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于武汉市加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MCHC)的单胎足月产孕妇6998人,于孕8~16周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既往病史等资料并测量体重及身高。分娩前测量产前体重;分娩后通过医院记录收集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及身长等信息。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关系曲线,寻找各妊娠结局发生率均较低的增重范围作为同济推荐值。将孕期增重的P25~P75作为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以同济和百分位数法推荐孕期增重适宜值为参照,分析孕期增重过多或不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的孕期增重范围分别为:低体重组12.0~17.0 kg、正常体重组9.0~14.0 kg、超重组7.0~11.0 kg,以此作为孕期增重的同济推荐值。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分别为:孕前低体重组14.0~19.0 kg、正常体重组13.0~19.0 kg、超重组10.8~18.0 kg及肥胖组9.0~15.8 kg。(2)与同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94,95%CI 2.31~3.73)、巨大儿(OR=3.13,95%CI 2.38~4.13)、剖宫产(OR=1.53,95%CI 1.38~1.71)及妊娠高血压(OR=2.18,95%CI 1.50~3.17);增重不足组发生的风险为小于胎龄儿(OR=1.82,95%CI 1.32~2.53)。按百分位数法推荐值分组,相应的风险值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11,95%CI 1.76~2.54)、巨大儿(OR=2.16,95%CI 1.76~2.65)、剖宫产(OR=1.53,95%CI 1.36~1.72)、妊娠高血压(OR=1.39,95%CI 1.02~1.90)及小于胎龄儿(OR=1.60,95%CI 1.29~1.98)。结论推荐中国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孕前低体重者12.0~17.0 kg、正常体重者9.0~14.0 kg及超重者7.0~11.0 k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孕期增补叶酸与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方法选取马鞍山市4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孕期保健的孕妇建立孕妇队列。随访期间收集孕妇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妊娠间隔、妊娠并发症、围孕期服用叶酸等情况。追踪随访分娩情况,包括新生儿体重、身长、出生头围、胸围等。共获得有效问卷和出生详细信息的活产单胎儿4448人,其中早90人,小于胎龄儿147人,低出生体重104人。数据使用Dunnett-t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围孕期规范增补叶酸,或单纯孕早期增补叶酸其子代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指标明显好于未增补者;控制初次建卡孕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家庭人均月收人、孕前BMI、孕周、孕次、产次、妊娠间隔、既往不良孕育史、妊娠合并症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增补叶酸是不良出生结局的保护因素,可降低小于胎龄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其RR值(95%CI)分别为0.45 ( 0.24~0.86),0.52(0.32~0.87),0.39(0.19~0.80 )。而单纯孕前增补、单纯孕早期增补和其他增补叶酸情况对早产、小于胎龄儿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围孕期增补叶酸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卫生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合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根据是否发生低出生体重,建立出生队列(共纳入280名低出生体重儿和200名正常出生体重儿),对低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03%,女婴高于男婴(χ2=38.78,P0.05);多因素研究显示早产(OR=16.466,95%CI:8.539~31.754)、妊娠合并症(OR=2.559,95%CI:1.063~6.163)、孕期增重(OR=0.944,95%CI:0.899~0.992)和孕期食欲(OR=0.264,95%CI:0.104~0.619)与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妊娠合并症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孕期增重增加、孕期食欲好可降低低出生体重发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降低低出生体重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抑郁是否增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及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为孕期抑郁孕妇潜在的危险因素加以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招募单胎孕妇共1 377例进入统计分析。于孕中期(孕13~28周)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筛查量表(EPDS)进行孕期抑郁症状的评估,评分≥12分作为孕期抑郁的诊断标准。通过深圳市妇幼保健系统查询并导出孕妇妊娠结局及相关人口学指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抑郁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期抑郁的检出率为19.0%,正常组和孕期抑郁组的EPDS得分分别为6.5±2.9和13.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和户籍类型为深圳户籍的孕妇发生孕期抑郁的比例较低。在校正了孕妇年龄、教育程度、户籍类型、孕前体质指数(BMI)、二手烟、产次及胎儿性别等混杂因素后,孕期抑郁可显著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1.97; 95%CI:1.07~3.63),但与低出生体质量的关联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不再显著(OR=1.99; 95%CI:0.68~5.80)。本研究未发现孕期抑郁与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及巨大儿等有相关关系。分层分析中孕期抑郁与早产的关联在年龄35岁、非深圳户籍及胎儿性别为男性的孕妇中更为显著。