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经》论天人相应与时间治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在医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天人相应:”、毋逆天时,是谓至论”。说明了天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影响,因此治病时应当把握天时因素,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疗效。这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应运而生的现代时间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对于疑难杂症的处治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深入研究《研究》这一理论仍是当今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探“命门”     
“命门”的提出首见于《内经》,其次再见于《难经》。对《难经》提出的命门部位,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有左肾右命门”、“两肾总号命门”。“命门在两肾之间”。“命门为肾间动气”。等学说。今人则认为命门即肾阳;对于《内经》提出的“命门”。则认为单指眼和睛明穴。本文将针对这两种看法:以《难经》、《内经》为  相似文献   

3.
运气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来源于《内经》七篇大论,其起源的环境对该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考七篇大论的成篇时间,应在西汉至唐之间,而汉唐的思想主流是基本上在终汉之前就形成的“天道阴阳五行”,就是在神学的恩荫之下的阴阳五行变化.“天道阴阳五行”思想是错误的,故而运气学说从根本上讲也是不正确的,这是运气学说的一大...  相似文献   

4.
怎样学习《内经》,学习《内经》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内经》的理论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等等,这对于初学《内经》的人来说,都是会遇到的疑虑。但是对于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来讲,也存在着如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工作研读《内经》的问题。直白一点说,这是个“学《内经》,做临床”还是“做临床,学《内经》”的问题。前者是将《内经》理论作为模本,当作范式,当作金科玉律去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时间医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确立”、“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等3个方面,讨论了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认为:我国古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天文、历算、医学和哲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所获得的成就,为中医时间医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内经》深入探讨了“天人关系”阐述了天时、地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时间医学。  相似文献   

6.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人们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与医学内容密切结合,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古代许多著作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多有雷同,以致使一些学者对《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看法不一。为此,将《内经》与《春秋繁露》、《白虎通》中阴阳五行学说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内经》与《春秋繁露》、《白虎通》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则有根本差别。《内经》重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理论;并赋予其医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因此,《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繁露》和《白虎通》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其自然属性上加上封建道德属性,并加以神化,用以解释社会现象和道德伦常秩序,借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从而沿着唯心主义神学思想体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经》独特病的训识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内经》中“解Yi”、“Duo”、“肉苛”、“肉烁”等独特病的病证与治法,既阐发《内经》理论,又列举临证实例。对研究《内经》?病证学说并以之动用于临证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有关中风病机的“气虚血瘀”学说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内经》至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首倡“体虚邪中”之论,为后世各种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气虚血瘀”学说的先导。宋、金、元、明的医家提出的各自独立的“气虚”与“血瘀”病机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前人学理,提出并完善了对中风病机认识的新学说。即:气虚血瘀说。  相似文献   

9.
论《黄帝内经》对《说文解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说文解字》与《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考察,前者具有接受后者影响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分析二者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可知:《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地-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地-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探索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面部色诊理论、“尺”诊理论是阐述人体部分与整体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开窍理论则是阐述人体部分与部分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基于全息胚学说的“全息胚近滞效应”原理是其符合生物全息理论的理论基础;五轮学说不是全息理论;《内经》也触及到了时间全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临床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不同个体对高血压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而同样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在不同个体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展,人类为了解释这一差异,将其与基因多态性联系了起来,很多研究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就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简单综述,这将对解释高血压病的易感性、揭示高血压病各证型的实质、促进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客观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良心和名誉都是使人遵守道德的极其巨大的力量.名誉是人的外在名声,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内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纯粹的、无负作用的,它只会使人遵守道德而不会使人背离道德.反之,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纯粹的、有负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于恶德--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为代价.名誉的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而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屈己从众、追赶时髦而赢得赞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惭愧,从而改弦易辄追求自由、创新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灵芝茶对老年小鼠抗疲劳、抗缺氧及肝脏核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灵芝茶的保健作用。方法 小鼠饮灵芝茶 8周 ,测定其负重游泳、对乏氧的耐受力及肝脏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小鼠游泳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 5 ) ;乏氧耐受力强于对照组 (P<0 .0 5 ) ;肝脏RNA含量高于对照组 (P<0 .0 5 )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灵芝茶具有抗疲劳、耐乏氧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就中医脾胃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采访了单兆伟教授,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应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并不断总结发展和加以推广验证,临床如能将辨证与微观、辨证与病因治疗相结合并加大专病与专方的研究开发力度,定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并提出要遵照自身规律发展中医,中医现代化不能走“中医西化”、“中西药制”或“废医存药”的路子。要使科研成果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9.
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诗词占有大量的篇幅。有的体现了诗教的功能.但诗歌这种文体的真正功用并不在于宣扬道德伦理,所以许多诗词无法真正融入小说作品;有的成为那个时代文人融入世俗社会的标志,依然渗透着功名意识和内心深处的经世热情;而有的则表露了文人艳羡科举成功之后富贵荣华的虚幻梦想。这些小说中的诗词表现了文人的生活世相及心态日渐与市井同化.他们的努力和抗争能够提升民族品格,但他们的退守则是必须淘洗的糟粕。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历代文献关于肾虚证治的认识和发展脉络,探寻其中的不足,为深化肾虚证的辨证论治研究及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