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椎管内脊髓外占位性病变针吸活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48例临床考虑为脊髓压迫症的病人,经脊髓造影确定为椎管内脊髓外占位病变的定位诊断,采用穿刺针经皮进行了椎管内脊髓外占位性病变的穿刺活检。阳性结果44例,诊断正确率为91.67%。本法操作简单、安全、侵袭小、病人痛苦少、阳性检出率高。最后对穿刺针和穿刺部位的选择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髓外硬膜内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髓外硬膜内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蒋学祥,邹英华,高玉洁由于MR影像能够直接显示椎管病变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特征,因而对椎管内各种肿瘤的定位与鉴别诊断,MR检查明显优于脊髓造影及造影后CT检查,成为诊断椎管肿瘤的首选方法。本文通过对我们确定诊断的6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 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扫描、手术所见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007-06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DLSS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经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观察,其中43例同时行MRT扫描.通过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影像进行分析,确定其椎管狭窄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并与术中所见及MRI比较.结果:①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表现:DLSS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复杂,除与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外.还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移位压迫神经根等因素有关.②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6%和92.8%,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率为95.3%;对于不同弯度的DLSS,二者的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③与MRI比较:在弯度较大的DLSS中,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RJ. 结论:脊髓造影和与CT脊髓造影的联合应用于DLSS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弯度较大的DLSS诊断正确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MRI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血管脂肪瘤8例,对其术前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中,术后证实6例位于胸腰段硬膜外,1例位于胸腰段脊髓内,1例位于腰骶段髓外硬膜下;MRI术前定位准确8例,定性准确5例,另外3例定性为良性肿瘤。硬膜外病灶呈梭形压迫硬膜,椎管狭窄,于蛛网膜下腔与肿瘤间显示受压线样硬膜影,部分椎管内外生长病灶呈哑铃型伴椎间孔扩大,周围骨质无破坏;脊髓内病灶呈椭圆形,两端脊髓呈杯口状改变;硬膜下病灶呈新月形于硬膜下生长,硬膜无受压改变,椎管明显狭窄。病灶在T1WI、T2WI上均以等高信号为主,T2WI压脂后7例病灶信号增高,仅1例脊髓内病灶压脂后信号明显降低;增强后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6例强化均匀,2例强化不均匀。结论:椎管内血管脂肪瘤多发生于硬膜外,少数发生于脊髓内及硬膜下,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病灶位于硬膜下。MRI能清楚显示血管脂肪瘤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其与椎管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各种脊髓造影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同量碘造影剂注入椎管后观察造影表现。结果: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黄韧带肥厚,神经根管狭窄,髓内肿瘤各4例。脊柱结核伴脓肿4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蛛网膜炎及粘连各5例。结论:根据造影表现和临床所见综合比较分析。三碘三酰苯(Omnipaqut)是目前所有脊髓造影剂中效果较佳者,对检查椎管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34个病灶)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的高场强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MRI检查诊断椎管内脊膜瘤27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定性诊断准确率81.8%。肿瘤单发32例,多发1例(2个病灶);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内、脊髓腹侧或背侧30个,位于髓外硬膜外、脊髓侧方和/或波及椎管内外4个;病灶位于胸段21个,颈段11个,腰段2个,MRI定位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高场强MRI有助于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原发肿瘤的MRI表现,总结椎管内髓内、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肿瘤的不同MRI特征。结果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6例,包括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14例,脊膜瘤8例,脂肪瘤3例,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各1例;硬膜外肿瘤11例,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血管瘤2例,血管肌肉脂肪瘤和淋巴瘤各1例。71例椎管内肿瘤中,定位准确70例,准确率98.5%;定性准确58例,准确率81.7%。结论 MRI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定位较容易,根据肿瘤的位置、形态及信号特征结合临床和增强扫描观察,绝大部分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MRI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焦枝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45-1046
髓外硬膜下肿瘤是一类常见的椎管内肿瘤[1~3],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类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病变局限,因其临床表现与颈腰椎病症状相似,行颈、腰椎常规CT检查常确诊为颈腰椎病而漏诊肿瘤性病变,尤其对于<0.5cm肿瘤、无症状、CT和MRI平扫多数接近等密度或等信号,更容易导致漏检与漏诊.作者自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对10例直径<0.5cm髓外硬膜下小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对髓外硬膜下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脊柱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MRI资料,统计CT、MRI对椎体、椎弓骨折及骨碎片移位检出率,比较CT、MRI检出脊髓、神经根、前、后纵韧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率,探析CT、MRI在诊断脊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40例脊柱外伤患者骨折椎体共51个,椎体碎骨片206个,椎体、附件压迫脊髓碎骨片分别为50个、38个,压迫神经跟骨碎片28个。CT、MRI对骨折椎体、椎体压迫脊髓碎骨片、附件压迫脊髓碎骨片、压迫神经根碎骨片数目检出率对比无差异(P0.05),CT检出椎体碎骨片数目多于MRI,MRI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检出率均高于CT(P0.05)。