结论孕期抑郁显著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这一不利影响在年龄35岁、非深圳户籍及胎儿性别为男性的孕妇群体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9名孕(12±1)周的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线资料,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于孕(28±1)周及分娩前测量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和各孕期增重速率,并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孕期增重推荐标准进行评价。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孕期总增重为(16. 2±4. 6) kg,孕期总增重异常比例为59. 1%,其中增重过多比例为44. 3%;孕早期增速过缓比例为44. 3%,孕中期、孕晚期及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的比例分别为63. 6%、55. 7%和65. 8%。控制孕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分娩孕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比较,总增重不足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1,95%CI 1. 08~5. 82),总增重过多组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4,95%CI 1. 20~5. 36)。与孕中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7,95%CI 0. 13~0. 60)。与孕中晚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8,95%CI 0. 13~0. 59)。结论成都地区孕妇孕期增重异常问题严峻,孕期增重过多和不足同时存在。孕期总增重过多是大于胎龄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期、中晚期增速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评价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情况对我国北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09年在沈阳3家医院分娩的3741名单胎妊娠初产妇,按照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按照孕期BMI增加情况分为3组:A组(BMI增加4)、B组(BMI增加4~6)、C组(BMI增加6)。Logistic回归评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度,结果用RR和95%CI表示。结果:①和正常体重组相比,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孕妇患子痫前期的RR分别为0.53(95%CI0.29~0.97)、2.84(95%CI2.05~3.94)和5.35(95%CI3.47~8.49);患妊娠期糖尿病的RR分别为0.35(95%CI0.16~0.78)、3.40(95%CI2.44~4.75)和4.95(95%CI2.91~7.06);剖宫产和出生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也随孕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②和B组相比,C组增加了子痫前期(RR1.85,95%CI1.40~2.44)、妊娠期糖尿病(RR1.39,95%CI1.05~1.86)、剖宫产(RR1.37,95%CI1.15~1.63)及出生LGA(RR1.98,95%CI1.44~2.73)的相对危险性,但降低了出生SGA的风险。A组降低了子痫前期、剖宫产和出生LGA的风险,但增加了早产(34周)和出生SGA的风险。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高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度可以明显增加孕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的风险。应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期体重,合理营养减少肥胖,对预防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及新生儿793例;收集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情况(包括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等指标;参考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制定的孕期增重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孕期增重水平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结果 793例孕妇孕期增重5~34 kg,平均(14.01±4.32)kg;孕期增重不足227例(28.6%),增重适宜321例(40.5%),增重过多245例(30.9%);孕期增重不足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孕周、体重均低于其他两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也高于其他两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OR=2.93,95%CI:1.16~6.26)、新生儿窒息(OR=3.86,95%CI:1.36~10.98)的发生风险;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巨大儿发生风险(OR=4.51,95%CI:1.23~16.57)增加相关。结论深圳地区孕妇孕期增重不足与过多比例相对较高,孕期增重异常与不良新生儿出生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安徽省马鞍山市小于胎龄儿(SGA)发生情况并探讨孕前低体质指数(BMI)与小于胎龄儿关系.方法 样本人群来自于马鞍山市出生队列,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的5 084名孕妇为对象,通过填写《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收集母亲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孕前BMI信息,单胎活产儿出生信息,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对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果 不同居住地,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不同孕前BMI孕妇间SGA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3.0%(139/4 615),孕前BMI< 18.5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RR=1.63,95% CI=1.12 ~2.37).结论 孕妇孕前低BMI可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因此,对孕前BMI较低的孕妇应提供必要的营养指导,保证其孕期正常增重,以尽量减少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小于胎龄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早孕期相关暴露因素与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及小于胎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于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7月24日入组并于2018年12月31日前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 17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早孕期相关暴露因素与新生儿不良分娩结局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及小于胎龄的发生率分别为4.76%、3.53%、5.74%。