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下肢静脉曲张作为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当患者患上该疾病便会出现乏力、小腿酸胀、迂曲扩张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便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西医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通常采用硬化剂治疗、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采取针灸方法,对人体穴位实施针刺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中医针刺疗法的应用优势更加显著,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医学上。  相似文献   

2.
穴位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美  崔素英 《中国针灸》1997,17(10):628-628
穴位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8例王丽美,崔素英(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医院针灸科,430014)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部浅表静脉呈条索状突起。它不仅影响腿部的外观美,而且会引起下肢的溃疡、出血等并发症。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概况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陶鸿潮(31750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表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本病属中医的“脉痹”、“腿肿”、“瘀血流注”等范畴。80年代以来,国内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4.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静脉系统高压,血液回流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下肢表浅静脉迂曲扩张,早期很少有症状,少数患者在长时间行走、站立或受凉后产生下肢肿胀酸痛,后期因静脉瘀血引起足靴区色素沉着、湿疹、慢性溃疡等并发症.笔者采用贺氏火针治疗该病20例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1 临床资料 20例病人均为近2年在门诊采集的病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0年.患者常感下肢酸胀疼痛,行走时间长或站立久时便觉症状加重.查体主要是外形的改变,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肢体外形表现主要是蜿蜒、扩张而突出于皮肤的静脉,大多出现于小腿的前内侧和后面;小隐静脉受累时,曲张的静脉往往分布于小腿的后面靠下部,可延伸至踝的外侧和足背,而小腿上部未见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芎嗪穴位注射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穴位注射组各60例,基础治疗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穴位注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及下肢血管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及下肢血管参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 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 0. 05)。结论川芎嗪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扩大病变血管内径,提高血流速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探索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把48例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接受压力治疗,治疗组另加运动疗法,对照组不介入运动疗法。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疗效评估,采用痊愈、好转、未愈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u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分析两者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1~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灵枢》解结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下肢静脉曲张的针灸诊疗思路。“解结”一词来源于《灵枢》,可引申为治疗方法或治疗原则,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症特点属于“结”的范畴,按其发展阶段将下肢静脉曲张之“结”分为“无形之结”与“有形之结”。根据“结”的病症特点确立下肢静脉曲张的解结之法,即无形之结使用刺气街解结法,有形之结使用火针刺络联合刺气街以解结。  相似文献   

8.
张禹  武连仲  张雪竹 《光明中医》2011,(10):1978-1979
武连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临床专家,也是德高望重的针灸临床教育家,不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善于探微知著、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主要介绍武老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及针刺治疗,武老认为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脾气不足,带脉失约,瘀、湿、虚相兼为病,针刺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约束带脉,通经止痛为法,主张首取带脉及下肢部脾胃二经的穴位为主,并强调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临床上用于治疗该病,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针刀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将62例有下肢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常规治疗,实验组除了针灸治疗以外,同时给予针刀触激术治疗。使用VAS疼痛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与主诉、下肢功能、临床体征等方面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0.65%、90.32%;均高于对照组的35.48%、74.19%(P0.05);下肢功能及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针刀触及术能很好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浅静脉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方法:将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34例采用火针点刺浅静脉放血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穿刺浅静脉放血治疗。对2组患者的皮下出血瘀斑程度、皮下瘀血消失时间、针孔处疼痛程度、针孔处疼痛持续时间、针孔数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皮下出血瘀斑、针孔处疼痛程度、皮下瘀血消失时间、针孔处疼痛持续时间、针孔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浅静脉有自我修复能力,2组针孔均能自行修复,皮下瘀血、疼痛等均能自行消失,火针点刺下肢静脉曲张的浅静脉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颜聪颖  汪海敏  邵珍丽  叶海东 《新中医》2023,55(11):129-133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踝/肱比值、下肢Fugl-Meyer评分,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4.42%,低于试验组93.02%(P<0.05)。2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皮肤温度感、间歇性跛行距离、皮肤色泽、疼痛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踝/肱比值、下肢Fugl-Meyer评分升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皮肤温度感、间歇性跛行距离、皮肤色泽、疼痛症状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踝/肱比值、下肢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确切,能够提高患者踝/肱比值,改善下肢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药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中药泡洗足浴及内外合治法。中药内服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针灸主要通过放血疗法,以祛瘀生新,通经活络;中药泡洗足浴则使药物借助热力直达患处以化瘀通络;内外合治法通过内调整体,外治局部,二者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散瘀之效。近期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疗法可有效减轻下肢静脉扩张、水肿、溃疡等临床表现,并显著改善患肢沉重、胀痛等自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临床研究中仍存在辨证分型不统一、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不规范、科研方法不严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8名患者随机分戍3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配合维生素B、常规治疗配合维生素B与中药治疗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观察3组疗效,并对伴有下肢疼痛或下肢麻木症状缓解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l和对照组2(P<.05),并且治疗组中伴有的下肢疼痛和下肢麻木的症状的缓解情况均好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O.05)。结论:中药治疗结合一般疗法和VB补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且此法可以显著改善同时伴有的下肢疼痛、下肢麻木的症状,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两年来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正确、有效的临床护理,以便能更好的减少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方法:对11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均采取术后保持合适体位,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活动力、鼓励患者积极早期下床活动,严密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的个体营养和饮食的指导.结论:通过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115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通过术后正确、有效的临床护理均获得痊愈出院,说明只要对做过手术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中医"筋瘤"范畴。多见于持久站立,久坐少动,体力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伸长、蜿蜒、迂曲,交错成团块状,常伴随有酸困乏力等症状,晚期易并发小腿溃疡或浅静脉炎。目前,中医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有火针放血、针灸推拿、中药外洗等多种治疗方式。现将近2年来李永峰教授通过针刺配合推拿对此病20例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6.
罗永佳教授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少气证、气滞证、寒湿阻络证、血瘀伤络证四型,治以补气、行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筋为法,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极大地降低下肢静脉曲张的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血脂及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血府逐瘀胶囊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流变、血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可以有效改善静脉曲张患者的下肢血液灌注与回流.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火针刺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4月13日关于火针刺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0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合计887例。通过Meta分析发现,与对照组对比,火针刺血在临床有效率和改善下肢不适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0001);在改善VCSS评分、降低症状体征积分、减小下肢溃疡面积、减少踝关节周长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火针刺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切确,在改善下肢不适感方面优于口服西药,但因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CI(-1.18, -0.145),P < 0.05],敏感性分析及 TSA 序贯分析均证实结果可信。针灸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高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方面,并未显示出特别优势分别为[OR =-0.22,95% CI(-0.48, 0.04),P=0.06],[OR =-0.18,95% CI(-0.33, -0.03),P =0.53],[OR =-0.22,95% CI(-0.48, 0.04),P=0.06],这三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结论 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低切全血粘度,纠正血液高黏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英泽  边刚 《光明中医》2011,26(6):1165-1165
目的观察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128例,均应用降糖药物、营养神经等药物,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经治疗后,疼痛、麻木感、感觉迟钝等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结论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吉林中医药》2001,21(4):39-39
下肢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表现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酸胀疼痛.甚则破溃,久难愈合。西医治疗轻症用弹力绷带缠裹,重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疗效或者不明显,或者患者难以接受且有复发可能。笔者临床观察,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辨证,多属瘀与结,且从发病人群看多为中老年、长年劳动或久立久坐缺乏锻炼的人,正气虚于内,不能鼓功血液正常运行,瘀结于下。所以正虚为本.血瘀为标.且患者多病程已久,瘀结已成,非大剂量益气活血药不能起效。1 治疗方法生黄芪、党参、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熟地、川芎、牛膝等。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