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全脑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全脑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分为假手术、全脑缺血0.5、6、12、24h,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及RT-PCR技术检测HIF-1αmRNA表达及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0.5h缺血脑组织中HIF-1α已出现明显表达,6h达峰值.RT-PCR表明:基因水平变化同蛋白水平变化相同.结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可诱导HIF-1α表达增强,提示HIF-1α对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缺血2h再灌注6h、1、2、3、4d及假手术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蛋白、原位杂交及RT—PCR法检测HIF-1α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检测显示:大鼠缺血再灌注6h,缺血侧脑组织梗死灶周边HIF-1α及HIF-1α mRNA阳性反应已出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阳性表达增强,一直持续到第3天,第4天显著下降;RT—PCR检测HIF-1α mRNA在6h后已有表达,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HIF-1α mRNA的表达呈上升的趋势,在第3天达高峰,第4天显著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HIF-1α表达增强,提示HIF-1α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大脑皮层MiR210的表达变化,探讨MiR210及stat3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之间的相关性及调节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全脑缺血组(GI组)及stattic+全脑缺血组(stattic+GI组)。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 stat3、p-stat3及 HIF-1α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大脑皮层 MiR210及HIF-1αmRNA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GI组海马 stat3、p-stat3及 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大脑皮层MiR210及HIF-1αmRNA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与GI组相比,stattic+GI组海马p-stat3及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而stat3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大脑皮层HIF-1αmRNA水平明显减少(P<0.05)。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iR210及stat3表达发生明显变化,且两者与HIF-1α之间可能存在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酒精性急性胃黏膜损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酒精性急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和Ⅰ、Ⅱ、Ⅲ实验组。对照组以2ml生理盐水灌胃,Ⅰ、Ⅱ、Ⅲ实验组分别予30%、65%、100%浓度酒精2ml灌胃。2h后处死大鼠取全胃剖开,肉眼观察形态学变化计算损伤指数;HE染色后光镜观察黏膜炎症程度;RT-PCR检测胃黏膜HIF-1αmRNA表达,蛋白免疫切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结果肉眼观察实验组黏膜有充血、水肿及糜烂、溃疡形成,光镜下观察实验组均有炎症反应;对照组与实验Ⅰ、Ⅱ、Ⅲ组损伤指数分别为0.47±0.52、9.27±2.49、11.07±2.71、28.60±3.11,实验各组损伤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着酒精浓度增加损伤更为严重;实验组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随酒精浓度升高而递增(P〈0.01或P〈0.05)。结论随着酒精浓度的增高,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程度加重,且胃黏膜HIF-1α的表达水平增加,推测HIF-1α在酒精性胃黏膜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6,(2):157-159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红景天苷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再灌注+红景天苷组。红景天苷处理组运用红景天苷(40mg/kg)处理2周,脑缺血再灌注采用局灶性脑缺血1h,随后再灌注24h处理,随后取脑,测定脑缺血体积、检测MDA和8-OHdG等应激产物,提取mRNA用于定量RT-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红景天苷组大鼠的脑组织中HIF-1a、乳酸脱氢酶(LDH)和己糖激酶(HK)等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HIF-1a、LDH和HK的表达,红景天苷处理组行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a、LDH、HK升高程度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弱。结论:红景天苷处理可诱导脑组织中HIF-1的表达,增加糖酵解酶的水平,加强脑组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80只,其中24只未造模型大鼠作为对照组;另56只大鼠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选择其中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24只。观察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大株红景天注射液2 m L·kg~(-1),每日1次;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4 d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每组取8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胎肝激酶-1(FLK-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另取8只大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其脑组织VEGF mRNA、FLK-1mRNA、HIF-1αmRNA表达,余下8只大鼠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脑缺血梗死区比例。结果对照组、模型组、观察组大鼠全脑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无缺血梗死;模型组、观察组大鼠的脑缺血梗死区质量及梗死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鼠脑缺血梗死区质量及梗死比例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脑组织VEGF、FLK-1、HIF-1α蛋白及其m 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大鼠脑组织VEGF、FLK-1、HIF-1α蛋白及其m 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以升高大鼠缺血脑组织VEGF、FLK-1、HIF-1α蛋白及其m RNA表达,有助于诱导缺血部位血管内皮分化与再生,促进脑缺血区动脉侧支循环重建,维持成熟血管的完整性,增加脑组织供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及VEGF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VEGF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缺血2h再灌注6h、12h、24h、48h、72h及假手术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VEGF 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6h,缺血侧脑组织梗死灶周边VEGF免疫阳性反应已出现,24h明显增多,48h达高峰;VEGF mRNA在6h开始上升,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48~72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VEGF表达增强,提示VEGF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区乏氧诱导因子HIF-1α和HIF-3α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1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ADSCs组(n=6)。