在早产方面,北方孕妇和孕期增重是早产的保护因素,而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1~3年内有口腔检查或治疗、家庭人口为3~4人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在低出生体重方面,孕期增重和食用奶及奶制品是低出生体重儿的保护因素,而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工作久坐时间>6 h、1~3年内有口腔检查或治疗、被动吸烟等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在小于胎龄方面,女婴、被动吸烟、食用花生油及口味偏淡是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而补充叶酸是小于胎龄儿的保护因素。结论 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及小于胎龄的影响因素是多因素的,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高龄产妇与妊娠合并症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为高龄产妇的母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分娩的高龄产妇366人、正常年龄产妇1802人中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1)一般情况:高龄产妇和正常年龄产妇民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2,P=0.005);高龄产妇的孕前体重[(60.48±9.80)kg vs.(57.00±8.63)kg,t=6.87,P0.001],BMI[(22.92±3.36)kg/m2vs.(21.63±3.01)kg/m2,t=5.12,P0.001]均大于正常年龄产妇,但孕期增重却低于正常年龄产妇[(13.39±4.36)kg vs.(13.97±4.46)kg,t=2.29,P=0.022)〗;高龄产妇组经产妇比例大于正常年龄产妇(55.7%vs.26.2%,χ~2=123.75,P0.001)。(2)妊娠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妊娠期糖尿病(21.6%vs.13.0%,χ~2=31.84,P0.001)、子痫前期轻度及重度(16.4%vs.10.9%;4.6%vs.2.0%,χ~2=18.71,P0.001)发病率均较高;调整了民族、学历、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孕次、产次之后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调整OR,AOR=2.108,95%CI:1.545~2.875)、轻度(AOR=1.573,95%CI:1.106~2.238)及重度子痫(AOR=2.510,95%CI:1.301~4.845)的危险性均变大。(3)妊娠结局比较: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早产(16.4%vs.10.2%,χ~2=11.90,P=0.001)、巨大儿(9.6%vs.6.4%,χ~2=4.78,P=0.029)、低出生体重儿(6.0%vs.2.3%,χ~2=14.38,P0.001)、大于胎龄儿(17.8%vs.11.7%,χ~2=10.02,P=0.002)的发生率较高;调整了民族、学历、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孕次、产次之后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早产(AOR=1.850,95%CI:1.306~2.620)、新生儿发生低出生体重儿(AOR=2.833,95%CI:1.558~5.151)和大于胎龄儿(AOR=1.420,95%CI:1.014~1.989)危险性均会增大。(4)分娩方式比较:高龄产妇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年龄产妇(51.6%vs.41.9%,χ~2=11.74,P=0.001);经产妇中高龄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年龄组(59.8%vs.51.5%,χ~2=3.97,P=0.046)结论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高龄产妇较正常年龄产妇发生妊娠合并症的风险会增大,其新生儿体重出现异常的风险也高于正常年龄产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疾病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涉及中国、美国、加拿大、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2014—2019年国内外相关文献773篇,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篇队列研究,描述孕前女性BMI分布情况以及孕前BMI与妊娠期疾病或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前BMI过低可导致母亲产后出血(OR=7.1,95%CI:2.7~13.6)、急性肾衰竭(OR=1.6,95%CI:0.1~5.3)、新生儿低出生体重(OR=3.1,95%CI:1.5~6.2)、小于胎龄儿(OR=2.9,95%CI:1.9~4.5)等疾病的风险增高;孕前BMI过高会导致先兆子痫(OR=1.09,95%CI:1.04~1.14)、妊娠期高血压(OR=5.49~11.42)、剖宫产(OR=1.94,95%CI:1.80~2.08)、产科干预并发症(OR=4.4~8.2)以及生出巨大儿(OR=2.36,95%CI:2.15~2.59)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高;自发性流产、异位妊娠等疾病也与孕前BMI异常(过高或过低)显著相关。【结论】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严重孕产妇疾病及早产、异常出生体重、剖宫产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该领域需更多基于人群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孕前体重管理提供更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王燕  胡传来  张勤  陶兴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06-180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 41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孕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产前检查时记录孕周并测量体重,随访研究对象妊娠结局。