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7年7月~1994年6月,对21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采用神经移位修复。其中复合移位4组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者1例,3组(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者6例,2组(膈神经、副神经)者9例,1组(膈神经或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者5例。术中发现臂丛神经变异1例,对4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者,在神经移位的同时进行血管修复,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的康复。随访到19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6年2个月,优良率达73.7%。认为,神经移位术是修复神经根性撕裂伤的常规方法,合并血管损伤者也应同时修复,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2.
膈神经和副神经不同移位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膈神经和副神经不同移位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王国君,高庆国,尹维田,王玉发,张巨,张君,崔树森,刘标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无法进行神经断端直接缝合。目前所采取的治疗万法有膈神经、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移位[1]、副神经[2]和健侧颈,移位[3],使这一难...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斜方肌内的神经支配进行解剖学观察,为寻找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最佳移位点和移位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0具20侧.观察副神经在斜方肌内的行径及分支.并取不同水平副神经、肩胛上神经横断面制病理切片,计数各神经断面的神经纤维数,进行比较.结果 副神经在锁骨上2~3 cm进入斜方肌内,在肩胛冈中点前上方3~4 cm处,有来自颈丛的交通支加入后形成终末支.副神经的神经纤维计数:入斜方肌处(A点)为(1245±46)条,颈丛的交通支汇入前(B点)为(830±36)条,汇入后(C点)为(1074±38)条.结论 (1)副神经在与颈丛交通支合干后H-G段内的各断点,是副神经的最佳移位点.(2)后进路副神经移位术不影响斜方肌上部神经支配,充分利用了颈丛交通支,且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由于臂丛的解剖及其损伤的复杂性,其治疗至今仍然是临床难题之一.而根性撕脱伤是臂丛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又称节前损伤,指构成臂丛神经的颈神经根在脊髓部位的丝状结构断裂.由于丝状结构断裂后在脊髓表面不留痕迹,无法进行直接修补,多需作神经移位术[1].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供体神经有: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等.  相似文献   

6.
Song J  Chen L  Gu YD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63-767
目的 实验性比较同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与其他3种方法治疗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20只SD大鼠建立上千根性撕脱伤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30只.(1)A组:同侧C7移位至上千+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2)B组:Oberlin手术(尺神经一束移位至肱二头肌支)+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至腋神经前支;(3)C组:膈神经移位至上千前股+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颈丛运动支至上千后股;(4)D组:膈神经移位至上千前股+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不作腋神经修复.术后3、6和12周每组取10只大鼠作Ochiai评分、Barth足错步试验、Terzis梳头试验及神经再生指标的榆测.结果 术后3周,A组3项行为学检测指标与3个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腋神经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3个对照组,其余各项腋神经及三角肌组织学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和D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除肌皮神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显著优于C组外,其余肌皮神经及肱二头肌的电牛理与组织学检测指标与3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A组各项行为学观察、几乎全部腋神经和三角肌的电生理与组织学检测以及部分肌皮神经和肱二头肌的电生理与组织学检测指标均已显著优于3个对照组.结论 同侧C7神经根移位对治疗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的实验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臂丛神经是由颈5至胸;神经根所组成,其功能为支配上肢的运动与感觉。因此,一旦臂丛神经受损,患侧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广泛的根性撕脱伤则造成患肢功能的完全丧失,其治疗尤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手外科的不断发展,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临床采用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以及肋间神经等多组神经移位的手术方式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多组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方法悄然兴起,相继出现了肋间神经移位术、副神经和颈丛神经移位术的报道。膈神经是呼吸运动神经,也是良好的移位动力神经。我院自1970年起采用同侧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取得较好效果。 1 膈神经的解剖、电生理和组织化学 膈神经是颈丛的最重要的分支。其一般起始于颈_(3-5)神经根,以颈_3为主,其次为颈_(4.5)。膈神经先在前斜角肌上端外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内侧,约有97%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另约3%在锁骨下静脉前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吻合神经的组织化学变化特点来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2、3、4、5、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与膈神经干起始部移位缝接。术后第1、2、3、4、5、6个月各组均取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两侧吻合的神经。分别于吻合口远、近端5 mm处取材。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利用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远端与近端相除后得出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结果神经吻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逐渐增加。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3.06%±5.36%。第6个月为97.55%±6.72%。结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神经运动纤维能较理想地通过吻合口向远端生长,为恢复膈肌的神经支配模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充分显露颈髓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证实胫前肌MEP完全消失后,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侧。直视下将同心针电极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插入膈肌肋部,监测其MEP的变化。然后完整取出膈肌,于电子天平称重。并于右侧腋前线顺膈肌肌纤维方向切取2 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 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