ADSCs组经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s细胞悬液(0.5 ml,细胞密度为4×106个/ml)。缺血3 h再灌注72 h后行NSS法行神经功能评分,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ADSCs移植后可见PKH26标记的ADSCs在海马区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ADSCs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显著降低(P<0.05),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表达,促进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重要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 h、12 h、24 h、48 h和72 h,每点6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采用HE观察每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及IL-6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实验组的IL-17和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整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mRNA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12 h、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蛋白水平提示实验组在缺血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的IL-6以及在缺血12 h、24 h和48 h后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 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莹  李文媛  刘艳翠  丁利  赵斯达 《医学综述》2012,18(15):2501-2502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低氧诱导因子3α(HIF-3α)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NSCs组。再灌注72 h后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NSS)法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蛋白表达。结果 NSCs移植后可见PKH26标记的NSCs在海马区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NSCs组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HIF-1α和HIF-3α表达,促进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复氧时间胎鼠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规律。方法孕19 d Wistar大鼠36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8 个实验组,每组4 只。实验组建立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后,分别于子宫恢复血供后0、0.5、2、4、8、12、24 及48 h 取胎鼠脑组织;对照组只暴露双侧子宫15 min 后,取胎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鄄1琢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缺氧诱导因子1琢蛋白表达在术后8 h 明显升高,12 h 达到高峰,24 h 后明显下降。结论HIF鄄1琢在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胎鼠脑组织中的表达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缺氧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假手术组(n=12)、缺氧缺血组(HIBD组,n=15)和缺氧预处理后缺氧缺血组(HPC组,n=21),缺氧预处理组在行HIBD模型前24h吸8%浓度氧3h。各组大鼠均于14日龄处死。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病理学变化;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的情况;采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大鼠脑组织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HPC组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较HIBD组减轻,HPC组大鼠脑组织HIF-1α基因的表达较HIBD组下降,HPC组脑细胞凋亡数目较HIBD组减少。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保护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减弱HIF-1α mRNA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组,每组24只,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评价术前、术后、给药7 d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微血管密度,RT-PCR 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 HIF-1α mRNA 和 VEGF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给药7d后黄芪注射液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微血管密度、HIF-1α mRNA和VEGF mRNA表达水平、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HIF-1α/VEGF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中精脒/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2(spermidine/spermine-N1-acetyltrans-ferase2,SSAT2)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 88只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40)和心肺复苏组(n=40)。其中假手术组和心肺复苏组再分为1、8、24、48、72 h 5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HIF-1αmRNA和HIF-1α、SSAT2蛋白的表达。结果 SSAT2的表达在复苏后明显降低,1 h[(0.314±0.027),P<0.01]表达最低,随后逐渐升高(P<0.01),至72 h[(0.731±0.024),P>0.05]时回升到正常对照组水平(0.736±0.02),而假手术组SSAT2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HIF-1αmRNA的表达在复苏后1 h[(0.245±0.021),P<0.05]时降低,但8 h[(0.430±0.019),P<0.05]时明显增强,后24 h[(0.387±0.018),P<0.05]、48 h[(0.385±0.019),P<0.05]下降,至72 h时回落到正常对照组水平(0.343±0.022);但HIF-1α蛋白在复苏后1 h[(0.755±0.012),P<0.01]显著增高,随后逐渐下降(P<0.01),至72 h[(0.033±0.002),P<0.01]时仅轻度增高,而在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能检测出HIF-1α表达。