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测定HBV DNA、HCV RNA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评价该基因芯片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40例,丙型肝炎20例,40例健康人,乙型肝炎确诊用美国雅培设备试剂,荧光微离子法;丙型肝炎检测抗HCV及PCR法检测HCV RNA。确诊后同健康人血清一起进行双盲混合编组,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12例HCV RNA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8例;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血清8例,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2例,阴性6例。40例健康人血清,乙型和丙型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的准确率可达80%,假阳性率低;诊断丙型肝炎的阳性率低,技术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山地区HBV DNA荧光定量PCR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高达98.4%;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达63.1%。结论HBV 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基因诊断,特别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DNA芯片技术诊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病毒抗原抗体及DNA/RNA(PCR)检测方法对照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血清来自乙型肝炎患者40例,丙型肝炎患者20例和健康人40例,乙型肝炎确诊用雅培设备试剂,荧光微离子法;抗HCV检测丙型肝炎及PCR法检测HCVRNA,确诊后用健康人血清一起进行双盲混合编组,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列;12例HCVRNA阳性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8例;抗HCV阳性,HCVRNA阴性血清8例,基因诊断芯片检测阳性2例,阴性6例;40例健康人血清,乙型和丙型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的准确率可达80%,假阳性率低;诊断丙型肝炎的阳性率低,技术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扩增HBVDNA,HCVRNA和HDVRNA方法的建立阎小君,肖乐义,李陕区,苏成芝,郭晏海(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安710033)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中图号Q523乙型肝炎病毒(NBV)和丙型...  相似文献   

6.
多重斑点金免疫法快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HBs,抗-HBe和抗-HBc抗体肖乐义,阎小君,陈远鑫,苏成芝,徐德忠,李陕区,阎永平,郭晏海(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安710033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流行病学教研室)关键词斑点金免疫法,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4年来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的临床资料,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措施,随访12个月的HBV感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以护士和外科医师为主,针刺伤占74.3%.19例HBsAg和抗-HBs均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3、6、12个月均未发生HBV感染情况.结论 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感染HBV.  相似文献   

8.
陆盈 《海南医学》2013,24(11):1636-1638
目的分析血清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可能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的500例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用微粒子酶免疫法进行验证。分析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的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中,用微粒子酶免疫法进行检测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仅为67.2%。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标本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5.36%;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DNA为3.87%,DNA拷贝数为(159±64)copies/ml;未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结论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存在一些假阳性结果。隐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血清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发病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之一,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10%以上,携带者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染源之一,所以在新兵入伍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现行的征兵体检标准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只做乙肝表面抗原,本人认为,征兵体检标准中应增加乙型肝炎病毒其他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大家都知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许多人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通过检查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而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并不能代表体内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乙…  相似文献   

11.
李光荣 《肝博士》2007,(1):7-11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可有多种表现,如隐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除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外,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和慢性乙型肝炎。正确对待乙型肝炎,就要全面认识乙型肝炎的各种感染类型,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乙型重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 ,测定 13例乙型重型肝炎和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并与基因库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基因型的毒株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除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 1896位存在点变异外 ,还可见 184 6位点变异 ,且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 ,而 186 2位未检出变异。 1838位核苷酸全部为腺嘌呤核苷酸 (A) ,184 6位核苷酸大多为胸腺嘧啶核苷酸 (T) ,仅 4例发生了G→A点突变。经与不同基因型的毒株进行比较 ,提示沈阳地区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毒株接近美国株。结论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沈阳地区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毒株接近美国株  相似文献   

13.
明媛英 《肝博士》2014,(4):32-32
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液中含有大量乙型肝炎病毒。输入含乙型肝炎病毒血液,可感染乙型肝炎,现在供血员均通过严格筛选,通过输血传播机会非常少。母婴传播和通过不洁医护用品和操作,如内窥镜检查、注射、血制品、针刺、文身、化验采血等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目前是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但随着制度的健全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传播机会也明显减少。日常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在全球广泛流行,全球愈17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对世界危害极大。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终末肝病,如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5.
问:什么叫乙型肝炎病毒易感者和高度危险人群? 答: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易感者是指对乙型肝炎病毒没有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人,所以又称这些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度危险人群,如表面抗原,特别是e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三岁以下的幼儿,表面抗原阳性的密切接触者,与血液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等都属于高度危险人群。这些人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对象。问:乙型炎疫苗主要接种对象是哪些人? 答: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不能在体外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分离出乙型肝炎病毒,但是随着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内部结构已经了解的十分清楚.电子显微镜下,乙型肝炎病人和乙型肝炎携带者的血清中,可见到三种不同的颗粒,一种是大球形颗粒,一种是管形颗粒,一种是小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的外壳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内壳核心表面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e抗原.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喊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胃镜检查进行分析,探讨胃镜检查术后镜子和使用的附件消毒问题。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行胃镜检查患者术前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记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胃窦部病变达100%,其次是胆汁返流现象明显。胃癌发病高于一般受检患者。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可能是造成胃黏膜细胞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胃癌高发有相关性。胃镜术后的消毒工作需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中西医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HBV-GN)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1971年Combes等人在发现乙型肝炎病毒3年后,首次报道了 1 例 HBV 相关性肾炎。1981年10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将本病统一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  相似文献   

19.
薛暄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41-374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HBV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53例患者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Pre-S1Ag)6种免疫指标的表达。结果: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61.8%,前S1抗原在HBeAg阳性组中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4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与HBe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弥补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