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旷惠桃教授运用燥痹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气阴亏虚证的经验。总结病机为气血阴津亏虚,燥、瘀、毒互结。治疗重在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标本兼治。燥痹汤是根据《温病条辨》之益胃汤以及刘渡舟之养津益胃汤加减而成。全方共奏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之功。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病程长,病情变化复杂,属中医"燥痹"范畴。笔者从"虚、毒、瘀"探析燥痹发病原因及演变过程,认为燥证产生因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血瘀阻塞布津通路,再加之燥邪蕴久成毒,瘀毒互结,终致布津障碍。临床以益气养阴、解毒祛瘀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治燥痹三途     
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学"燥痹"范围。笔者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学术继承人。总结阎老师经验,认为燥痹的病机基础在于肝肾阴虚,辨治可从肝肾阴虚津枯液少、津枯肠燥、尪痹兼燥3个途径考虑,要点在于识证准确、变化得法。  相似文献   

4.
朱良春老师治疗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有独到经验,乃治燥每用甘寒养阴,甘凉培土,甘淡健脾配合盐水梨食疗,并主补虚治痹,推崇冉氏“燥甚化毒”之说,指出临床多见肺热阴伤,治节无权,不能使不津四布,脏腑失荣,故至口眼、皮肤粘膜干燥。因“燥甚化毒”燥毒伤津伤血,乃致关节,经络,肌肤不充, 不荣,不润,不温,故并发关节或肌肉疼痛。肺燥阴伤,脾不散精,胃津枯涸,故朱师重视甘凉培土以生金,并推崇缪希雍“甘平之剂,能补肝肾”之说。用药甘平,甘淡,甘寒为主。燥证之因虽有气不化津,血虚风燥,燥毒阻络,阴虚津亏等,但朱师治疗不独执一法一方,乃融养阴润燥,通络润燥,蠲痹润燥,养肝润燥,化痰解毒润燥等法于一炉。别开生面,疗效卓著,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5.
王皓  刘英  姜萍 《江苏中医药》2023,55(1):52-54
干燥综合征(SS)是以眼干、口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归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玄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根据SS的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燥毒”郁闭玄府,导致津液通道受阻。津液通道受阻则津液生成、布散、气化功能失司,肌肤孔窍、四肢百骸、诸脏腑失去濡养,最终发为燥痹。基于“燥毒-玄府”理论,治当清解燥毒、调畅脏腑,以恢复玄府开阖为目的,使气化流利、津道畅通,机体得荣。根据患者体质差异及病情变化,临证时须注重圆机活法,随症加减,方能取得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朱良春老师治疗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有独到经验 ,乃治燥每用甘寒养阴 ,甘凉培土 ,甘淡健脾配合盐水梨食疗 ,并主补虚治痹 ,推崇冉氏“燥甚化毒”之说 ,指出临床多见肺热阴伤 ,治节无权 ,不能使水津四布 ,脏腑失荣 ,故至口眼、皮肤粘膜干燥。因“燥甚化毒”燥毒伤津伤血 ,乃致关节 ,经络 ,肌肤不充 ,不荣 ,不润 ,不温 ,故并发关节或肌肉疼痛。肺燥阴伤 ,脾不散精 ,胃津枯涸 ,故朱师重视甘凉培土以生金 ,并推崇缪希雍“甘平之剂 ,能补肝肾”之说。用药甘平 ,甘淡 ,甘寒为主。燥证之因虽有气不化津 ,血虚风燥 ,燥毒阻络 ,阴虚津亏等 ,但朱师治疗不独执一法一方 ,乃融养阴润燥 ,通络润燥 ,蠲痹润燥 ,养肝润燥 ,化痰解毒润燥等法于一炉。别开生面 ,疗效卓著 ,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医辨治干燥综合征多从“燥痹”立论辨治,治则多以润燥滋阴主。宋林萱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为大连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载。老师热爱中医事业,精研临床医术,一直坚定“学经典,做临床”,潜心钻研历代各名家、大家的诊治思路和学术思想运用于临床痹证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痹证治疗的临床经验。而在治疗燥痹的过程当中,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提出燥痹以脾肺阴虚为多,治以养津润燥之法以滋脾肺之阴,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介绍宋林萱教授运用此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典型病例,治疗过程中辨证准确,组方合理,疗效确切,是宋林萱教授从脾、肺论治燥痹的经验小结。  相似文献   

8.
