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目的探讨枳实黄酮类成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橙皮苷组、新橙皮苷组、柚皮苷组。测定各组大鼠胃排空速率、小肠推进比,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胃动素(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结果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应用枳实黄酮各组后,大鼠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比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和多潘立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MT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VI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应用橙皮苷后胃动素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和多潘立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黄酮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其中橙皮苷对胃动力的作用可能与其增加MTL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胃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大鼠胃肠动力及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胃窦组织Ghrelin表达的影响,明确其药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夹尾刺激加不规律饮食制备F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胃残留率及肠推进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FD大鼠血清中MTL、GAS、VIP表达的改变,HE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组织中Ghrel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胃残留率明显增多,血清MTL、GAS含量显著降低,VIP含量显著增加,胃窦组织中Ghrelin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调胃消痞方各组大鼠体重均不同程度增加,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胃内残留率明显减少,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以高、中剂量组作用显著(P0.05);调胃消痞高、中剂量组MTL含量、中剂量组血GAS含量明显增加;高剂量组血清VIP含量显著降低;调胃消痞方各组胃窦组织Ghrelin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调胃消痞方可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功能,这可能与其促进胃肠排空,增加血清MTL、GAS降低VIP含量,上调胃窦组织Ghrelin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方法造模,每天1次,连续3周.造模结束后,分别对4组大鼠进行相应被试因素的灌胃处理14 d.灌胃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VIP、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及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柴胡汤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及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结论:小柴胡汤可降低FD模型大鼠血清中VIP的含量,加速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  相似文献   

4.
梁国强  张露蓉  江国荣  任光荣 《河北中医》2010,32(4):601-602,605
目的探讨胃动方Ⅰ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西沙必利组,胃动方Ⅰ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甘草溶液灌胃复制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予蒸馏水,容量按10mL/kg灌胃,每日1次,连续3d;胃动方Ⅰ大、中、小剂量组分别按生药10.8、3.6、1.2mg/kg,容量按10mL/kg灌胃,每日1次,连续3d;西沙必利组按剂量1.4mg/kg,容积按10mL/kg灌胃,每日1次,连续3d。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结果胃动方Ⅰ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以及MTL、GAS、VIP含量与模型组及西沙必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方Ⅰ大、中剂量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以及MTL、GAS升高,VIP含量降低。胃动方Ⅰ小剂量组小肠推进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动方Ⅰ具有胃肠激素良性改善作用,其对胃肠动力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其可提高胃排空率及MTL、GAS水平,降低VIP水平有关。胃动方Ⅰ与小肠推动率存在相关性,且呈明显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以传统中医古方-"柴胡疏肝散"为基础,通过现代工艺得到的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延胡索、甘草6味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配伍组方改善大鼠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9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吗丁啉27 mg/kg组、柴胡疏肝散有效部位189、378、756 mg/kg组,采用慢性夹尾应激结合饮食失节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采用定量方法观察测定FD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血清中胃促生长素(Ghrelin)、胃动素(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并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胃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2)、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Ghrelin、MTL水平明显降低,VIP含量明显升高,ZO-2蛋白明显下调,YAP、CGRP蛋白明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有效部位各剂量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明显提高,Ghrelin、MTL分泌明显增加,而血清VIP含量明显降低,ZO-2蛋白水平显著上调,YAP、GCRP水平则显著下调。结论:柴胡疏肝散有效部位组方能够有效改善大鼠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调节肠胃激素分泌以及相关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
郝宗艳  李欣  李玲 《新中医》2017,49(5):1-2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素组、西药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对大鼠进行造模。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灌胃蒸馏水,大黄素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大黄素、多潘立酮灌胃。7天后测量各组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测定血清胃动素(MTL)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素组、西药组大鼠体质量和MTL水平显著较低;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升高,碳末推进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MTL和PGE2水平显著升高,胃残留率显著降低,碳末推进率显著升高;西药组胃残留率显著降低,碳末推进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MTL和PGE2水平升高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大黄素具有一定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提高胃动素有关,同时因其可提高PGE2水平,具有潜在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施灸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的"胃穴"、"火降穴"为切入点,观察蒙医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对该病的组穴原理.方法将28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大鼠采用挟尾激怒法制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造模成功后,灸疗组大鼠给予施灸因素,模型组大鼠给予与灸疗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因素;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测定胃排空率和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值.结果治疗后,灸疗组大鼠胃残留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胃泌素(GAS)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MTL)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有促进胃排空作用;②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有提高作用,对血浆胃动素(MTL)的作用不显著;③对蒙医灸疗法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选穴与组穴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吴洪斌  许丹  鲍文菁  刘惠武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140-1142
