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掌握赤壁市流行性出血的流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对鼠种和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以长江流域的镇和丘陵地区发病外,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啮齿动物室内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除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外,其余鼠种均检出,阳性率为6.12%。4种鼠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8.16%,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86%。结论: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加大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应广泛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 秋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喜欢登山和野游的人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农村发病率高,但近年来喜欢高尔夫球运动的人和登山游客也时有发生。据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山间田野的黑背鼠、家鼠以及实验用鼠均可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此病现已蔓延至山间田野接壤地区。 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大多是被山林田野中的黑背鼠排泄物中的病毒感染所致。据称,即使不直接接触黑背鼠的排泄物,病毒通过空气也  相似文献   

3.
临安县临目乡太子庙村海拔380米,人烟稀少,景观特征为高山林区。为查明该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储存宿主情况,于1984年10月下旬在该村进行了鼠类自然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的调查。用鼠夹鼠笼等方法在室内及野外捕鼠,剖取肺组织。经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39份标本中(黄胸鼠14只、刺毛黄鼠11只、黑线姬鼠6只、社鼠4只、罗赛鼠2只、  相似文献   

4.
绍兴县1984-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绍兴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以掌握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对疫情资料按监测方法进行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结果]1984-2000年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257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64/10万,病死率为1.1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春夏季高峰为主并伴随冬季小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6%,仍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野外鼠密度为6.9%,室内鼠密度为5.7%。[结论]我县存在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低发疫区,加强监测力度,开展重点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掌握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鼠形动物种群特征及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种类和鼠间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是否存在,评估香洲口岸鼠间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 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对香洲口岸北提货运码头用鼠笼捕活鼠并收集其体表寄生病媒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其血、肺进行实验室检测鼠疫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75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5属6种,年平均密度为6.36%,优势种为褐家鼠占42.67%,其次为臭鼩鼱占40.00%,雄雌比值为1.33:1;鼠体表寄生病媒昆虫只有蚤和螨两类,总蚤指数为O.04,总螨指数为0.77;从捕获鼠形动物采到52份血、肺样本中,经检测鼠疫抗体、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均呈阴性。结论 鼠形动物密度和总螨指数较高,应加强防治工作;虽然今次调查表明本货运码头鼠间并无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但口岸鼠疫(F1)抗体、流行性出血热(HFRS)抗原监测工作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首都机场地区监测发现,鼠间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其感染的鼠种为黑线姬鼠,阳性率3.19%。从而提示应在首都机场建立长期监测点,对所有鼠种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加强野外灭鼠工作,为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扩散找出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掌握赤壁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对鼠种和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以长江流域的镇和丘陵地区发病外,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啮齿动物室内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除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外,其余鼠种均检出,阳性率为6.12%.4种鼠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8.16%,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86%.结论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加大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应广泛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灭鼠试点工作方法在流行性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为制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洮南市、临江市、抚松县和汪清县4个灭鼠试点县(市),统一时间对当地近3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户及周围环境进行灭鼠处理,并对灭鼠前后的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洮南市、临江市、抚松县和汪清县的平均鼠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6.53%、88.21%、68.77%和52.83%,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下降率分别为80.92%、18.30%、36.90%和42.69%。结论灭鼠试点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灭鼠试点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区鼠密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发病率较高 ,赤壁市该病发病率位居湖北省的前 10名 ,为了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订科学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降低发病率 ,防止爆发流行 ,于 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疫情资料 来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 (办、场 )卫生院的疫情报表和个案调查。1.2 鼠种来源 用夜夹法捕鼠 ,计算鼠密度。鉴定鼠种 ,解剖取鼠肺和用滤纸取鼠血 ,冷冻保存待检。1.3 血清来源 病人血清、健康人群血清。1.4 检测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相似文献   

10.
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居高不下,为查清鼠的种类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关系,更好地开展除害灭病和掌握本地区鼠的种属、分布、消长情况,在全县各地进行了鼠种类、密度调查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水电站库区沿岸鼠型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和密度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2004年8月对库区3个县8个乡镇9个调查点,采用鼠笼(夹)法捕获室内、外鼠型动物及蚤类分类鉴定;取鼠体肝脾和鼠滤纸血、人血及指示动物血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取鼠肺和鼠肾分别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及分离病毒和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结果捕获鼠型动物229只,捕获率8.23%,以褐家鼠(61.14%)和黄胸鼠(36.24%)为优势种。检测鼠肺229只,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5只,阳性率2.18%。检测229份鼠肝、脾和鼠滤纸血229份、人血及指示动物血81份,均未发现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阳性样本。未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病毒。结论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沿岸在3个调查点发现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家鼠型)。本次未检出动物鼠间的鼠疫感染指征。  相似文献   

12.
帅清陵 《药物与人》2014,(8):319-319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对国内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病历、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了解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和特点,从而制定出防治方案。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病情的出血热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另外,预防接种和鼠情监测能够防治出血热的发生。结论:疫苗接种、监测鼠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中具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完成后对坝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影响,为制定坝区指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坝区居民血清EHFV-IgG抗体.结果 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5.80%,室内鼠密度显著高于室外.大坝下游鼠密度高于大坝上游.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率为7.41%.坝区居民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率为0.25%.结论 库区蓄水后坝区鼠密度有所回升,鼠类由室外向室内转移现象,坝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处于较低水平.大坝蓄水3年后,未发现对坝区出血热流行情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越秀区1984~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报告李穗蓉1984年3月我区出现首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出血热后,历年间有病例发生。为了解我区人间与鼠间EHF流行情况,分析EHF的易感程度及发生原因,我们于1984~1992年对本区鼠种、带毒率、人群...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九八四年五月,在遂平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文城乡,在住室和野外采集鼠肺标本,检测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相关抗原情况;并对遂平等县流行性出血热病家和病区健康人血清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至今已有27个省市有流行性出血热局部流行,且疫点一经出现即很难消除,并随鼠密度上升而反复出现流行高峰。浙江省的流行性出血热白60年代初首先在嘉善报告,此后每年均有病例,80年代中期发病明显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丽水市1973年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0年代开始疫情不断蔓延,疫区不断扩大,目前全市9县(市、区)均属于疫区。为了更好地为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丽水市1982—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明重症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例发生原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出血热,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广州市越秀区对2011年12月9日报告的1例重症出血热死亡病例按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 278-2008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结果患者周围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G阳性率为5.66%,居住地鼠密度3.00%。结论应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使灭鼠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消除鼠传疾病发生的潜在场所。  相似文献   

18.
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在2006-2007年曾出现过流行高峰,并有死亡病例。为做好笔者所在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笔者所在市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并扩大灭鼠范围,有效地降低了鼠密度,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增强了人群的防病意识,使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EHF),我们于1987年5、10月份对辖区乡镇内鼠类携带EHF病毒情况进行了监测。共捕鼠6种,无菌剖取鼠肺384份,EHF抗原阳性2份,检出率0.52%;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阳性检出率1.08%(2/185)。检测鼠血清287份,EHF抗体阳性8份,阳性率2.79%;其中黑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已经查明数十种动物能够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般认为家鼠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猫是鼠的天敌,多以捕捉鼠类为食,对家猫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