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住院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共74例,临床上分属增生性瘢痕各个时期,根据瘢痕增生时段分组,应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ⅢNP的浓度变化,并比较PⅢNP的血清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含最和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早期瘢痕增生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开始增加,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血清含量进一步的增加,到4~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PⅢNP含量达到了高峰.伴随瘢痕的成熟,PⅢNP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 烧伤后增生性患者血清中PⅢNP的含量可较好地反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胶原代谢活跃程度,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较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以用做临床来指导临床瘢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TGF-β、VEGF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8~2011,8我科住院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共74例,根据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时间长短分组,分为4组,选择1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共5组。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GF-β、VEGF的浓度,5组之间统计比较分析。结果:瘢痕患者血清中TGF-β、VEGF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1~3月早期瘢痕组血清中TGF-β、VEGF含量开始增加,随瘢痕的发展升高,4~6个月瘢痕组血清中TGF-β、VEGF含量达到了高峰。随着瘢痕成熟,TGF-β、VEGF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烧伤后增生性患者血清中TGF-β、VEGF的含量可较好地反映增生性瘢痕代谢活跃程度,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工、Ⅲ型胶原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本文用染色法显示不同个体、烧伤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内Ⅰ型及Ⅲ型胶元的含量,除个体差异外,尚缺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测定活细胞分泌胶原能力的资料.审稿专家有不同意见,本刊予以刊出,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创伤尤其是烧伤创面愈合后出现的瘢痕增生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是皮肤损伤后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主要特征是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及胶原的过度积聚和排列紊乱[1].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往已有不少研究,但尚缺乏完整的烧伤后不同时期的胶原类型动态变化资料.我们通过对胶原进行特异性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并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直接了解在HS发展过程中胶原类型的变化,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胶原在HS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弹力压迫、硅胶喷剂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40例(468个烧伤部位)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34个部位。联合组采用弹力压迫硅胶喷剂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弹力压迫硅胶喷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瘢痕组织厚度、瘢痕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含量、临床效果及患者简明烧伤健康量表(BSHS-2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瘢痕组织厚度、瘢痕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瘢痕组织厚度、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纤维均低于对照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瘢痕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压迫、硅胶喷剂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效果显著、能调节瘢痕组织中的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水平,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是否与非增生性瘢痕患者及正常人有异。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了1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14例非增生性瘢痕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清PCⅢ、HA、PLD的含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患者组PCⅢ、HA值高于另两组(P<0.05)。PLD值高于正常人组(P<0.05)。提示血清PCⅢ、HA的含量增高与瘢痕的增生密切相关。并证实PCⅢ、HA、PLD的代谢变化在增生性瘢痕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小鼠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及其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以及曲尼司特抑制瘢痕增生的能力是否随给药时间点变化而变化。方法 7~8周龄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66只,于小鼠背部制备深Ⅱ度烧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8)、早期干预组(n=18)、中期干预组(n=18)和晚期干预组(n=12)。早、中、晚期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当天、7 d、14 d开始给予曲尼司特200 mg/(kg·d)灌胃,对照组于造模后当天开始每天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对照组及早、中期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14、28、42 d,晚期干预组于28、42 d,随机选取6只小鼠取创面新生组织,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形态,Masson染色观察总胶原含量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含量,并计算Ⅰ/Ⅲ型胶原含量比值;ELISA法检测组织中TGF-β_1和组胺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各组小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5,P=0.371)。早期干预组各时间点肥大细胞数、总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含量比值、TGF-β_1含量及组胺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42 d时对照组肥大细胞数、总胶原含量、组胺含量与晚期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对照组及中、晚期干预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明显被抑制,纤维排列更加规律整齐;中、晚期干预组成纤维细胞活性亦较明显被抑制。结论曲尼司特干预对小鼠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降低新生组织中肥大细胞、组胺和TGF-β_1含量,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能力及调节胶原合成的比值,从而抑制瘢痕增生,且烧伤后即刻进行曲尼司特干预对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抑制瘢痕血管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 2 /KDR)为靶点,观察其抗体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以人烧伤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治疗组KDR多抗分为10mg/L和5mg/L两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空白对照组作对照,每周2次,治疗1、2、3周分别观察瘢痕体积、组织形态学、微血管定量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3周后的瘢痕体积(mm3 )、血管密度(个/mm2 )、Ⅰ、Ⅲ型胶原含量(阳性面积) ,KDR两治疗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形态学显示瘢痕组织内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和血管闭塞,成纤维细胞凋亡,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KDR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的形成治疗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8.