目的:阐明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尾刺激法制作动物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消食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6组;观察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百分率、食量、体重等指标,观察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及特点;结果:各治疗组在消食口服液治疗后食量、体质量增,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剂量剂量消食口服液组最为明显(P<0.01);消食口服液组碳末固体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多潘立酮组作用相当,大剂量消食口服液组胃内残留率低于多潘立酮组(P<0.01);在小肠固体推进率的比较中,消食口服液治疗组碳末半固体糊在小肠内推进长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多潘立酮组(P<0.05);结论:消食口服液具有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食量和体重、促进胃肠排空的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6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均采用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不规则饮食法及冰生理盐水灌胃法多因素干预法造模,共14天。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取"足三里"、"太冲"穴电针干预,每天1次,干预28天。治疗结束后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灌胃处理,解剖取材,测定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大鼠胃窦及空肠病理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胃窦、空肠组织VIP及CGRP mRNA表达水平。结果 3组大鼠组织均未发现器质性改变,胃肠无溃疡及炎性浸润和腺上皮病变等特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胃窦及空肠组织VIP及CGRP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降低,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均P0.01),胃窦及空肠组织VIP及CGRP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降低FD模型大鼠胃肠道VIP及CGRP表达,加速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电针改善FD胃肠动力可能与降低胃肠道VIP、CGRP水平有关,提示脑肠肽分泌异常可能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香乐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香乐方高、中、低剂量组,莫沙必利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复合病因法复制FD模型,分别以相应药物灌胃14 d,计算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测定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电镜下观察胃窦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莫沙必利组和胃香乐方各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尤以中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效果最好;与模型组相比,莫沙必利组和胃香乐方各组MTL均明显升高(P<0.01,P<0.05),尤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胃香乐方各组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均明显改善;与模型组及莫沙必利组比较,胃香乐方各组线粒体数量和Vv、δ、δm均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胃香乐方具有促进胃肠动力、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理气安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和胃动力影响。方法: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法分为44例对照组和48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理气安胃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肠激素水平、胃动力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 7%VS 75. 0%,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胃肠激素、胃动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排空率、收缩波频率及收缩波幅值均上升,观察组以上指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均下降,观察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 0. 05)。结论:自拟理气安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肯定,能够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动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cajal,ICC)、胃动素(Motilin,MT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舒胃汤高剂、舒胃汤低剂量组、多潘立酮组、木香顺气组,采用夹尾刺激法[1]建立FD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胃窦MTL和c-Kit阳性ICC表达,以酚红法观察胃排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胃排空延迟、胃窦MTL和c-Kit阳性ICC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舒胃汤高剂量组、多潘立酮组及木香顺气组胃排空、MTL及c-Kit阳性ICC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舒胃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胃汤高剂组可以明显增加肝胃不和型FD大鼠饮水、食量,促进胃窦ICC和MTL表达,加快胃排空;上调ICC和MTL表达、提高大鼠胃排空率是舒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枳实消痞汤防治化疗性胃肠功能障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枳实消痞汤防治化疗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以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成化疗性胃肠功能障碍老鼠模型,用枳实消痞汤治疗后观察葡聚糖蓝2000在胃内的相对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检测模型大鼠胃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胃色素相对残留率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1);小肠色素推进率、消化液活性模型组低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1);胃色素相对残留率与小肠推进率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对有差异(P<0.01);消化液活性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枳实消痞汤可促进模型大鼠胃排空、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对化疗性胃肠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十三味和中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接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胃排空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胃排空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施灸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的“胃穴”、“火降穴”为切入点,观察蒙医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对该病的组穴原理。