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种检测微量胃液潜血的新方法。方法:建立用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检测人胃液潜血的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等患者共185份胃液标本。结果:RPHA法检测血红蛋白(Hb)的最低浓度为0.6μg/ml,最低检出量为15ng。以胃癌和不典型增生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萎缩性胃炎(84.62%)。正常空腹胃注(pH1.5)对Hb的抗原性仅有轻度影响。结论:本RPHA法具有特异  相似文献   

2.
胃病患者血清及胃液中铜锌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GAG)、消化性胃溃疡(PU)、胃癌(CA)患者血清及胃液中铜锌含量,及掌握血清和胃液中铜锌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及胃液铜锌大多数有较大变化(P<0.05或0.01);血清和胃液变化呈平行关系;3组患者组中,以CA组变化最显著,提示铜锌的变化程度与疾病轻重呈正比  相似文献   

3.
陈文辉 《工企医刊》2005,18(6):10-1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原住杂交法检测了68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61例(89.7%),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Fas、Bcl-2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8例胃腺癌中Fas、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中、高分化癌中Fas蛋白阳性表达率(70.6%、71.4%)显著高于低分化癌(12.5%),(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胃癌Fas阳性表达率(55.6%)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23.8%),(P<0.05),浸及粘膜及粘膜下的胃癌Fas阳性表达率(71.4%)高于浸及浆膜及周围组织者(23.5%),(P<0.05)。高分化癌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42.8%)显著低于低分化癌(87.5%),(P<0.05),Bcl-2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Fas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浸润转移有关,Bcl-2表达仅与胃腺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8(Gaspase-8)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胃癌及其癌周组织中Caspase.8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Caspase-8mRNA表达明显低于癌周组织(0.154±0.065vs0.3944-0.107,t=14.04,P〈0.01),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1);胃癌组织中Caspase-8蛋白的阳性率也明显低于癌周组织(31.48%vs85.19%,X^2=32.04,P〈0.01),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aspase-8表达下调,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9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GFR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观察其同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无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404%,癌旁组织及新生血管中EGFR有阳性表达;(2)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浆膜层受浸与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3)EGFR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1),EGFR阳性者预后差,阴性者预后好。结论:EGFR检测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沈苑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28-1130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张力蛋白肿瘤抑癌基因(PTE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85例胃癌组织、81例胃癌癌旁组织及98例正常胃组织中DNMT1和PTEN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DNMTl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8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2.84%)和正常胃组织(7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5;x2=99.23,P〈0.01);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1.1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1.85%)和正常胃组织(9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1,P〈0.01;x2=90.91,P〈0.01)。DNMTl和PTEN与胃癌的病理分化类型、肿瘤大小及胃液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DNMTl和PTEN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检测HBsAg和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系统,在受检的500例血清中,检测HBsAg阳性者335例,其中PHSA-R阳性率为23.6%,年龄分布:1 ̄20岁阳性率为46.7%,21 ̄40岁22.2%,41 ̄60岁22.6%,60岁以上5.3%,以小年龄组阳性率为最高,119例HBsAg阴性者中无一例PHSA-R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荧光胃液分析与胃液中Hp相关性的研究,评估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80例各种胃内病变患者的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仪进行荧光胃液分析,同时进行胃液Hp检测。结果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为最佳截断点KJF≥0.85作为胃癌判断标准,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3.3%;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的KJF值接近胃癌患者;在胃癌患者中胃液Hp检出率为45.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Hp检出率为69.3%。结论荧光胃液分析对胃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特异度较高,且胃癌患者的胃液中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2例胃癌、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胃溃疡、12例疣状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及15例正常对照胃粘膜及胃液标本HP-DNA、并与HP染色(Warthin-Starry法)进行了比较,以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组患者HP-DNA-PCR阳性检出率均较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特异性均为100%;(2)胃癌患者胃粘膜及胃液标本的HP-DNA-PCR阳性率达90.7%(29/32),略高于疣状胃炎及胃溃疡病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3)在胃癌病人,病灶中央部位的NP—DNA—PCR阳性率与其周围组织及胃液标本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提示,PCR技术是检测胃粘膜标本及胃液标本HP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但要注意防止污染并且要联合检测;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胃癌合并急性胃穿孔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本组治愈22例、死亡6例。死于感染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例,吻合口瘘2例,消化道出血3例。结论术中常规取标本活检可避免胃癌漏诊。早期诊断及正确术式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强调尽可能实施一期胃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切除,其生存期明显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12.
