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同时伴单节段HIZ的患者,经椎间盘造影28例明确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在符合椎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的患者中,HIZ预示着椎间盘造影的阳性率较高(84.8%)。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腰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腰痛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及HIZ可提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参考,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HIZ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如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是非常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就目前研究的结果,外科治疗腰痛的基础仅限于对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认识。目前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报道越来越多,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谈谈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选择的粗浅认识,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个新的概念,椎间盘造影术是迄今为止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较佳方法。本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不涉及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它指由腰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人的组织修复过程.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慢性下腰痛的39%,它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类型.虽然仍有一些争议,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和确定损伤椎间隙水平的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它的关键特点是病人对椎间盘刺激的主观反应,而不是椎间盘的外观结构.外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有争议的课题.无疑,对于大多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来说,保守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一些渐进发展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通过各种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的,仍应考虑行积极的外科手术.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它能明确定位疼痛来源的椎阃盘,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除一部分腰痛的患者能作出明确的诊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其余部分的诊断概念较为模糊。近年来,由于对腰痛的不断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逐渐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  相似文献   

7.
有关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患之一,椎间盘作为腰痛的一个重要来源部位的观点.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腰痛[1],其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临床诊断和治疗也逐渐趋于规范化.但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仍存在一些问题[2],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腰痛是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能做出正确诊断及治疗的仅占15%〔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 iscogen ic low back pain)首先由Crock描述,是指单纯椎间盘的病变刺激椎间盘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2002年Cohen等〔2〕研究结果显示,有慢性腰背疼痛症状的人群中,椎间盘源性疼痛占65%。随着椎间盘造影术及腰椎磁共振(MR I)技术的不断发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率不断提高,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1保守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至少3~6个月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锻炼、推拿按摩、针灸、经皮电刺激、生物反馈、…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报道慢性下腰痛所致机能丧失超过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肿瘤[1]。如何治疗慢性下腰痛对脊柱外科医师是严峻的挑战。慢性下腰痛的病因中约40%应归为椎间盘源性[2],目前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失败后通常采取椎间融合术或长期止痛治疗。椎间盘内电热疗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anuloplasty,简称IDET或IDTA)作为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作者拟就其进展做一综述。1基本原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椎间…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但是关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否存在、如何诊断及治疗始终存在争论。随着对疼痛产生机制以及它与脊柱力学性质关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变得逐渐清楚,作者对此作一综述。1疼痛产生机理1.1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及走行明确椎间盘内神经分布走行及其功能是理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然而直到最近才…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rk等于1979年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其定义为:影像学除外神经根压迫的情况,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导致的顽固性腰痛。当时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Crock通过对退变椎间盘内部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提出了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的概念,并认为IDD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此后,椎间盘源性腰痛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腰椎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宝淦 《颈腰痛杂志》2006,27(6):498-500
腰椎融合术对一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融合技术的选择主要基于解剖因素。椎体间融合有很高的融合率。椎间盘置换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5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5.1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椎间盘退变的良好治疗必须根据疾病的自然病史进行预测.但这不可能总是如此.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目前还很少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经治疗后,效果确切,优良率92.3%。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MRI信号改变,包括高信号(HIZ)现象以及终板信号改变,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显示有较高相关性。结论:MRI、椎间盘造影可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椎间盘内免疫反应或化学性刺激所产生的炎症介质可使间盘内神经组织致敏,即使在没有间盘突出的情况下也可导致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CT/间盘造影与腰椎核磁图像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依据。CT/间盘造影可以详细观察间盘内病变程度;造影过程中出现的诱发痛可以可靠地提示疼痛来源。腰椎核磁图像上纤维环的高信号区、终板信号变化是间盘内炎症反应的影像学表现。结合CT/间盘造影与腰椎核磁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腰痛和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伴有功能障碍的严重腰痛,可伴随腹股沟、大腿前外侧痛或根性放射痛;病变椎间盘造影纤维环破裂明显,MRI上出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或终板信号改变者比率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分别为(82.2±3.4)%和(74.0±5.7)%。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特异性体征和影像表现少,椎间盘造影是可靠诊断方法,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越来越引起学者们重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以及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常见的类型,然而,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脊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等疼痛传递通路中的作用,对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调控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来改变疼痛信息传递,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源性腰痛因其特有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已被视为一种独立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椎体滑脱症等疾病的病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