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介绍心内直视下以射频消融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加瓣膜置换术治疗并发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经验。8例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按照迷宫线路施行射频消融,同时完成瓣膜置换。6例术后即转为窦性心律;2例术后结性及窦性心律交替出现,出院时转为窦性心律。以射频消融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非风湿性瓣膜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术中房颤消融路线均一致,常规结扎切除左心耳。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5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5例,行三尖瓣成形38例,行血栓清除术10例。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房颤转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44例(75.8%),发生心房扑动8例(10.3%),消融后仍为房颤9例(15.5%),出院前恢复为窦性心律47例(81.0%)。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具有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05开始,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5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置换术4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其他手术3例。术后应用胺碘酮6个月。结果:115例患者手术当日109例房颤消除,其中95例为窦性心律,14例为结性心律;6例仍为房颤心律,房颤消除率为94.8%。术后随访3个月,82例维持窦性心律,10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80%;14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9例仍为房颤心律。随访12~24个月,全组115例患者中80例维持窦性心律,11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79.1%;9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15例为房颤。结论: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疾病的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同时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结果 50例术后即刻转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1周6例由窦性心律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52例出院后随访3~24个月,40例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77%.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 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 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脏直视下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仿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病例,其中31例行瓣膜置换同期行IRFMM手术治疗房颤(治疗组),32例行瓣膜置换而未同期行IRFMM术(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治疗组18例术后立即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于术后5 d内恢复窦性心律,7例术后由交界区心律转为窦性心律,3例仍为房颤.术后随访2~19个月,出院时90.3%(28/31)为窦性心律,随访半年以上91.3%(21/23)维持窦性心律,随访1年以上85.7%(12/14)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后仅3例短暂转复为窦性心律,出院时全转为房颤.32例随访2~19个月,未转为窦性心律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美敦力公司Cardioblate盐水冲洗射频消融系统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瓣膜置换术加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对11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实施改良迷宫术过程耗时21~32 min,平均24 min.随访12~46个月,其中105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8例,转复率为92.77%;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及血栓复发.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应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操作简单易行,远期疗效确实,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在换瓣手术时加射频消融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房颤 66例。男性 3 0例 ,女性 3 6例 ,平均年龄 4 3 5岁 ,房颤病史最短 1年 ,最长 3 0年。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经心房行迷宫式射频消融 ,同时行瓣膜置换。麻醉选择对心房 ,窦房结 ,心室传导影响较小的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异丙酚 1mg·kg- 1 ,芬太尼 5 μg·kg- 1 ,万可松 8mg静注 ,维持异丙酚 2 0μg·kg- 1 ·min- 1 ,芬太尼 2 0 μg·kg- 1 ,万可松 4~ 8mg。结果 :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平稳 ,66例病人中 5 4例恢复了窦性心律 ,占 82 %。 9例仍为房颤 ,2例为心房扑动 ,1例为结性心律。结论 :选择对心率和心律影响较小的镇静止痛药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射频消融手术中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本院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外科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azeⅢ型手术疗效。方法调查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下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azeⅢ型手术,观察随访6个月时的心律情况,根据节律分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和非窦律组,分析影响术后转律的原因。结果 144例入选,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因瓣周漏而行二次手术。出院时窦律88例(61.11%),房颤39例(27.08%),随访6个月窦律88例(61.11%),房颤25例(17.36%)。窦律组左房小于非窦律组,房颤时间短于非窦律组。左房内径≥6.5 cm者,可达龙的转复率高于非可达龙组(53.8%vs 28.6%,P<0.05)。结论心脏病伴发房颤的病人,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窦律的恢复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左房内径大小及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转复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达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大左房(≥6.5 cm)的转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6例ASD并发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AF病例,其中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组),84例体外循环下ASD补术+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组),16例单纯介入封堵术(未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单纯介入封堵组),术前,术后12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右心房、右室内径及肺动脉压力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死亡,随访12个月,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28例转复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AF,后行二次射频消融术转为窦性心律,84例ASD补术+改良迷宫手术患者中有66例转复窦性,14例失败仍为AF,4例为交界性心律,单纯介入封堵组16例8例成功,8例术后仍为AF,与术前比较,各组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导管射频消融组和改良迷宫手术组AF治愈率高(对比单纯介入组,均P〈0.05),患者心慌不适更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均能安全有效治疗ASD并发AF,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3.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 1 6例 ,阵发性房颤 1例、持续性房颤 1 5例 ,房颤时间 1~ 1 0年 ,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 ,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 ,输出功率 30~ 40W ,每次放电时间 45~ 60s ;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 ;随访 6~ 1 2个月。结果显示 :1例手术失败 ,术后早期房颤复发 ;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 ;1 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 1 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成功率 80 %。结论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4.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病史和心房大小与射频迷宫术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风湿性心脏病 (RHD)慢性心房颤动 (AF) 6 6例射频迷宫手术治疗AF的结果 ,通过探讨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对射频迷宫手术疗效的影响 ,试述心房重构对AF治疗的影响。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恢复组 )患者和未恢复窦性心律 (未恢复组 )患者AF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有显著差异 (3.84± 3.2 4vs 11.13± 8.74年 ,6 6 .17± 9.88vs81.83± 12 .85mm ,P均 <0 .0 1)。AF病史越长手术效果越差 ,AF病史 >3年的患者AF转复率明显低于AF病史 <3年者(72 .5 %vs 96 .2 % ,P <0 .0 1) ;左房越大手术效果越差 ,左房最大直径 >70mm患者AF转复率明显低于 <70mm的患者 (6 1.5 %vs 95 % ,P <0 .0 1)。AF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明显影响射频迷宫手术的疗效 ,这可能是心房重构给AF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照观察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瓣术)过程中直视下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中,76例在换瓣术中直视下以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设计两条迷宫线路:一条为围绕4个肺静脉口外侧的环形线,另一条为连接左下肺静脉口下缘与二尖瓣后叶根部的最短直线.术中分次节段性消融,输出功率30~40W,放电时间45~60 S;术前3 d静脉应用胺碘酮,术后口服3个月停药;随访24个月.其余52例拒绝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的风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其换瓣术、胺碘酮应用及术后随访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组(消融组).结果 随访24个月,消融组成功率81.58%(62/76),对照组成功率44.23%(23/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瓣术中采用直视下在左心房后壁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法能显著提高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比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好,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胺碘酮有助于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7.
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探讨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比较18例二尖瓣置换术中加做迷宫术(治疗组)和1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的慢性房颤治疗结果。治疗组前2例采用切割冷冻法完成迷宫术,后16例采用改良的射频法。其中16例(88.9%)于术后当日至22日转为窦性心律。切割冷冻法有1例因术后出血给予大量输血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余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未见房颤复发。对照组中5例曾于术后恢复短暂窦性心律,但出院时又转为房颤。结果表明迷宫术能有效地治愈慢性房颤,改良的射频法比切割冷冻法操作简单,无出血并发症,心房肌损伤小。提示心房的大小、f波的粗细、心功能的好坏等是影响迷宫术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