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捻针预处理日1次组,电针预处理日1次组,手捻针预处理日2次组,电针预处理日2次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心肌HSP70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增加,HSP70mRNA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HSP70mRNA表达增加,且针刺预处理日2次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结论:针刺预处理能够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上调心肌HSP70mRNA的表达。针刺预处理每日2次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每日1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效果。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后处理组,每组8只。预处理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前10 min、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前10 min经耳缘静脉给予丹红注射液2 mL/kg,均缺血30 min后再灌注2 h。记录缺血前、结扎30 min、再灌注1 h、再灌注2 h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测定再灌注结束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心肌组织中Bcl-2、Bax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结扎30 min、再灌注1 h、再灌注2 h,缺血再灌注组LVSP、+dp/dtmax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LVEDP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LVSP和+dp/dtmax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LVEDP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且预处理组LVSP和+dp/dtmax均明显高于后处理组而LVEDP明显低于后处理组(P均0.05)。再灌注结束时,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K、LDH、cTnI、MDA和心肌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血清SO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血清CK、LDH、cTnI、MDA和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血清SOD和心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且预处理组血清CK、LDH、cTnI、MDA和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后处理组而SOD、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后处理组(P均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且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后处理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预处理效果优于后处理,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大鼠利用Langendorff装置制备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平衡灌注20 min,缺血40 min,再灌注2 h;对照组无缺血再灌注操作,平衡灌注180 min;电针预处理组在造模前2周进行电针刺激干预,2周后采用与模型组相同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表达量。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及心肌组织中TNF-α、IL-6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电针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内关穴可通过下调TNF-α、IL-6表达而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FXR抑制剂组及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予捆绑固定7天后,除假手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处理。FXR抑制剂组第8天尾静脉注射法尼酯X受体(FXR)抑制剂z-Guggulsterone 0.4μl/g后再造模,电针预处理组从第1天开始取"内关""足三里""关元"电针7天,第8天再造模。造模后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及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检测心肌组织FX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IL-8浓度升高,呼吸链酶Ⅰ、Ⅱ、Ⅲ、Ⅳ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FXR基因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FXR抑制剂组与电针预处理组IL-8浓度均降低,呼吸链酶Ⅰ、Ⅱ、Ⅲ、Ⅳ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升高,FXR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FXR抑制剂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IL-8浓度、FXR基因表达水平升高,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呼吸链酶Ⅲ、Ⅳ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8浓度,提高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ATP酶活性,下调FXR基因表达,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陈振宇  周丽  邱鹏 《新中医》2020,52(3):5-9
目的:探究芪参益气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IRI大鼠,随机分为MIRI组、芪参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TL组、TM组、TH组)、复方丹参片组(DS组),每组12只,另设假手术(Sham)组12只。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体积比例,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心肌组织磷酸化-酪氨酸激酶(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 (p-STAT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MIRI组大鼠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室内压上升以及下降最大速率(+dp/dt,-dp/dt)、SOD、p-JAK2、p-STAT3、Bcl-2表达均降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CK-MB、MDA、TNF-α、病理评分、心肌梗死体积比例、心肌细胞凋亡率、Bax表达均升高(P<0.05)。与MIRI组比较,TL组、TM组、TH组及DS组LVSP、+dp/dtmax、-dp/dtmax、SOD、p-JAK2、pSTAT3、Bcl-2表达均升高(P<0.05),LVEDP、CK-MB、MDA、TNF-α、病理评分、心肌梗死体积比例、心肌细胞凋亡率、Bax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芪参益气方可缓解MIRI大鼠心肌损伤,其可能与活化JAK/STA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心肌缺氧家兔左心室内压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0只正常成年家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枳实薤白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家兔手术活体取心,应用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制备洛克氏液心脏灌流模型,其中正常组灌注含饱和氧的洛克氏液,模型组予不含氧的洛克氏液灌注,枳实薤白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予不含氧的洛克氏液+相应剂量(1.58、0.79、0.395 g/kg)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提取液灌注。