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督脉腧穴考     
督脉经腧穴的数量和分布,历代记录不一样,督脉经腧穴的分布,《内经》到《甲乙经》时期督脉经腧穴包括了面部头颈部正中线、脊背正中线及两侧,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至今仅有面部、头颈部、脊背部正中线上:腧穴数量上也多少不一,主要与对脊柱相关腧穴认识不同有关。其中唐代《太素》首次记载了督脉经腧穴不同认识的讨论,杨上善和王冰的记录提示,对督脉经腧穴认识上的主要差异出现在唐宋之间。  相似文献   

2.
针灸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医系杨志新基础部武煜明1经脉循行1.1足少阴肾经《针灸学》五版教材叙述肾经循行时[1],在括号内注明“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这里“腧穴通路”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3.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根结、标本、气街及各种特定穴的内容,展现其间关系。四肢尤其肘膝远端有重要作用。361个经穴中特定穴129个,其中分布在根、本部(四肢)100个,肘膝以下98个,分布在结、标部(气街)29个,均在胸、腹气街处。根、本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治疗头颈、躯干及全身疾病,体现四肢为根、为本的根结、标本理论。背俞穴、募穴的应用体现气街理论对针灸取穴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内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选穴规律。方法:搜索近5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相关文献,统计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应用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57篇随机对照的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相关文献,检索结果共涉及52个腧穴(十四经穴46个,经外奇穴5个,阿是穴1个)。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和经脉分别是关元穴、三阴交穴,任脉、脾经。腧穴分布部位较多为下腹部、下肢部及腰骶背部。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以关元、三阴交为主要腧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要经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多选取下腹部、下肢部及腰骶背部腧穴。  相似文献   

7.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本文就交会穴的分布、作用及其应用与发展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与研究。兹分述于下。一、交会穴的分布交会穴的分布,遍及全身,但以头面、躯干部为主。101个交会穴(《腧穴学》中的100个加督脉的龈交穴)中头面部43穴、躯干部45穴,四肢部仅13穴(上肢2穴、下肢11穴)。从全身看,身前多于身后。从阴阳经脉分,阳经(67穴)多于了阴经(34穴),其中足三阳经42穴、足三阴经21穴,手三阳经15穴、手三阴经2穴。统括言之,足经(63穴)多于手经(17穴)。从经脉的交会关系看,除任脉之承浆、上脘、中脘、会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保留了大批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失眠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纳入针灸处方156个、腧穴90个,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分布于十四经的88个腧穴中,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多;54个特定穴中,使用最多的是井穴、原穴和背俞穴;取穴以下肢部和胸腹部为主。结果说明,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多选下肢部穴,特定穴多用背俞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观察力敏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探查40例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体表力敏腧穴并记录,分析力敏腧穴与肢体部位、经脉、经穴的关系及其敏化反应特征;选取3~4个力敏腧穴,对患者进行力敏推拿治疗,连续治疗5天,比较治疗前、治疗1天及5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结果:(1)探查力敏腧穴共247穴次,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肩井、风池、缺盆、臂臑、云门、承山、大椎、清冷渊、手三里穴区,与经穴位置重合的力敏腧穴占70.45%.(2)足少阳胆经(46穴次,18.62%)、手阳明大肠经(38穴次,15.38%)、手太阳小肠经(33穴次,13.36%)、手少阳三焦经(28穴次,11.34%)上力敏腧穴分布频次最多.(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当天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治疗1天相比,治疗5天后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明显差异(均P<0.01).结论:(1)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力敏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是上肢部与肩背部,与足少阳胆经、手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2)力敏推拿能够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症状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眼病,适应范围很广,从文献资料所记载的主治病种来看,计有眼睑、泪器、结膜、角膜、巩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各个部位的疾病50多种。从病理形式来看,除肿瘤以外,各种类型的眼病均可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特别适用于眼部的各种炎症和痛症,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变性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运用极为广泛,决不能等闲视之。现将眼科针灸腧穴与配穴处方的原则和经验简介如下。一、眼科针灸腧穴概述眼科针灸腧穴,按经络可分为经穴与经外奇穴两大类。经穴是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并列入十四经系统已定位定名的腧穴,是  相似文献   

