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05—2012-02在我院内科住院的颈动脉斑块患者20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标准: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IMT值<1.0mm为正常,IMT 1.0~1.2mm内膜增厚,>1.2~1.4mm为斑块形成,IMT>1.4mm为颈动脉狭窄。低回声为软斑块即易损斑块,强回声为硬斑块。检测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共6个部位。入选标准:(1)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有软斑块;(2)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0例ICVD患者为观察组,1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IMT1.0 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混合斑及硬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管腔狭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总动脉(CCA)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总动脉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同时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颈动脉球部内-中膜(IMT)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不均质回声斑块,多发斑块、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CDFI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进行筛选,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229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病的人员91例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10MHz)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如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则根据病变性状分软斑、硬斑与混合斑。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与硬斑比较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及斑块的性状,给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并可对临床未发病的患者起到中风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大量研究发现,颈动脉分叉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其中以颈动脉分叉部附近,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2 cm内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2]),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A组)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B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结果 动脉斑块最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多于B组,P <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最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早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也是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3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于入院后 2 4~ 2 8h ,采用东芝SSH~ 14 0A彩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2 7例异常 ,阳性率 90 % ,其中 17例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 ,占63 % ,内膜增厚多见于颈总动脉 (90 % ) ,且多为双侧 (63 % ) ,斑块形成亦多见于颈总动脉 (70 % ) ,双侧者占 40 %。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 ,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脑梗死疾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及脑梗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RI和颈总动脉的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ED、SR和颈总动脉PS、ED及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经CT及相关检查证实、资料完整的脑梗死病人和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间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好友部位、内部回声、表面情况以及不同性质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显著增厚,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斑块好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含脂质多的软宽与脑梗死关系最密切。结论 超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方法 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6 9例对照组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1)青中年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 3.9%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 .6 % ) ,P<0 .0 5 ;(2 )青中年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37.7% )及溃疡斑(4.3% ) ]检出率高达4 2 % ,而稳定性斑块[扁平斑(4.3% )、硬斑(2 6 .1% ) ]检出率为30 .4 %。健康对照组仅2例发现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 ;(3)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4)青中年脑梗死组以轻、中度血管狭窄为主(7.8% ) ,老年脑梗死组以中、重度狭窄为主(36 .9% ) ,健康对照组无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组织学结构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内因,切应力作用是决定斑块稳定性的外因。在内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稳定斑块成为青中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 229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病的人员 91例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 10 MHz)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如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则根据病变性状分软斑、硬斑与混合斑. 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与硬斑比较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1).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及斑块的性状,给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并可对临床未发病的患者起到中风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部分脂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单侧前循环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长轴和短轴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完整性,以及单侧颈动脉低、中等和强回声斑块数目,判断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粥样硬化斑块215个,共77例患者发现纤维帽不完整,72例存在低回声斑块,仅5例检出中等回声斑块(χ2=37.703,P=0.000)。其中患侧纤维帽不完整者46例、健侧31例(χ2=5.291,P=0.021);患侧检出低回声斑块者56例、健侧44例(χ2=0.168,P=0.682)。共计发现颈动脉狭窄15例,均为低回声斑块所致,分别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10例)、颈动脉分叉部(4例)、颈外动脉(1例),以颈动脉分叉部(8.16%,4/49)与颈内动脉起始部(27.03%,10/37)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P=0.04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纤维帽不完整的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通过超声波评价斑块回声及其表面纤维帽完整性,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而观察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较单纯评价斑块回声特点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常见病因学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表现。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壁形态学及回声的变化。结果引起颈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85~90%,其次为Takayasu大动脉炎、颈动脉夹层(caritid artery dissection CAD)及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FMD)。不同病因所致颈动脉狭窄在超声下具有不同的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动脉内膜局限性隆起,突入管腔形成斑块Takayasu大动脉炎为动脉内中膜弥漫性增厚,管腔向心性增厚;CAD可见双腔血流或偏心狭窄;FMD可见局限性狭窄与扩张形成“串珠样”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几种常见病因诊断均可提供相当准确的客观依据。与DSA的一致率很高,在临床上考虑颈部颈动脉病变的患者应首选该项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01—12开封市中心医院诊断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情况,分析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溃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00例患者,42例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占42.0%;38例位于颈内动脉,占38.0%;13例位于颈外动脉,占13.0%;7例位于颈总动脉,占7.0%。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颈动脉壁增厚,斑块贴服在内膜上,形态大多不规则,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硬斑块呈强回声,软斑块呈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溃疡,可见内膜回声不连续,斑块内可见低回声,提示溃疡形成,部分巨大溃疡可见斑块顶部呈"火山口"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显示血流进入溃疡斑块内部。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无创等优点,尤其对粥样斑块合并溃疡,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