方法:将28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大鼠采用挟尾激怒法制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造模成功后,灸疗组大鼠给予施灸因素,模型组大鼠给予与灸疗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因素;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测定胃排空率和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值。结果:治疗后,灸疗组大鼠胃残留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胃泌素(GAS)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MTL)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有促进胃排空作用;②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有提高作用,对血浆胃动素(MTL)的作用不显著;③对蒙医灸疗法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选穴与组穴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升阳益胃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夹尾刺激联合不规则饮食方法制备模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升阳益胃汤高、中、低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29.34、14.67、7.34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2.7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周。通过测定大鼠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观察升阳益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动力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提高(P<0.01),升阳益胃汤中剂量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略有提高(P<0.05)。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大鼠的MIL、GAS、VIP水平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升阳益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具有提高小肠推进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提高MTL、GAS、VI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研究不同点穴顺序对大鼠胃肠动力调节作用的差异,探讨脏腑图点穴法"首开中焦"的顺序效应。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中焦组、中上焦组、中下焦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轻度夹尾刺激+间断饮食法持续造模21天,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持续14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胃电图、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并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c-kit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的胃电振幅低于空白组(P0.05);上中焦组、中下焦组的胃电振幅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胃内残留率高于空白组(P0.05),小肠推进率低于空白组(P0.05);中下焦组的胃内残留率低于模型组(P0.05),小肠推进率高于模型组(P0.05);手法干预各组比较,中下焦组的小肠推进率高于上中焦组和中上焦组(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低于空白组(P0.01),c-kit阳性ICC减少、着色变浅;中下焦组的OD值高于模型组(P0.05),c-kit阳性ICC增多、着色变深。结论脏腑图点穴法能有效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增加c-kit表达;以"首开中焦"的中下焦组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6,(9):1249-1252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胃康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功能及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10日龄Wistar幼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模型组15只、中药胃康宁组10只和阳性药物组10只,采用0.1%IA灌胃诱导大鼠FD模型。观察胃康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食量、体重、胃排空功能等指标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MTL、Ghrelin、obestatin和血清GAS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和胃排空率降低(P0.05),血浆MTL、Ghrelin和血清GAS含量降低,血浆obestatin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胃康宁组和多潘立酮组小鼠食量、体重和胃排空率增加,血浆MTL、Ghrelin及血清GAS含量升高,血浆obestatin水平降低。结论:胃康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具有改善胃肠动力、降低胃肠感觉过敏的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MTL、Ghrelin、obestatin及GAS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9-171
目的观察健胃舒颗粒联合"胃三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诊治的80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予以"胃三针"结合健胃舒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胃动力指标(血浆胃动素、胃泌素-17、乙酰胆碱酯酶)、胃排空率与近端胃容积。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症状积分为(1.15±0.63)分,观察组为(0.72±0.37)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为65%(26/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临床检验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17、乙酰胆碱酯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胃排空率高于对照组,且近端胃容积小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胃三针结合健胃舒颗粒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动力指标,且能提高胃排空率,减小近端胃容积,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柴芍胃炎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方法:将F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芍胃炎颗粒高、中、低组,多潘立酮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观察其对FD模型大鼠胃动素(Motilin,MTL)及胃排空率影响。结果:其余各组较模型组胃动素及胃排空率均明显升高(P<0.05)。胃动素:柴芍胃炎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多潘立酮组及中药低剂量组升高(P<0.05),柴芍胃炎颗粒低剂量组与多潘立酮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胃排空率:柴芍胃炎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于低剂量组(P<0.05),但较多潘立酮组低(P<0.05)。结论:柴芍胃炎颗粒对FD大鼠胃肠动力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能上调MTL,增加胃排空率,并趋向于正常范围,是柴芍胃炎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