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溶栓治疗是利用静脉输液、静脉推注技术或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在AMI早期用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其灌注能力,是近年来AMI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尽早、尽快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濒死心肌组织,限制梗死范围,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32例12~24h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 12~2 4 h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确诊的AMI患者5 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3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血流再灌注及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无血流再灌注,死亡4例;治疗组13例出现血流再灌注,死亡3例,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 .0 1)。结论 对发生AMI 12~2 4 h的患者可以采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梗死相关血管(IRA)的重建,即再灌注治疗是AMI治疗方面的一个突破,在再灌注治疗中,静脉溶栓对住院死亡率下降最显著,且此方法简便易行,已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措施。目前常用的有UK(尿激酶)、rSK(重组链激酶)、rt-PA(重组人组织酶原激活物)等,本文主要观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重急症,发病早期死亡率高,尽早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对于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再灌注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及溶栓疗法)是现代治疗AMI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已证实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优于溶栓,但有些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此项技术,因此溶栓治疗仍较广泛地应用于治疗AMI。我院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的52例AMI患者予以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的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是利用静脉输液、静脉推注技术或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在AMI早期将溶栓药物尿激酶(UK)注入体内,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其灌注能力。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限制梗塞范围,维持心肌功能,并降低死亡率。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84例AMI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并加强护理。结果84例患者中血管再通69例,再通率82.1%;死亡3例,死亡率3.57%。结论瑞替普酶用于AMI再灌注治疗安全有效,加强护理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降低AMI病死率,其主要机制是由于恢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从而保护并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  相似文献   

8.
王丽娜  李绒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45-2646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放支架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在没有条件介入的情况下,静脉溶栓配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比单纯溶栓治疗AMI进行对比分析,研讨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心衰、死亡率,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益处已经公认,它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保护心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死亡率。本文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再灌注后心肌QT离散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丽娜  李绒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645-2646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放支架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在没有条件介入的情况下,静脉溶栓配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比单纯溶栓治疗AMI进行对比分析,研讨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心衰、死亡率,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同时期收治的 14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链激酶或爱通立行溶栓治疗 ,并观察梗塞相关血管 (IRA)的再通率、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结果 :14 0例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 ,梗塞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为 6 9 2 9% ,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VEF)值为 4 8 91%± 6 4 0 % ,死亡率为 9 2 9%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5 4 2 9%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 4 2 14 %。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有较高的冠脉再通率 ,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心功能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急症,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的指南建议为了进快血运重建以挽救频死的心肌,有效地降低其病死率,应尽早采取再灌注治疗。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但由于病情危重在实行再灌注治疗后,经常会有出现许多并发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刊》2011,46(11)
1前言溶栓治疗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最大限度减轻心肌坏死,达到减轻患者症状并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早期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主要原因,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抗栓及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1988年ISIS -2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阿司匹林及链激酶溶栓可使AMI患者35天死亡率由13.2%下降到8.0%,由此,而确立溶栓治疗在AMI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AMI进入“再灌注治疗”时代.  相似文献   

14.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已普及推广.闭塞冠状动脉的有效再通及梗死区心肌再灌注,对积极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面积,改善AMI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进行过心肺复苏(CPR)的AMI患者,是否进一步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能否成功,是否会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临床上仍有一定争议.笔者将自1999年5月至2009年4月以来治疗的24例CPR后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与普通溶栓组进行比较,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硫酸镁对溶栓治疗急性心梗后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2):1167-1168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原则与手段,但溶栓后再灌注性损伤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溶栓疗法的“净效益”,我院采用结合硫酸镁静点防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后可使频临坏死的严重缺血心肌恢复,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状态,降低死亡率。实验资料证实,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使大量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负荷,可造成一系列心肌更灌注损伤。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即是此种损伤的表现之一。现将我们在临床AMI病人急诊静脉及冠状动脉内溶栓中遇到的再通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986年10月至1991年12月经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确诊为AMI病人并符合以下条件者行急诊静脉或冠状动脉内溶栓:①年龄70岁以下;②  相似文献   

17.
<正> 再灌注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突破性进展,鉴于AMI后6小时内冠脉造影者87%有急性血栓形成,且于12—24小时有自发性溶栓现象,因而溶栓治疗,尤其静脉溶栓治疗已是当前AMI再灌注治疗最重要的方法。为了评价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的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用该UK静脉溶栓治疗40例  相似文献   

18.
张泽刚  刘建华  张玮 《西部医学》2007,19(5):922-92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1例AMI患者6小时内和溶栓后48小时血清中TNF-α、IL-6和IL-10水平,分析其与心肌缺血再灌注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患者溶栓前血清TNF-α和IL-6增高,IL-10降低。AMI患者溶栓前后相比,血清TNF-α和IL-6降低,IL-10升高。结论细胞因子参与AMI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其溶栓前后的检测可作为AMI的治疗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黄君杏 《微创医学》2005,24(3):369-370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普及,使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有所降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再灌注后重新获氧的心肌受到活跃的氧代谢物的额外损伤即再灌注损伤,主要表现在心肌细胞的死亡、微血管的损伤、心肌顿抑及再灌注心律失常[1,2].本文旨在探究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预后及与溶栓心律失常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1]。为了观察AMI早期溶栓治疗的心肌有效再灌注,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36例AMI的患者,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