并采用LMS法分别建立孕妇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不同周次增重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超重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正常组次之,低体重组最低,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的低体重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两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S曲线示三组孕母孕期体重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孕早期三组体重增重甚少,孕中期体重增加小于孕晚期。孕前低体重组孕妇孕期总增重较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多。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8年3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1 437名孕妇及其婴儿资料,根据母亲身高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57.0、157.1~161.0以及 161.0 cm),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OR值及95%CI。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6.6%、6.3%、3.6%和16.5%。在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有统计学关联。母亲身高每增加1 cm,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4.7%(OR=0.953,95%CI=0.939~0.968)和6.8%(OR=0.932,95%CI=0.922~0.942),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6%(OR=1.116,95%CI=1.094~1.139)。相对于身高≤157.0 cm组,身高 161.0 cm组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18.5%(OR=0.815,95%CI=0.677~0.980)、40.2%(OR=0.598,95%CI=0.492~0.726)和51.6%(OR=0.484,95%CI=0.426~0.551),而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207.0%(OR=3.070,95%CI=2.348~4.013)。结论身高较矮的孕妇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身高较高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妇幼保健人员宜加强孕期监测,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2015年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建册的40 931名孕产妇及其单胎活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孕期增重正常17 143人,占41.92%,孕期增重过多12 409人,占36.56%,孕期增重过少8 799人,占21.52%;适于胎龄儿(AGA)34 295人,占83.87%,小于胎龄儿(SGA)3 322人,占8.12%,大于胎龄儿(LGA)3 276人,占8.01%。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和孕期增重在SGA、AGA、LGA组依次增加(均P0.05),三组孕妇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吸烟、饮酒和民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重过轻的孕妇增重过多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95%CI:0.78~1.41),且不管增重多少,其分娩LGA的风险均较低。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增重过少和增重正常均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1.02,均P0.05),但不管增重多少均会增加分娩LGA的风险(OR=1.79、2.50、3.11,均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妊娠期梅毒治疗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时机。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妊娠期梅毒不同治疗时机母儿结局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4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孕早期与孕中晚期干预的母儿结局进行Meta分析,计算纳入研究的相对危险度(艘)及95%CI。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早孕期组660例,中晚孕期组2 2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时机不良妊娠结局及胎传梅毒的发生风险有差异。孕妇结局评价:①孕早期干预流产的发生风险低于孕中晚期[RR=0.28,95%CI:0.17~0.45,P0.001];②孕早期干预早产的发生风险低于孕中晚期[RR=0.25,95%CI:0.10~0.56,P0.001];③孕早期干预死胎/产的发生风险低于孕中晚期[RR=0.31,95%CI:0.15~0.64,P=0.002]。胎儿结局评价:①孕早期干预先天梅毒儿发生风险低于孕中晚期[RR=0.23,95%CI:0.17~0.31,P0.001];②孕早期干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与孕中晚期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8~1.03,P=0.06]。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在孕早期进行规范化治疗,能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阻断梅毒的垂直传播,预防先天梅毒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新密市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4月在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检的孕早期孕妇3 124名,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既往妊娠史和本次妊娠情况,并随访其妊娠结局,分析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14.82%,不良妊娠结局排名前3位:巨大儿(8.19%)、早产(4.36%)和低出生体质量儿(2.67%)。有宫外孕史(OR=2.70,95%CI:1.16~6.29)、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1.50,95%CI:1.21~1.88)和居住地为城市(OR=1.27,95%CI:1.03~1.56)是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新密市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有宫外孕史、BMI≥24 kg/m~2和居住地为城市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孕前保健教育,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改善母婴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