从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亦称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或关节-眼-唾液腺综合症.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燥证""燥毒""燥痹"等范畴.笔者近年来对本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毒瘀在本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津枯血瘀,燥热成毒"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所在.所以,解毒化瘀药的正确配伍应用能收到一定的疗效,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归属"燥痹"范畴,病因为燥邪,致病机理是阴虚燥热,病变可累及多脏多腑出现津亏液竭的综合表现,治疗采取中医分步辨证方法.病之初在肺,清热润燥治其上焦;病及中焦脾胃,补脾益胃,养阴生津治其中焦;病及下焦肾阴不足,滋补肾阴治其下焦为治疗关键环节.临证时尚需根据病情,病程的轻重缓急综合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燥痹"范畴,"内燥"可导致机体干燥少津,与pSS所致的口眼干燥症状十分相似。"内燥"理论在pSS的辨证论治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内燥"理论从"内燥"的产生与素体阴虚、大病伤阴、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有关;pSS的发病是"内燥"所致的脏腑功能阴阳失调及陶庆文教授辨证论治pSS的经验三方面介绍陶庆文教授对pSS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1.
燥痹即现代医学所谓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难以治愈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文章以戾气致病说为基础,通过对燥痹致病戾气的"燥毒"特性及其致病的燥、毒、瘀三大基本病理特征的分析,旨在从温病学的相关治法出发,采用解毒化瘀润燥法治疗燥痹,为燥痹的中医病因学探讨及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35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泪腺受累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1度)和继发性(2度)二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指不合并有任何另一种结缔组织病的干燥综合征;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指合并有另一种肯定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或红斑狼疮等的干燥综合征.该病的发生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9.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西医治疗多采用免疫调节剂与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本病,能有效改善症状体征且副作用少,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记载,但就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燥证""燥痹""燥毒""虚劳"等范畴.笔者认为本征的病因病机应是素体阴虚燥盛,燥毒伤津,津液亏耗,输布受阻,代谢失调,津液不能滋润孔窍所致.笔者应用背俞穴穴位注射和五输穴针刺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35例,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干燥综合征"中医称谓"燥痹",多属"内燥"。西医学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除调节免疫外,多为对症处理,但疗效不甚理想,本文通过中医理论对"燥痹"病因、病机分析等,结合实际案例中一些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为中西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著名中医家路志正教授首创"燥痹"病名,干燥综合征归属其内,已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在全国广泛推广.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探讨干燥综合征中医发病机制中,认为燥痹病因当分内外,外燥应该区分凉燥与温燥,引起燥痹的病因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因素,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内燥与外燥两大部分,并总结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燥痹的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04-1106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干燥综合征(SS)累及肺部所发生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ILD亦可为干燥综合征的首发症状,目前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疾病(SS-ILD)多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从中医学角度看,燥与瘀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津亏为燥,血凝为瘀,津血同源,故燥与瘀存在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肺本身与津、血的密切关系也决定其与燥、瘀的生成密不可分。从燥瘀关系入手,对SS-ILD的病机及补阴化瘀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7.
浅谈肾虚口燥症武汉长江轮船公司汉新船厂卫生科(430052)戴德泽“口燥”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口舌干燥症状。例如燥邪伤金,胃热灼津,肝胆火旺,以及热入营血等,皆可见不同程度的口燥。即使“口燥舌干”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并不为主症,但它仍...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病程长,病情变化复杂。由于该病既有口干、眼干等干燥的特点,又有关节肿痛及经脉痹阻的表现,故属中医学"燥痹"范畴。临床认为本病以阴液亏损为本,以养阴润燥为基本治疗大法。从"瘀血"探析燥痹的病因病机,以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滋阴解毒祛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燥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阴液亏虚、津枯血燥;津液枯涸、化燥成毒;久病多瘀、血阻津滞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瘀血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燥、毒、瘀三者相互作用是发病关键,笔者认为从阴虚、燥毒、血瘀三方面进行辨治,采用滋阴解毒祛瘀法,能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书最早系统论述膀胱病。水热互结证用五苓散;兼郁热伤阴用猪苓汤。湿浸膀胱证.气化不利用蒲灰散;伤至血分用滑石白鱼散;黄疸用茵陈蒿汤。血热互结证用抵挡汤。妊娠水气证用葵子茯苓散。血虚热郁化燥证用当归贝母苦参丸。肾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用肾气丸、栝萎瞿麦丸。虽提及石淋证,但未明治法方药。治疗重在调整膀胱气化功能,以通为用.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