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6-2011年台州市报告发现的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至少有过两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1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中位数M=-2.9(IQR:-9.7~1.6);286例(69.4%)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低于首次;130例(31.6%)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首次水平下降≥30%,即显著下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年龄、职业、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及首末次检测时间间隔存在关联。结论浙江省台州市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部分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下降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定期随访检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密切观察变化速率,以评估其病情进展并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在无抗病毒治疗干预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89-2010年5月间德宏州报告的当地户籍、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抗病毒治疗前先后至少接受过2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并比较其末次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生物学意义显著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487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中位数为-2.0 cell/μl(IQR:-8.2~3.6),并与HIV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首末次检测间隔等因素有显著关联。约60.0%(2693例)研究对象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首次,表现为自然下降。约31.2%( 1400例)研究对象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首次下降幅度在30%以上,表现为显著下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感染途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首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间隔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仍有相当部分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显著且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必要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以掌握其病情进展状态,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淮安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14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淮安市、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至少有过2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感染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描述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和自然变化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5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的中位数M=-3.1(IQR:-8.6~1.5)。68.42%(104/152)的研究对象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首次,34.21%(52/152)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幅度超过30%,即显著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率与职业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淮安市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总体平缓,大部分HIV感染者处于疾病进展状态,应定期检测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6-2011年台州市报告发现的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至少有过两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1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中位数M=-2.9(IQR:-9.7~1.6);286例(69.4%)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低于首次;130例(31.6%)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首次水平下降≥30%,即显著下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年龄、职业、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及首末次检测时间间隔存在关联。结论浙江省台州市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部分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下降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定期随访检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密切观察变化速率,以评估其病情进展并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淮安市新发现的HIV/AIDS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析,了解其免疫水平及疾病进展情况。方法收集淮安市2000-2014年报告的HIV/AIDS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资料,分析其免疫水平,预测其疾病进程。结果 422例HIV/AIDS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322.81±245.81)个/μl,其中≤200个/μl占34.83%。年龄越大,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越低(F=17.024,P0.001),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比已婚有配偶者高(F=12.091,P0.001)。其他就诊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其他来源的HIV∕AIDS(χ2=83.076,P0.001)。结论新发现的感染者中有1/3已经进入艾滋病期,应加强宣传干预,扩大检测,早期发现感染者,加强感染者随访监测,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凋亡、计数及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计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设立HIV感染组和正常人群组,用流武细胞术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并分析两组的差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析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计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6.75%±2.30%)显著高于对照组(2.82%±0.92%)(x=-5.410,P<0.01),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其计数呈明显负相关(r=-0.884,P<0.01).[结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的减少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检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有助于判断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载量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HIV/AIDS 160例,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和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ASBA)方法检测抗病毒治疗前及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 1治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62.7±21.8)个/μl,治疗后为(316.4±208.9)个/μl,治疗前患者病毒载量为(4.55±0.91)log/ml,治疗后病毒载量为(1.48±0.47)log/m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性别、年龄分组研究对象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治疗前后均有不同;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86,P0.01)。结论性传播感染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病毒载量下降,应结合指标变化制定合理方案开展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厦门市HIV感染者/AIDS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5年厦门市HIV感染者/AIDS病例基本资料及其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影响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检测时间间隔。年龄越大,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配偶病例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有配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感染途径对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首次检测时间间隔病例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筛查、性病门诊是影响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主要因素(OR=0.31,95%CI为0.19~0.51;OR=0.54,95%CI为0.30~0.95)。结论厦门市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应加大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覆盖面,使感染者在感染早期就得以检测和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的基本特征及随访管理情况。方法收集HIV单阳家庭阳性者的基本信息、医疗行为、性行为特征、及CD4+ 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并采集阴性配偶的血样检测HIV血清阳转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共随访3 724户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中有3 718人进行HIV检测,13人出现HIV阳转。最近1次性生活安全套使用率为98.9%。治疗病例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换药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较为稳定;未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血清HIV抗体阳转率较低。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效果明显,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而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变化规律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为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和修改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随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的基本特征及随访管理情况。方法收集HIV单阳家庭阳性者的基本信息、医疗行为、性行为特征、及CD4+ 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并采集阴性配偶的血样检测HIV血清阳转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共随访3 724户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中有3 718人进行HIV检测,13人出现HIV阳转。最近1次性生活安全套使用率为98.9%。