记录灌注前和灌注20 min后各时间点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等容相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及左室内压等容相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灌注后5~30 min各时间点LVSP、+dp/dt_(max)、-dp/dt_(max)均降低(P0.01),LVEDP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组LVEDP在灌注后5、10 min时间点均降低(P0.01),LVSP在灌注后5、10、15 min时间点均升高(P0.01),+dp/dt_(max)、-dp/dt_(max)在灌注后5、10 min时间点均升高(P0.01);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剂量组LVEDP在灌注后5~25 min各时间点均降低(P0.01,P0.05),LVSP、+dp/dt_(max)、-dp/dt_(max)在灌注后5~30 min各时间点均升高(P0.01,P0.05);枳实薤白桂枝汤高剂量组LVEDP在灌注后5、10 min时间点均降低(P0.01),LVSP、+dp/dt_(max)、-dp/dt_(max)在灌注后5、10 min时间点均升高(P0.01)。与枳实薤白桂枝汤低剂量组比较,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剂量组LVEDP在灌注后10~25 min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LVSP在灌注后5~30 min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dp/dt_(max)在灌注后10~30 min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dp/dt_(max)在灌注后15~25 min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剂量组对缺氧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川芎嗪预处理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SOD、GSH-Px活性,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SP70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川芎嗪预处理组SOD(P<0.01)、GSH-Px(P<0.05)活力显著升高,HSP70mRNA(P<0.01)及其蛋白(P<0.05)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SOD、GSH-Px和HSP70是心肌中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川芎嗪可增加SOD、GSH-Px活性,并诱导HSP7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草次酸防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大鼠心脏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抑制Caspase 3/Bax/Bcl-2凋亡信号通路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依达拉奉6 mg/kg)及甘草次酸50、100、200mg/kg剂量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6 d。实验第7 d,除阴性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均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CA/CPR模型,并再给予相应药物1次。末次给药后1 h,记录大鼠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in))及平均动脉压(MAB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LDH、CK及CK-MB含量的变化;取大鼠心尖组织,进行HE病理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SOD、MDA、GSH-Px及T-AOC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aspase 3、Bax及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P升高,+dp/dt_(max)、-dp/dt_(min)、LVSP及MABP降低,血清LDH、CK及CK-MB含量明显升高;心肌组织SOD、GSH-Px及T-AOC含量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多;心肌组织肌纤维走行紊乱,有纤维化和断裂现象,部分细胞结构受损、变性或坏死,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且Caspase 3、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次酸200 mg/kg组大鼠LVEDP降低,+dp/dt_(max)、-dp/dt_(min)、LVSP及MABP升高,血清LDH、CK及CK-MB活性下降;心肌组织SOD、GSH-Px及T-AOC含量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且Caspase 3、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甘草次酸对CA/CPR大鼠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和下调Caspase 3/Bax/Bcl-2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浆网钙泵(SERCA2a)/磷酸受纳蛋白(PLB)在电针干预对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增效/减毒作用中的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乌头碱组和电针+乌头碱组,每组6只。采用右股静脉输注大剂量盐酸普萘洛尔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10 min后,电针组和电针+乌头碱组大鼠于"内关"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3 mA,时间30 min;乌头碱组和电针+乌头碱组大鼠经左股静脉注射乌头碱溶液(10μg/kg)。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dp/dt_(max));观察大鼠心律失常类型并进行评分;多重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SERCA2a和PL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干预后各时点LVSP、±dp/dt_(max)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头碱组、电针组干预后1min±dp/dt_(max)升高(P0.01,P0.05),乌头碱组干预后10~60 min与电针组干预后20~60 min+dp/dt_(max)升高(P0.01,P0.05),电针组干预后1 min LVSP亦升高(P0.01),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60 min LVSP、±dp/dt_(max)均升高(P0.01,P0.05)。与乌头碱组比较,电针组干预后1 min LVSP和+dp/dt_(max)升高(P0.01,P0.05),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 min LVSP、±dp/dt_(max)与干预后20~60 min+dp/dt_(max)均升高(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0~60 min+dp/dt_(max)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头碱组干预后心律失常评分升高(P0.01);与乌头碱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与电针组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左心室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降低(P0.01),PLB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乌头碱组SERCA2a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各干预组PLB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乌头碱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SERCA2a蛋白表达增加、PLB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可能是通过上调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下调PLB蛋白表达实现对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的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腺金丝桃与当归配伍(金归)干预后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中HSP70及NF-κBp65的表达,探讨HSP70与NF-κBp65在MIRI大鼠细胞凋亡或脂质过氧化损伤等进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金归2∶1组作用于MIRI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观察大鼠心肌HSP70、NF-κBp65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1组可明显提高HSP70蛋白的表达,减弱NF-κBp65蛋白活化,HSP70mRNA水平上调,NF-κBp65mRN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归2∶1组抗MIRI的机制可能与提高HSP70的表达以抑制NF-κB p65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或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对CHF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盐酸多柔比星隔日腹腔注射的方法构建CHF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灸药(艾灸加西药)组,每组7只。