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靶向血管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 通过建立增生性瘢痕的裸鼠移植模型,使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观察瘢痕Ⅰ型、Ⅲ型胶原和血管的量以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血管明显减少,瘢痕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坏死、凋亡,代之成熟的纤维细胞,失去了典型增生性瘢痕的特征。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对增生性瘢痕中的大量血管新生起支持作用,大量血管对增生性瘢痕的胶原合成可能起着促进作用,针对VEGF的靶向血管治疗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 trophic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康宁克通在活体中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合成及降解影响的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 3及 7d后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相应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注射 7d后 ,Ⅰ型胶原蛋白量降低 (P <0 0 5 ) ,Ⅲ型胶原蛋白量未见明显降低 (P >0 0 5 )。而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注射后 3d已被明显抑制 (P <0 0 1) ,至注射后 7d ,表达强度进一步下降。②康宁克通局部注射后对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可能比对Ⅲ型前胶原强。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比正常皮肤强。结论 康宁克通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AC和5-FU混合液对增生性瘢痕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用兔耳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四组,在瘢痕局部注射TAC和5-FU混合液为A组、注射TAC为B组、注射5-FU为C组、对照为D组,每周注射1次,第4次注射后1周观察组织学改变,测定瘢痕内HPr、PCⅢ的含量,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结果①组织学D组呈现出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特征,A、B、C三组呈现胶原纤维溶解,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影响.②HPr和PCⅢ含量测定A、B、C、D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含量最低,D组含量最高.③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测定A、B、C、D四组Ⅰ、Ⅲ型胶原面积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Ⅰ型胶原比例最低.结论 TAC和5-FU混合液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内胶原的合成,降解胶原纤维,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改善Ⅰ、Ⅲ型胶原的构成比,作用强于单纯的应用TAC或5-FU.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将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测定其分泌胶原、Ⅲ型前胶原、细胞内胶原含量.结果苦参碱可减少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细胞内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含量.结论苦参碱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 将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分别测定其分泌胶原、Ⅲ型前胶原、细胞内胶原含量。结果 苦参碱可减少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细胞内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含量。结论 苦参碱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AC和 5 -FU混合液对增生性瘢痕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兔耳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四组 ,在瘢痕局部注射TAC和 5 -FU混合液为A组、注射TAC为B组、注射 5 -FU为C组、对照为D组 ,每周注射 1次 ,第 4次注射后 1周观察组织学改变 ,测定瘢痕内HPr、PCⅢ的含量 ,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结果 ①组织学 :D组呈现出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特征 ,A、B、C三组呈现胶原纤维溶解 ,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影响。②HPr和PCⅢ含量测定 :A、B、C、D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A组含量最低 ,D组含量最高。③Ⅰ、Ⅲ型胶原面积及比例测定 :A、B、C、D四组Ⅰ、Ⅲ型胶原面积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A组Ⅰ型胶原比例最低。结论 TAC和 5 -FU混合液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内胶原的合成 ,降解胶原纤维 ,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 ,改善Ⅰ、Ⅲ型胶原的构成比 ,作用强于单纯的应用TAC或 5 -FU。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硅凝胶膜(SGS)对瘢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16例患者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为研究模型,采用组织学研究方法就硅凝胶膜在瘢痕增生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应用硅凝胶膜后,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微血管丰富而呈开放状态,成纤维细胞的前胶原聚合体蓄积在细胞浆内;胶原总的含量减少,但Ⅲ型前胶原(hPcⅢ)含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透明质酸(HA)含量逐渐升高,接近正常皮肤水平。结论硅凝胶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及分泌,减少瘢痕组织内胶原的过度沉积,并促使瘢痕的组织结构向正常皮肤转化。  相似文献   

17.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植入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3周后,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后解剖取材,通过测量瘢痕的大小观察瘢痕的体积变化,用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移植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明显减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微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植入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3周后,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后解剖取材,通过测量瘢痕的大小观察瘢痕的体积变化,用Masson 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移植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 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 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明显减少.结论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微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针刀对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的作用。方法将6例人无表皮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分别移植于24只裸鼠背部皮下,建立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术后10天,分为对照组、0.1mg/ml曲安奈德组、0.2mg/ml曲安奈德组和小针刀组,每组6只,14天取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变化。结果Ⅰ、Ⅲ型胶原分布于各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组织中。图像分析结果,0.1mg/ml曲安奈德组和0.2mg/ml曲安奈德组Ⅰ、Ⅲ型胶原含量(0.09±0.03,0.11±0.05;0.12±0.02,0.11±0.01)低于对照组(0.17±0.04,0.19±0.03)(P〈0.05);小针刀组Ⅰ、Ⅲ型胶原含量(0.12±0.02,0.12±0.02)与曲安奈德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针刀可降低移植于裸鼠皮下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增生性瘢痕水泡液β转化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早期瘢痕组织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的变化,以探索TGF-β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并利用瘢痕水泡液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愈合后瘢痕增生早期(≤90 d)的水泡液和血液TGF-β1的含量,动态监测瘢痕早期组织TGF-β1的变化,并与正常皮肤组织水泡液和血液对照.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愈合后瘢痕形成早期患者血液和正常皮肤水泡液TGF-β1的含量与正常人血液比较无升高.均低于本试剂盒最低可检测阈值(15.6 pg/L,P〉0.01);增生性瘢痕水泡液TGF-β1含量显著高于其血液和正常皮肤水泡液(P均〈0.01),而且瘢痕增生早期(1~3个月)组织TGF-β1逐渐升高(P〈0.01).结论 瘢痕形成早期组织TGF-β含量增高可能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瘢痕水泡液可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