11.
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主要搜集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进行提取应用。纳入合格文献38篇,腧穴55个,54个腧穴分布于十四经,其中足阳明胃经13个,任脉腧穴11个,膀胱经腧穴8个,脾经7个。纳入穴中特定穴37个,涉及特定穴10种。结果发现,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其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将筛选出文献的治疗方法、所选穴位、穴位归经、分布及特定穴的应用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整理归纳,形成针灸治疗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0篇文献,经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胃下垂所选经穴50个穴位和经外奇穴13个,其中足三里和中脘使用频次最高,达到总频次的10%以上;腧穴的选择以远部与近部配合取穴为主;任脉、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经外奇穴分布部位以腹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胃下垂经脉多选取任脉、胃经腧穴,配伍以局部与远端要穴相配为主。  相似文献   

13.
腧穴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腧穴的定位、取法、性质、功能、主治、临床配穴应用及刺灸方法的一门学科。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和通过体表的部位,也是某些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种。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四经在体表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入十四经以内的腧穴;阿是穴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在体表某处出现的过敏穴。前二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文献用穴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方法:搜集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进行提取,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合格文献196篇,腧穴63个.63个腧穴分布于十四经,其中足少阳胆经腧穴23个,手少阳三焦经腧穴7个;纳入腧穴中特定穴53个,涉及特定穴9种.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手、足少阳经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1998年12月—2016年6月国内有关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文献。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并记录各腧穴的应用频次,对腧穴的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等进行统计描述。探讨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常用、少用腧穴及其归经、分部规律。结果:纳入文献91篇,涉及的穴位共有59个,腧穴涉及11条经脉,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等。其中特定穴42个,占71.19%;分部选穴是以下肢部远端选穴和下腹部、腰背部的局部选穴为主。结论:现代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常用穴位主要有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等,选穴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腰背部和下肢部。  相似文献   

16.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处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总结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腧穴运用规律、配伍规律以及特定穴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检索1978—2011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针灸处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所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其使用频次、配伍组合、分部和特定穴分类等。结果: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肩髃等手足阳明经穴,并且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肩髃、阳陵泉等相互配伍最为常见。涉及的主要经脉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督脉等。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上肢部穴位使用频次最多。选穴以特定穴的选取为主,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交会穴次之。结论:中风偏瘫治疗规律为多选阳经腧穴,首选阳明经穴;局部取穴多选上下肢部腧穴;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输卵管积水热敏化腧穴分布和热敏化表现形式规律。方法观察14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有无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化腧穴出现频率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腧穴热敏化的表现形式,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参数时间。结果 140例患者均出现了热敏现象,发现率100%,以子宫穴、卵巢穴、腰眼穴、大肠俞、关元俞穴位频率高,与病灶部位具有对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化表现形式依次为局部透热扩热深层透热传导热及非热感,输卵管积水直径与腧穴热敏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及敏感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与饱和灸量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存在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化腧穴与病灶部位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病灶严重程度与腧穴热敏化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及敏感性存在相关性;亦与饱和灸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凡是在十四经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疗作用的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均称为"特定穴".特定穴并不是独立的腧穴,而是从属于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的腧穴.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腧穴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有共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将这些腧穴统称为特定穴.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10类,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掌握这些特定穴的含义、主治性能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选穴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1957年5月至2019年6月)符合针刺治疗或针刺为主要辅助手段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纳入排除,最终纳入文献53篇,分析并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上巨虚是最常用腧穴;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是选穴主要多的经脉;下肢部、胸腹部是选穴主要集中的部位;五腧穴、下合穴、募穴、八会穴是选用最多的特定穴。结论针刺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理想,选穴遵循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