体表胃起搏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武  刘鹏飞  恽芬娟 《职业与健康》2009,25(19):2123-2124
目的分析评估胃动力紊乱患者经体表胃起搏治疗后的疗效。方法江阴市人民医院经胃电图、胃镜等检查诊断为胃动力紊乱的患者25例,应用YM.w型体表胃起搏器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及症状积分的评估。结果患者经体表胃起搏治疗后症状积分(0.61±0.14)较治疗前(1.5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1),2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8.3%。结论体表胃起搏治疗能有效改善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医院181 055例住院病人中1079例胃癌患者的调查结果:胃癌患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59%,其中进行癌与早欺癌分别占胃癌总数的98.24%与1.76%。男女之比约6:1。胃癌的多发年龄范围为40~70岁,多发年龄高峰是50~60岁。入院前病程1年以上者多有胃病史。早期癌病理回顾:有溃疡癌变者占早期癌总数的78.94%。胃癌病变的分布、癌灶大小、数目、大体分型等与有关文献相比不尽相同。常规法,低张双重法,内窥镜法对进行癌的病变发现率与诊断正确率相似,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大于0.05,即无显著差异。多相胃肠造影技术相结合,胃肠造影与内窥镜相结合,具有互相印证补偿作用。此外,在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还就在现有的医疗设备等条件下提高胃癌的诊断准确性做了有关的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0-2003年住院病人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胃癌病人饮食习惯、疾病史、不良嗜好等因素与胃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肿瘤医院2000--2003年经病理诊断的胃癌病人,共209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饮酒增加胃癌危险性。胃慢性疾病史、不良饮食习惯、嗜成与胃癌关系密切。情绪较差、性情急躁胃癌危险增加250%(OR=3.50,95%CI=1.95-6.24)。近年精神压抑可增加胃癌危险466%(OR=5.66,95%CI=3.68-8.94)。多食用葱、蒜类食品可降低胃癌危险性48.9%。结论胃慢性疾病史、不良饮食习惯及某些精神神经因素,肿瘤家族史等与胃癌有明显关系。多食用葱蒜类食品对胃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对4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并与配对的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对照,对胃癌组织和血清的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组织中发现5种代谢物,分别为琥珀酸、延胡索酸、L-(+)-乳酸、α-酮戊二酸和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L-(+)-乳酸和α-酮戊二酸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332±0.136)%和(0.276±0.095)%、(0.606±0.254)%和(0.408±0.184)%、(0.856±0.583)%和(0.534±0.421)%,3种代谢物在胃癌组织中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33、0.022);琥珀酸和D-葡萄糖在两种组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发现6种代谢物参与糖代谢,分别为L-(+)-乳酸、延胡索酸、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D-吡喃葡萄糖苷、D-吡喃果糖、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和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分别为(0.165±0.329)%和(0.307±0.205)%、(0.152±0.172)%和(0.250±0.217)%,胃癌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049);其余4种代谢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胃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清中均检测到L-(+)-乳酸、延胡索酸和D-葡萄糖,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和血清中L-(+)-乳酸(r=-0.095,P=0.617)、延胡索酸(r=-0.056,P=0.768)和D-葡萄糖(r=-0.088,P=0.725)均无相关性。结论 胃癌组织和血清的糖代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红毛五加多糖对体外胃癌细胞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对红毛五加多糖对胃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计数法 ,结果表明 ,该多糖对胃癌有显著性抑制作用。结论 该多糖对胃癌可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集落形成和MTT法研究红毛五加多糖抑癌作用特点,志五加多糖明显抑制胃癌干细胞集落形成,并选择性抑制该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而对正常细胞影响甚微,提示红毛五加多糖用于癌症的防治可能较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uZnSOD的代谢变化与胃癌、胃溃疡病发生及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5 2例胃癌、10例胃溃疡病患者胃标本 ,检测胃壁组织中CuZnSOD的活性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uZnSOD在胃壁组织中的分布 ,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灰度检测。结果 胃癌各组病灶组织中CuZnSOD活性范围为 :(17 73± 1 74~ 62 85± 8 47)NU/mgPr ;胃溃疡组为 (71 73±6 0 1)NU/mgPr。胃癌各组远侧端组织中CuZnSOD活性范围为 :(2 5 10± 3 5 8~ 10 1 5 0± 11 0 6)NU/mgPr ;胃溃疡组为 (13 9 67± 8 80 )NU/mgPr;胃癌各组癌细胞CuZnSOD灰度范围为 :83 83± 7 2 8~ 14 5 2 5± 8 84;癌组织CuZnSOD灰度范围为 :12 4 67± 6 3 0~ 14 6 13± 8 5 1;CuZnSOD在胃溃疡壁病灶组织中呈阴性表达 ,其组织灰度为 :14 4 60± 7 3 2。结论 胃癌胃壁组织中的CuZnSOD代谢变化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 ,并表现在广泛区域的胃壁组织中 ,其抗氧化能力已显著降低。而胃溃疡病仅局部溃疡病灶区域内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洗胃过程中用皮尺测量患者腹围在预防急性胃扩张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采用传统的监测方法(即根据自动洗胃机声光报警提示监测液体平衡)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3年采用皮尺监测腹围法的4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性胃扩张发生率和误吸率。结果:试验组均有效地清除了胃内毒物,无一例发生急性胃扩张及误吸,对照组的急性胃扩张发生率和误吸率分别为18.42%和1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洗胃过程中用皮尺测量患者腹围预防急性胃扩张在临床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可行性,能早期、准确、及时地发现发生急性胃扩张的隐藏危险因素,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