艾灸组给予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每日1次,每次15 min;西药组灌服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kg),每日1次;灸药组给予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kg)灌服结合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每日1次,各组均连续3周。检测大鼠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心肌组织NF-κB活性及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建模大鼠的行为体征改变明显,心功能指标明显异常(P0.01),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符合CHF表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LVEDP升高,CO、LVSP、+dp/dtmax和-dp/dtmax降低(P0.01),心肌组织TNF-αmRNA表达及NF-κB蛋白结合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及灸药组CO、LVSP、±dp/dtmax均升高,HR、LVEDP明显降低(P0.01),TNF-αmRNA表达及NF-κB核蛋白DNA结合活性降低(P0.01);与艾灸组和西药组比较,灸药组HR、LVEDP降低,CO、LVSP、±dp/dtmax升高明显(P0.05),且TNF-αmRNA表达降低明显(P0.05)。结论艾灸联合西药改善大鼠心功能指标,降低TNF-αmRNA表达方面优于单用艾灸及西药,可能通过降低TNF-αmRNA表达,抑制心肌组织NF-κB核蛋白的DNA结合活性,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从而改善CHF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和Yes相关蛋白(YA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8只)、电针组(18只)、电针+YAP病毒转染组(18只)和电针+病毒对照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3个电针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前2 h电针"百会"和"大椎"穴30 min,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造模前4 d,电针+YAP病毒转染组大鼠采用腺病毒转染技术沉默大脑皮层YAP基因,电针+病毒对照组大鼠注射阴性对照的腺病毒载体。造模后24 h,记录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相对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YAP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YAP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YAP表达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降低(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YAP病毒转染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1,P0.05);与电针+YAP病毒转染组比较,电针+病毒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大脑皮层缺血半暗带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大脑皮层半暗带YAP表达,进而减轻细胞凋亡和神经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2只。正常组常规饲养7 d,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捆绑1次,每次20 min,共7 d;电针组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每天1次,频率2 Hz、强度为1 mA的连续波,每次20 min,共7 d。第8天,正常组采用10%乌拉坦(10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60 min腹主动脉取血,再取心脏组织;模型组与电针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0 min,再灌注40 min后取样;假手术组开胸后不做任何处理,60min后取样。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测定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和梗死区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清肌钙蛋白(c Tn I)]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小异二聚体配体(SHP)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面积与梗死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的梗死面积与梗死区质量均升高(均P0.01),电针组的梗死面积与梗死区质量均低于模型组(均P0.01)。②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血清LDH、CK、c Tn I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LDH、CK和c TnI水平均升高(均P0.05),电针组血清LDH、CK和c TnI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③模型组FXR、SH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FXR、SHP基因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功能,降低梗死面积,减少炎性因子,下调FXR/SHP的基因表达,其保护作用可能是基于调控FXR/SHP凋亡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逆汤诱导的心肌延迟预适应对心缺血再灌注(MI/R)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缺血再灌注采用经典大鼠冠脉结扎,缺血1h,再灌1h。四逆汤预处理灌胃(5g/kg·d)连续3天,末次灌药24小时后缺血1h,再灌1h。以大鼠左心功能为评价指标,通过RT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HSP70的表达。结果:四逆汤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上调HSP70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结论:四逆汤预处理对MI/R后心功能的损害具有延迟保护效应,其机制与四逆汤诱导HSP70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黄连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黄连素预处理组(I/R后+0.1mg·kg-1·d-1)、辛伐他汀预处理组(I/R+0.1mg·kg-1·d-1),连续腹腔注射7d,末次于冠状动脉结扎前2h腹腔注射给药;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1h后剪开结扎线,用止血钳夹闭胸腔,再灌注2h,测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黄连素预处理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LVSP均显著增加,LVEDF均显著减少,±dp/dtmax绝对值均显著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少;其中黄连素预处理组较辛伐他汀预处理组+dp/dtmax增加更明显.结论 黄连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黄连素可能较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假手术组(Con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常体液载体动物假手术组(AS组),异常体液载体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组(AS+IR组),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大剂量组(10.12g/kg)、中剂量组(5.06g/kg)、小剂量组(2.53g/kg),阿托伐他汀(AT)组(20mg/kg),每组12只,灌胃干预21天。