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雪旺细胞调控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雪旺细胞对组织再生研究的相关文献,从雪旺细胞的骨再生作用、多样化促进组织再生能力、旁分泌神经因子网络的营养效应和其在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作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雪旺细胞通过旁分泌效应,调控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参与到了血管和骨骼等非神经组织的再生分化过程,体现了其具有神经-血管-骨整合的营养效应。结论充分利用雪旺细胞的神经、血管和骨骼组织多能化再生效应,可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丢失、骨微结构退化,最终导致骨骼的脆性升高,骨折风险增高。目前中国老龄化人数逐步增加,已经步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骨免疫学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由于免疫细胞在骨髓中形成,所以皆认为骨骼对免疫系统至关重要。但是免疫系统对骨骼的调控功能尚不是很清楚。2000年,Arron在Nature杂志上提出“骨免疫学”这一概念,并指出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控作用。自此之后,骨免疫学逐渐成为代谢性骨关节疾病的研究热点。骨免疫学在骨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阐明免疫系统、骨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复杂的互相调控机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PG/RANK/RANKL信号系统、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骨免疫学为抗骨质疏松新型药物的研发奠定了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肌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引言 肌肉、骨骼和神经是机体运动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骨骼的强度包括骨质和骨量两个方面,骨质主要在于骨骼结构与微结构的改变,材料特性主要有胶原的含量、排列、矿化等,骨量从骨的计量单位的干重或湿重来反映骨强度,两者同时受遗传…、激素、细胞因子、体液离子、机械应力的调节。根据Wolff定律,骨的适应性重建原则,骨组织为适应自身所受的外力性质和功能重建自身结构。在日常活动中,骨骼的机械应力主要来自于其附着的肌群,又与神经、体液、脏腑相关联,因此应用系统论作为肌肉骨骼神经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重建(hueremodeling)是终生都在进行的骨骼不断新陈代谢的生理过程,骨重建的异常导致骨量或骨质结构的改变。因此深入研究骨重建过程,对于临床骨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骨重建除受全身情况、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外,骨微环境中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更直接地控制骨重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 factors,IGFs)是骨基质中的生长因子之一(IGF-Ⅱ1500ng/g,IGF-Ⅰ100ng/g)[1]。成骨细胞合成IGFs,并且具有IGF的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调控骨H型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cRNA调控骨H型血管生成的研究报道,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H型血管是一种特殊的骨血管亚型,具有偶联骨形成的能力。目前对于ncRNA在骨骼疾病中调控H型血管生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以及小干扰RNA,其可通过各自特有的作用方式影响缺氧诱导因子1α、PDGF-BB、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等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H型血管生成,参与骨骼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目前对于ncRNA调控H型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已有初步探索,随着研究深入,ncRNA有望作为诊断与治疗血管相关性骨骼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与骨生成是骨骼生长发育与骨量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的相互耦联贯穿骨的生长及骨重塑的整个过程,在骨生成、骨折愈合、骨缺损及骨质疏松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管不仅能够通过对骨骼输送氧气、营养、生长因子及代谢产物促进骨骼发育、重建和修复,还可通过分泌因子、信号传递、功能调控等方面促进骨骼生长。随着H型血管的发现,拓宽了成血管-成骨耦联这一机制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低氧诱导转录因子-1α、轴突导向分子3及音猬因子不仅能促进骨内血管生长并且能够提高成骨分化能力促进骨形成。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主要通过服用雌激素、钙剂及降钙素等,但长期服用患者依存性差,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疗效颇优,随着网络药理学及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中药可通过调节成血管-成骨耦联相关因子防治骨质疏松症。本文拟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及靶点。  相似文献   

7.
瘦素、骨保护素与骨代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组织时刻处于骨重建的动态变化之中,即不间断的骨形成、骨吸收贯穿生命的始终。骨重建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每10年成人骨骼完全再生一次。对于健康青年人,骨形成量与骨吸收量保持动态平衡。随着年龄增长,骨吸收日益占据优势,由此可导致骨质疏松等衰老性疾病的发生。骨重建的过程有赖于两大类细胞的活性:其一是成骨细胞,负责生成新骨(骨形成);其二是破骨细胞,负责破坏旧骨(骨吸收)。骨代谢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研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调控机制,以期实现骨重建的动态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代谢性骨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细胞在骨化形成骨的过程中,其原基会分泌一些Hedgehog,Wnt和FGF家族和TGF-β的转录因子用于调控和起始早期骨骼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这些早期调控因子对于研究期成骨代谢十分重要,锌指结构Osterix基因作为重要的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研究其基因的作用及其相关的机制,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成骨代谢和成骨相关性疾病:本文围绕Osterix的发现和功能,Osterix对小鼠中骨骼发育和成骨细胞的影响,Osterix对人类中骨骼的发育影响的研究以及Osterix的突变与人类骨骼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阐述。目前相关Osterix的综述多集中关注于其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本文主要集中在于对于Osterix在动物和人体骨骼发育的影响的相关报道,进而进一步了解Osterix与人类骨骼疾病的相关的关系。本综述旨在拓展了Osterix作为成骨细胞重要调控因子对于在体的动物和人类骨骼发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面部骨骼发育畸形、骨缺损、骨不连等的修复重建是颅面外科的主要内容。目前,颅面部骨骼修复重建治疗的手段不外乎手术截骨重排结合骨修复材料植入。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对颅面部骨骼生长发育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骨骼修复重建中广泛参与骨骼组织再生重建的局部调节,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BMPs概况、促成骨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初步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BMPs在颅面骨骼修复重建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破骨细胞是人体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在骨修复重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铁蓄积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密切相关,铁蓄积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激活下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核因子-κB通路,诱导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引起骨量丢失,削弱骨骼强度。