词膜样痛经脱膜散膜样痛经是痛经的重症。以经行腹痛剧烈,甚至发生痛厥,直到子宫内膜呈大块腐肉样物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始缓而得名。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笔者应用脱膜散加味治疗本病30例...  相似文献   

4.
1 痛经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对痛经发病机理的认识 ,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 ,如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情绪不稳定或过度敏感者均易患痛经。亦有人认为子宫位置过度屈曲 (瘀血性痛经 ) ;或子宫颈狭窄 (阻塞性痛经 )均可造成经血流出不畅而致痛经 ;或因子宫内膜整块脱落 ,排出不畅 ,使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痛经 (膜样痛经 ) ,或因子宫内膜异位 ,或盆腔内任何部位发炎都能造成痛经。近年来研究证明 ,子宫内膜和血内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在孕激素的作用下 ,分泌期子宫内膜能合成较多前列腺素F2a,月经期…  相似文献   

5.
膜性痛经(membranous dysmenorrhea),以其行经腹痛,直至子宫内膜呈大块甚或整个腔型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始缓而得名,又称膜样痛经,或蜕膜样痛经等。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现代医学普遍将其列入原发性、功能性痛经的范畴。中医学虽无此病症名,但考其行经腹痛伴经下夹瘀块(子宫内膜)的临床诸特征,一般均认为属经行腹痛范畴中的气滞血瘀痛经。以往因就诊患者仅诉行经腹痛且杂有血  相似文献   

6.
“衡法”治疗膜样痛经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样痛经”又称“脱膜样痛经”,多见于青年女性,因其行经第2~3d少腹剧痛,经量多,并排出子宫内膜呈烂肉状血块,因此笔者认为本病关键是血行不畅,瘀阻胞宫,故采用“衡法”(即活血化瘀)治疗,逐瘀脱膜治其标,补肾调肝固其本,以达到平衡气血,使之“祛除瘀血,流通血脉”,建立新的“阴平阳秘”。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寒热辨证治疗膜样痛经4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样痛经属中医痛经范畴,经期子宫内膜呈整块脱落,引起严重的经行腹痛,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本病多发于未生育的年轻女性,常给患者生活学习造成影响。近几年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把握寒热为主,辨证治疗43例膜样  相似文献   

8.
膜样痛经,又称膜性痛经。以其行经腹痛,直至子宫内膜呈大块或整个腔型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始缓而得名。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据其主症分析,属祖国医学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范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朱南孙主任医师近年致力于本病的研究,在医疗和科研中取得一定成果。兹将朱师治疗膜样痛经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膜样痛经为子宫收缩增强或不协调收缩所引起,常并见子宫内膜整块排出,笔者用失笑四物汤加味(组成见下附病例)治疗本病四例,均获痊愈,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叶××,女,21岁,未婚,工人。痛经一年多,经期恶心,疼痛时床上翻滚,面色苍白,汗出,纳呆,精神疲惫,月经内混有肉样内膜,诊断为膜样痛经,舌质淡,苔白,脉细数。治法宜  相似文献   

10.
膜样痛经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卢苏 《江西中医药》2007,38(11):77-78
膜样痛经是由于黄体功能不足,引起孕激素分泌功能低下,致子宫内膜分泌不佳不能分解而呈整快排出,及子宫平滑肌收缩力过强,或不协调收缩引起.以经行腹痛剧烈,甚至发生痛厥,直到子宫内膜呈大块腐肉样物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始缓而得名.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孕育.本病属于功能性痛经范畴.归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源于先天禀赋薄弱或房劳多产,绝大多数属肾虚血瘀,在妇科临床中并不鲜见,且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温经助阳、活血化瘀方法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已经证实对膜样痛经有着可靠的疗效.兹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辩证治疗膜样痛经三则鲍为群江苏省无锡县中医院(无锡214121)膜样痛经,是指以经行小腹疼痛剧烈,甚则恶心呕吐,四肢厥冷,伴经行量多,至子宫内膜呈大块或整个腔型随经血排出后痛缓为特点的病症。本病属祖国医学气滞血瘀型痛经范畴。治疗上常用行气化瘀之品,虽...  相似文献   

12.
张春艳 《国医论坛》2004,19(5):29-30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3.
异位消痛合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引发痛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一种病症。本病一般为良性,但具有恶性肿瘤样增生、浸润和转移的特点。痛经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具有周期性发作、渐进性加重的特点。自2000年1月~2003年11月,笔者采用异位消痛合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痛经  相似文献   

14.
正常月来经潮时。子宫内膜呈碎片状由宫颈口经阴道排出体外,因碎片体积小容易排出,所以不觉得疼痛。而发生膜样痛经,则是子宫内膜完整地从宫颈口排出。如果宫颈口狭小,完整的子宫内膜不容易排出,子宫就增强收缩,宫颈口逐渐扩张,才能排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剧烈疼痛,患者难以忍受,服止痛片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5.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还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证,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民间有许多食疗方治疗痛经,效果颇佳,但如缺乏辨证施用,带有盲目性,疗效就会欠佳。现就辨证食疗治疗痛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而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人临床治疗痛经患者数百例。认为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根据自己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膜样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常于经期第1~2天小腹疼痛难忍,甚则昏厥,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厥冷、恶心呕吐、腹泻等,直至子宫内膜呈大块腐肉样物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开始缓解。此证属于中医学"痛经"范畴。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甄德江教授针刺天枢穴经验方治疗膜样痛经2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膜样痛经,或称脱膜性痛经。以其于行经第二、三天少腹部疼痛剧烈,伴经量过多,掉下大片子宫内膜呈烂肉状血块而言,是妇科常见的痛经疾患之一。笔者临证数十年,体会到本病治疗与一般痛经不同,不仅要逐淤脱膜,控制疼痛,而且掌握治疗的关键时刻,要补肾调肝,宁心安神,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方能获取满意疗效。以下介绍笔者对此病的辨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甄海平 《河北中医》2012,34(3):379-38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据统计约5%~15%的妇女患子宫内膜异位症[1],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80%有痛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 -05-2010 -05,笔者应用加减温经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30例,并与孕三烯酮口服治疗30例对照,观察加减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足底按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痛经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宫内膜组织于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所引起的病变,是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妇科常见病,其痛经特征为继发性和渐进性加重,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至今尚无较好的治法.中医诊疗本病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自1997年至今单纯运用足底按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