结论: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优势好,诊断更为全面,CT对椎弓根损伤、椎管容积改变显示优势好,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脊柱外伤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脊髓血管畸形的MRI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照分析脊髓血管畸形的MRI和DSA表现 ,评价其分类价值。方法  65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 ,均行MRI及DSA检查 ,其中 13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MRI显示髓内病变 18例、累及髓内外病变 19例、髓外病变 2 8例 ;DSA检出髓内球型AVM 5例、幼稚型AVM 12例 ;髓外硬膜内AVF 2 4例 ,其中Ⅰ型 5例、Ⅱ型 12例、Ⅲ型 7例 ;硬膜AVF 8例 ;颅内硬脑膜AVF向颈段椎管内静脉引流 2例 ;14例无阳性发现 ,其中 13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毛细血管扩张症 3例、微小动静脉畸形 6例、海绵状血管瘤 2例、混合型 2例。结论 MRI对隐匿型AVM的诊断优于DSA ,可明确病变的部位 ,有无合并出血 ;可初步鉴别诊断髓内、髓外AVM ;DSA是确定AVM的供血动脉、数目、瘘口部位、引流静脉的最佳方法 ,是AVM分型的黄金标准。MRI和DSA结合 ,可以明确脊髓AVM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刀扎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12例急性脊髓刀扎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可见入路信号,椎管外一椎管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此外,亦可见脊髓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脊髓损伤信号、水肿信号、脊髓出血信号、硬膜外、下血肿出血信号。硬膜下、外血肿的鉴别可通过硬膜在血肿与脊髓间的关系来鉴别;矢状T1、T2加权相可以清晰地显示黄韧带、后纵带及硬膜的损伤或断裂。结论 MRI可准确诊断脊髓刀扎伤的部位,髓内、髓外及韧带、硬膜的损伤,尤其是矢状T2W相可清晰、准确地显示刀扎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书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149-215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1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41例中,3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0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其中6例呈椎管内外生长).增强扫描39例.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压迫性颈脊髓损伤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MRI平扫示25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畸形.27例C4/C7椎间盘膨出、突出或髓核脱出,椎间隙狭窄.28例均合并椎管狭窄,相应病变平面硬膜囊狭窄、闭塞,颈脊髓受压、变形,髓内可见小片状或结节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小弧片状,小结节状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MRI诊断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椎管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囊性病变根据其内膜的性质分为四种类型:①内皮:脊膜囊肿、血管畸形、血管母细胞瘤、淋巴水管囊肿;②表皮: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肠源性囊肿;③寄生虫性囊肿:包虫囊肿、血吸虫囊肿;④继发性囊肿:肿瘤囊变,脊髓外伤性囊变等。根据部位分为髓内、髓外硬膜下、硬膜外椎管内囊性病变等。随着CT、MRI的临床广泛应用,椎管内囊性病变逐渐被临床发现认识,笔者就此做一综述,希望对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椎管内肿瘤的原因,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本组2例腰椎管肿瘤患者,术前采用MRI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腰椎管肿瘤,术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1例术中见肿瘤组织为游离变性的髓核,由硬膜囊腹侧突破进入蛛网膜下腔;另1例术中见硬膜囊外髓核组织游离,周围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包裹,并深入髓核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髓核组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游离髓核脱出时间较长后,容易被炎性肉芽组织包裹或侵蚀,导致影像学尤其是MRI上信号与椎间盘信号差异较大,与椎管内肿瘤鉴别时应考虑到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以尽量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双侧巨大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双侧巨大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均行B超、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CT、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探及3个块影,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肾外占位病变,CT和MRI明确了肿块性质。结论:CT和MRI对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9例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10例,颈胸段4例,胸段5例;胸段脊髓内1例。所有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15例呈“脊髓嵌入征”。所有病变未见强化。4例合并其他脊椎畸形。结论根据病灶典型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及好发部位,MRI能在术前正确地诊断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18.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慢性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肢体的感觉症状和运动症状。以往主要依靠椎管造影X线或椎管造影CT检查,诊断较为困难。自从磁共振(MRI)出现以后,临床上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就变得更加容易和直接。在临床治疗上,脊髓空洞症的处理一直是外科医生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及其椎体是人体重要的承重结构之一.临床上,椎间盘病变发生者十分常见.有关椎间盘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椎管造影、CT扫描、CT椎间盘造影及椎管造影、MRI检查等.其中以CT及MRI检查最为常用,对其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66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AVM)25例、髓周动静脉瘘(AVF)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3例,均行磁共振(MR)检查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多能发现椎管内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显示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和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显示为髓内的实质性强化影和异常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MRI对病变的定位和分类有重要诊断作用,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