SSAT2表达与HIF-1α表达在复苏后72 h内呈负性相关(r=-0.945,P<0.01),SSAT2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在复苏后8~48 h呈负相关(r=-0.614,P=0.01)。结论在心肺复苏后一定时间内,大鼠脑组织SSAT2表达减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两者呈负相关表达,提示SSAT2对HIF-1α蛋白、HIF-1αmRNA可能起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α,HIF-Iα)表达的相关性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RhEPO干预组(脑缺血后分别于30 min、3h、6h、12 h及24h加入RhEPO 3000 IU·kg-1·d-1腹腔注射,连用3d)、盐水对照组,利用神经评分、TTC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RhEPO对脑梗死后HIF-1α蛋白表达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后3d,RhEPO治疗组与盐水组神经评分相比减少显著(P<0.05),以30 min加药组为著.脑梗死相对体积比与神经评分成正相关.镜下可见假手术组HIF-1α蛋白无表达,盐水对照组HIF-1α蛋白阳性率较RhEPO干预组增高,差异显著(P<0.05);30 min及3 h RhEPO治疗组与组内24 h组相比HIF-1α减低明显(P<0.05).结论 RhEPO可降低脑缺血性梗死后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且干预越早,HIF-1α表达越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动态变化,并给予脑缺血大鼠锌离子螯合剂[N,N,N’,N ’-tetrakis(2-pyridylmethyl)ethylenediamine,TPEN]进行干预,研究锌离子对MCAO大鼠脑组织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锌离子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45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MCAO组和MCAO+TPEN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TPEN,剂量为15 mg/kg),每组15只。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再灌注模型。术中监测大鼠肛温及平均动脉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分别于再灌注3、12和24 h处死大鼠,迅速取脑,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冰冻切片内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双标对HIF-1α在缺血脑组织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IF-1α染色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1)。给予15 mg/kg TPEN后,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比MCAO组明显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免疫荧光染色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元内HIF-1α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递增。螯合细胞内锌离子下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HIF-1α浓度,提示锌离子可能通过促进HIF-1α表达介导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7.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伟  王爱岳  李强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09-1810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区的表达。结果正常组未见HIF—1α表达,缺血再灌注组HIF—1α的表达显著高于单纯缺血组(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诱导HIF-1α的表达且HIF-1α在发生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关性以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缺氧诱导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结果:出血后,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72h达到高峰且维持到第7日,此后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后3d内,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性增加,此后逐渐下降,脑出血EPO干预组较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降低,HIF-1α蛋白阳性率减少.结论: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中HIF-1α与细胞凋亡和脑水肿表达具有相关性.rhEPO能显著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HIF-1α表达,对脑出血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段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脑挫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法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挫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挫伤后1h,4h,12h,48h,72h,7d,14d共8组,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伤后1h可观察到少量HIF-1α表达,4h后表达开始增加,48h达高峰,到14d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挫伤后HIF-1α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时序性规律,有望应用于脑挫伤经过时间的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慢性脑低灌注后再灌注脑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组)和再灌注组(R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6周后恢复血流灌注,于再灌注前即刻(R0)、再灌注1 h(R1)、24 h(R2)及72 h(R3)行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PI),检测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其后采用qRT-PCR法,检测HIF-α-mRNA、VEGF-mRNA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慢性脑缺血再灌注后1 h,实验侧脑皮层血流灌注量较对侧下降(73.12±26.75)%,再灌注后24 h脑皮层血流灌注量有所恢复,72 h仍未达到基线水平;与S组比较,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的不同时点HIF-1α-mRNA、VEGF-mRNA均表达增高(P<0.05).结论 HIF-1α、VEGF在大鼠慢性脑低灌注再灌注后表达上调,参与大鼠脑血管增殖及活性增强的病理过程,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