治疗病例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换药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较为稳定;未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血清HIV抗体阳转率较低。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效果明显,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而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变化规律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为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和修改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1 CD4+T淋巴细胞检测意义CD4+T淋巴细胞作为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首先被感染,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断减少。WHO和欧美等国家均推荐,HIV感染者每3个月~6个月监测一次CD4+T淋巴细胞[1],其是HIV感染者的疾病分期及治疗的依据,并作为机会性感染预防和抗病毒治疗的指标。同时是判断抗病毒药物疗效和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2]。CD4+T淋巴细胞检测实验室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传播途径和发现时间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绝对计数法,对江苏省部分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 212例HIV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1.50(271.25,517.75)/μL;527例AIDS患者中,治疗前中位数为165.00(68.00,229.00)/μL;治疗后中位数为278.00(176.00,386.00)/μ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71,P0.05)。不同发现时间AIDS患者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05),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P0.05);不同发现时间HIV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7,P0.05)。不同传播途径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HIV感染者中经同性传播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经异性传播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P0.05)。结论应加强AIDS抗病毒治疗者的免疫学监测,及对同性传播人群的关注和有效干预,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渝东北片区新发现HIV感染者CD4+和CD8+水平及相关情况,为早期对艾滋病(AIDS)患者开展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采集的抗凝全血标本进行CD4+和CD8+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能随访到的741例新发现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数为(302.86±216.99)个/μL,不同年度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59>0.05),不同年龄组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0,P=0.000001<0.01),且随年龄组增大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值有下降趋势。结论 1/3的HIV感染者发现时已经进入AIDS期。今后应加强宣传,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以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沙市2016年新发现HIV抗体阳性者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水平,指导临床开展早期抗病毒治疗。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016年长沙市新发现的497例HIV抗体阳性者进行首次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497例HIV抗体阳性者中,男性占88.3%,女性占11.7%,年龄为17岁~85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363.8±185.9)个/μl,其中≤200个/μl的占18.1%,201个/μl~350个/μl的占30.4%。不同性别HIV抗体阳性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和传播途径对CD4+T淋巴细胞水平有影响。结论长沙市新发现HIV抗体阳性者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18.1%的病例已进入艾滋病期,接近50%的人需要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应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加强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高感染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三亚市HIV感染者/病人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可追踪到的HIV感染者/病人进行首次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等的测定,来了解并估计其免疫水平及疾病的进展情况,并为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四色荧光抗体进行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对131例HIV感染者/病人进行首次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等的检测,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统计分析其测定值,并估计HIV感染者/病人进入艾滋病期的比例。结果 131例HIV感染者/病人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347.73±208.70)个/μl,CD4+/CD8+比值平均为(0.34±0.23),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占22.1%,201~350个/μl的占29.8%,351~500个/μl的占25.2%,﹥500个/μl的占22.9%,CD4+/CD8+比值﹤1的占98.5%;不同性别、感染途径的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我国发布的《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第2版)中的治疗标准,三亚市可追踪到的HIV感染者/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已有51.9%的HIV感染者进入了发病期,应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分析,了解其免疫状况及疾病进展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采集的全血样本进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检测,统计分析其测定值。结果:能随访到的182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均值为(459.85±240.21)个/μl。不同年龄组HIV感染者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509,P=0.0001**<0.05),且随年龄增长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具有下降趋势。结论:内蒙古新发现HIV感染者中1/3已进入艾滋病期,需要监测疾病进程并及时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加强宣传,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以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总数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以及其在监测HIV感染者疾病进展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451例HIV感染者的466份全血标本中CD4+T淋巴细胞数和总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根据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预测CD4T淋巴细胞数(<200/μl和CD4+T淋巴细胞数<350/μl的总淋巴细胞数临界值. [结果]重庆市2007年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HIV感染者的总淋巴细胞数同CD4+T淋巴细胞数显著相关.用总淋巴细胞数<1400/μl预测CD4+T淋巴细胞数<200/μl,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58.6%、阳性预测值为35.1%、阴性预测值为96.5%:用总淋巴细胞数<1900/μl预测CD4+T淋巴细胞数<350/μl,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42.6%、阳性预测值为66.3%、阴性预测值为84.1%. [结论]在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用总淋巴细胞数预测CD4+T淋巴细胞数,监测HIV感染者疾病的进展情况,粗略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吴科明  阮姨 《职业与健康》2012,28(1):76-77,81
目的通过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观察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CD4+T/CD8+T比值,分析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检测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CD4+T/CD8+T比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96例血标本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计数分别为(102.63±28.57)和(249.41±23.95)个/μl;CD4+T/CD8+T比值分别为(0.23±0.19)和(0.42±0.23),治疗效果明显,无论男性、女性治疗都是有效的;在无症状或出现较轻症状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比疾病严重或较重者好。结论 HARRT的治疗效果明显,可提高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不同时期CD3+CD4+T和NK/NKT细胞的变化,探讨CD3+CD4+T、NK/NKT细胞作为抗病毒治疗后评价免疫状况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40个HIV 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D3+CD4+T、NK、NKT细胞绝对计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前后CD3+CD4+T细胞计数与NK、NK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者不同时间测得的CD3+CD4+T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8.16,P <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NK和NKT细胞计数三次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0.701,P <0.001;F =44.177,P <0.001),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前分别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绝对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CD3+CD4+T与NK、NKT细胞绝对计数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1年抗病毒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提高,提示患者免疫状况显著改善。NK和NKT细胞在前6个月增加明显,6个月到12个月期间无明显增加,说明NK和NKT细胞在早期抗病毒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NK/NKT细胞的变化可以评价患者治疗后天然免疫状况,但与获得性免疫的CD3+CD4+T淋巴细胞变化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铜仁地区HIV感染者/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水平,为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ar)对559例HIV感染者/病人进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559例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303.46±212.90个/μ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占33.09%,201~350个/μl的占30.23%,351~500个/μl的占21.47%,>500个/μl的占15.21%。不同性别、感染途径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铜仁地区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