本文就铁蓄积调控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成骨细胞骨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正常骨量的关键。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发展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也逐渐得以揭示。1 成骨细胞的起源成骨细胞起源于多能的骨髓基质的间质细胞,除成骨细胞外,基质细胞还可分化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骨调素(OPN)的分子结构及其基因表达与调控和在骨骼重建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摘要:骨骼源性因子,也称骨骼因子(osteokine),是主要由骨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和多肽。既往研究表明,骨骼源性因子可作用于胰腺、脂肪和肝脏等组织或器官,参与调节能量代谢,从而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近年研究证实,骨钙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dickkopf相关蛋白1、骨硬化蛋白和脂质运载蛋白2等因子经血液循环,可能进入大脑,通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使神经发生、提高突触可塑性、增强神经元自噬以及维持脑内离子代谢和微环境稳态等,进而调控认知功能。深入探讨骨骼源性因子与大脑之间潜在的生物学联系,能够有助于进一步筛选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靶向药物,并为制定老年人脑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案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与骨生成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维持骨量平衡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耦联作用贯穿骨发育和重塑的整个过程,在新骨生成、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以及骨质疏松症防治等方面的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成分是成血管-成骨耦联中的关键部分,尤其是近些年特异性H型血管的发现丰富了成血管-成骨耦联内容,加深了对二者耦联作用的了解。血管与骨联系密切而又相互作用,血管对于骨骼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为骨生长和修复发挥转输氧气、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及代谢废物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分泌因子、信号传递、功能调控等方面,而成骨细胞能够分泌或促进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生成具有调节作用。故笔者就成血管-成骨耦联相关因子、细胞及机制在骨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72-1875
骨形成和血管新生是一个相互耦联的过程。最近在鼠科动物骨骼中新发现H型微血管(CD31hiEmcnhi),它可以调节骨骼血管密度,维持血管周围骨祖细胞活性,耦联血管新生和骨形成。Notch-Dll4信号可能是血管-成骨耦联的关键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可促进H型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H型微血管同时可分泌Noggin蛋白,调节骨祖细胞活性,恢复软骨细胞功能,重建骨小梁。  相似文献   

16.
骨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物事件。骨折愈合主要分为炎症、修复和重塑三个生理过程。在修复过程进展中最主要的事件是骨骼干细胞的募集、增殖、扩张和积聚。骨骼干细胞主要源于骨膜等局部骨组织,但是在骨膜损伤较严重的情况下骨修复仍然可以进行。研究发现,机体还存在其他潜在的干细胞来源,从而对缺失和损伤的骨骼干细胞进行补偿。鉴于肌肉与骨骼相邻,且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近来肌肉组织又被研究认为是分泌器官。因此,肌肉组织是骨修复细胞和生长因子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论述肌肉组织作为骨骼干细胞的来源,其分泌的肌肉因子以及自身作为重要元件对骨修复的作用,以期望为骨科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机械力学刺激对骨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季侨丹  何成奇 《中国骨伤》2016,29(4):386-390
机械力学刺激是影响骨组织生长改建的调控因素,在骨创伤后修复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机械刺激通过作用于细胞外基质-整合素-细胞骨架系统、力敏感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系统等多种信号途径来转导力学信号,从而调控细胞代谢活动和基因表达等应答反应。压缩应力,拉伸应力和流体剪切力是3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机械力类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告了3种机械应力在刺激骨成骨作用中有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泌基质,调控破骨细胞凋亡过程,刺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等来影响骨重建过程。然而,对于机械刺激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应力对骨成骨的作用机制,作用方式,作用参数及作用效应等,目前还未有定论。现将这些不同机械力学刺激对骨成骨作用的最新研究结果综述如下,为今后进一步揭示骨组织在机械应力下的代谢和重建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具有组织特异性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的非编码调控小RNA,近年来,miRNA与骨形成和代谢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发现miRNA在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巨大。部分miRNA能够调节骨重建过程中的血管生成以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通过改变相关miRNA表达水平进而深入研究miRNA在骨重建中的调控作用,同时miRNA可作为早期检测骨代谢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通过对已知的miRNA在骨重建中血管生成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中生物学和骨病理学作用机制的总结,说明其在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miRNA在骨重建中的调控作用,并在骨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开辟新的领域,进而对骨代谢疾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骨重建机制复杂,调控因素众多,整个过程受到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共同调节,两者的综合因素导致了骨重建的发生。近期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肝细胞(Eph)受体中的个别成员在调控骨耦联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将为阐释骨重建的具体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该文就Eph家族蛋白的组成、分子特点及在骨重建中的具体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重建与骨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公怡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1):787-789
骨代谢过程是骨组织自身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出生、成长、发育成熟到衰老,骨骼不间断地重复着陈旧骨清除及新骨形成的骨重建过程,经历着骨量增长、骨质改善到骨量减少、骨质衰退的历程。人生不同阶段量与质的盛衰可以从骨骼的物理性能——骨强度准确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