检测各组心肌组织HSP70、CGRP表达及血清MAD、SOD、IL-6、IL-8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AS+IR组、AS组、AT组、小剂量组CGRP表达升高(P0.01,P0.05);各给药组SOD升高,MDA、IL-6、IL-8降低(P0.01)。与AS组比较,AS+IR组CGRP表达上调(P0.05),大剂量组HSP70表达上调(P0.01),各给药组SOD升高(P0.01),IL-6降低(P0.01),大剂量组及AT组MDA降低(P0.01,P0.05)。与AS+IR组比较,大剂量和中剂量组CGRP表达降低(P0.01),各给药组HSP70、SOD升高(P0.01),MDA、IL-6及IL-8降低(P0.01)。结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可增加MIRI模型大鼠心肌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MIRI后心肌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MIR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颖  陈晨  吴伟康  段新芬 《中药材》2006,29(4):345-348
目的:探讨四逆汤预处理后诱导的心肌延迟预适应能否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M I/R)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四逆汤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经典大鼠冠脉结扎,缺血1 h,再灌1 h。四逆汤预处理组给予四逆汤灌胃(5 m l.kg-1.d-1)连续3天,末次灌药24 h后心肌缺血1 h,再灌1 h。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bc l-xl mRNA/bc l-xs 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线粒体内凋亡诱导因子(AIF)的W estern b lotting分析。结果:四逆汤预处理24 h后可以减少M I/R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bc l-xlmRNA/bc l-xs mRNA表达的比值,减少AIF自线粒体的释放。结论:四逆汤诱导的延迟预适应可以减少M I/R造成的细胞凋亡,机制与其保护线粒体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及时间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220g,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0.5h组、电针预处理1h组、电针预处理2h组、电针预处理3h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开胸后仅暴露心脏不做其它处理;模型组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缺血20min,再灌注4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他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造模前 0.5-3h选取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电针,造模方法同模型组。观察各组左心室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内β-内啡肽、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舒张末期压力(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mean presure,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存在明显差异(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LVEDP显著降低,LVSP、+dp/dtmax 、-dp/dtmax水平有所上升(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β-内啡肽(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升高明显(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能显著下调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P<0.05)。③上述各项指标中,电针预处理2h组和电针预处理3h组优于电针预处理0.5h组和电针预处理1h组,电针预处理0.5h组和电针预处理1h组相比较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EA3组和EA4组比较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④病理结构方面,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破坏显著,电针预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心肌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结论:电针预处理能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来降低心肌缺血对心功能的损害,且不同的预处理时间点对心肌组织的保护效应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6,(1)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白介素-l(inter leukin-1,IL-1)、心肌细胞内Caspases-3和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5 m L/d)、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5 m L/d)、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阿托伐他汀20 mg/(kg·d)]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 10 mg/(kg·d)+阿托伐他汀20 mg/(kg·d)]。灌胃7 d后,第8天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后,各组术后分别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心肌中TNF-α和IL-1β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活化Caspase-3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心功能指标、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改善(P0.05),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改善更显著;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TNF-α和IL-1β浓度明显减少(P0.05),Caspases-3和NF-κB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比较,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TNF-α、IL-1β、Caspases-3及NF-κB表达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减轻MIRI损伤,呈现加强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NF-K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兔的心肌预防保护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各组按预处理后造模时间再分3个亚组,每组6只。电针预处理组及艾灸预处理组造模前电针或艾灸"内关",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疗5d。各组分别于预处理5d后0、24、48h行冠脉结扎法复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 70)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不同时间段血浆ET含量和血清CK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HSP 70表达虽有所增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24、48h血浆ET含量及血清CK含量均降低(P0.01,P0.05),艾灸预处理48h血浆ET含量降低(P0.01);电针预处理后48h及艾灸预处理后0、24、48hHSP 70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P0.05),其中艾灸24h组HSP 70表达又显著高于电针24h组(P0.01)。结论:电针与艾灸预处理对MIRI均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浆ET含量、血清CK含量减少,及心肌组织HSP 70表达增强有关,这种预防保护效果还存在时间的差异,电针与艾灸均具有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