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K-801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与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及大鼠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MK-801组各8只(再灌注前15min腹腔内注射MK-801,1mg/kg)。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坐骨神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光镜、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RT-PCR法测定坐骨神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结果 MK-801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浆MDA、NO和坐骨神经iNOS水平;下调坐骨神经TNF-α基因表达;减轻坐骨神经组织病理改变。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大鼠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过程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MK-801对大鼠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对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6组:①假手术组.②单纯缺血0.5 h组.③缺血-再灌注0.5 h组.④缺血-再灌注2 h组.⑤缺血-再灌注0.5 h+U治疗组.⑥缺血-再灌注2 h+U治疗组.测定各组肺组织中白介素-10(IL-10)及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测定肺组织的通透性(12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的漏出量表示).结果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肺组织中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P<0.01),IL-10水平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肺组织的通透性比假手术组和缺血组明显升高(P<0.01),组织损伤明显.应用U后,血浆sICAM-1水平明显低于相应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P<0.01),而IL-10水平亦明显高于相应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P<0.01),肺组织的通透性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0.01).结论 U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刘茂希  杨继武  张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681-3682,3849
目的:探讨p38MAPK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失中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分别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0、0.5、1、3、6、12 h处死大鼠,切除胃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p38MAPK在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38MAPK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增强;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5 h表达即明显增加,1h达高峰,再灌注3h有所下降,而后又上升并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再灌注12h.结论:p38MAPK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6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32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组)、脂肪乳组(D组),乳化异氟醚预处理组(E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开胸游离左肺门后,不进行阻断左肺门,用生理盐水5mL/(kg.h)输注3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用生理盐水5mL/(kg.h)输注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脂肪乳组用30%浓度的脂肪乳5mL/(kg.h)输注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乳化异氟醚组用6.9%乳化异氟醚5mL/(kg.h)静脉注射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测定肺组织匀浆MPO、TNF-α水平。结果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严重的肺组织损伤,表现为肺组织有明显的水肿、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与A、B组相比,C组肺组织各时间点MPO和TNF-α活性增强(P0.05)。与C组相比,乳化异氟醚预处理组(E组)肺组织的病理表现及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各时间点MPO和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严重的肺损伤;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后耳蜗病理形态学和听功能改变。方法经颅底径路建立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模型。68只豚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缺血1h组、缺血再灌注组(按再灌注时间分12h、24h、48h.7d,4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前和处死前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定,观察ABR各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和Ⅲ波阈值,部分动物观察了缺血时ABR变化。耳蜗组织切片HE染色技术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血管阻断缺血时ABR表现波形不典型,重复性差,在缺血10~20min后波形逐渐稳定;缺血组与再灌注(12h、24h、48h、7d)各组ABR各波潜伏期和Ⅰ-Ⅲ波间期较正常组延长,Ⅲ波阈值升高,尤以再灌注24h变化最为显著,48h和7d后ABR阈值有所恢复,但不能恢复正常。耳蜗病理形态学改变发现缺血组毛细胞变形肿胀,再灌注(12h、24h、48h.7d)各组损伤进一步加重,再灌注24—48h损伤最重,可见明显外毛细胞缺损,螺旋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较正常组减少,血管纹变薄,均以基底转为明显。结论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时可致耳蜗损伤,表现为听功能和耳蜗组织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组3组。造模前1h时黄芪组给与黄芪200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切片,进行HE染色、c-fos和c-jun免疫组化染色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缺血2h再灌注24h后,黄芪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可检测到凋亡细胞,黄芪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未见凋亡细胞;黄芪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皮层c-fos/c-ju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黄芪组大鼠缺血侧皮层c-fos/c-jun表达降低。结论:黄芪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质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大鼠中P-选择素在肝脏组织的表达,探讨HIRI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32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O组)、缺血30 min组(Ⅰ组)、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组(IR 30 min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 h组(IR 1 h组).采用Pringle 法制作HIRI模型.采用SP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P-选择素含量.结果 缺血30 min后,肝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较SO组无明显差异;再灌注1 h后,P-选择素在肝组织血管内皮、肝细胞内广泛表达,较SO组差异显著.结论 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100只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蒜素5、10、20 mg/(kg·d)组,造模前5 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1次/d);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的方法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6 h后,测定小肠组织含水量,HE染色法行小肠组织病理检查并按照Chiu's氏量表进行损伤评分,TUNEL法行细胞凋亡检查并计算凋亡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肠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比色法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经大蒜素10、20 mg/(kg·d)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组织含水量(P <0. 05或P <0. 01);明显改善肠组织病变,降低Chiu's氏评分(P <0. 05或P <0. 01);明显改善细胞凋亡状况,降低凋亡指数(P <0. 01);明显降低肠组织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内毒素含量(P <0. 05或P <0. 01);提高抗氧化酶(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P <0. 05或P <0. 01)。结论大蒜素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抑制缺血再灌注肾脏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依达拉奉治疗组(E组),其中S组和E组大鼠均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再灌注24 h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缺血前和再灌注即刻,E组经尾静脉给予依达拉奉3 mg/kg,S组和I组经尾静脉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取左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CAM-1表达。结果光镜下S组结构正常,I组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EB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组中ICAM-1表达较S组上升,EB组则较I组下降(P<0.05)。结论依达拉奉抑制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基胍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对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给药组,每组又分为6h,24h,72h组。每组采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眼压升高60min后,腹膜腔内注射氨基胍溶液(给药组)/或等量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测定视网膜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6h时,SOD水平下降(P<0.01),MDA水平升高(P<0.01),此时给药组SOD、MDA水平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氨基胍可能通过对抗氧自由基途径来对抗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CD31)在大鼠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in后再灌注损伤不同阶段(0,2,4,6,8 h)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 CD31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确定凋亡发生情况。结果肺缺血 再灌注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 CD31均开始升高,2 h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至6和8 h基本恢复到缺血 再灌注前水平。肺缺血 再灌注后,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多,并且不同程度出现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缩小变圆,细胞核呈多边形,核被膜外折或内陷,核固缩并边集在核膜下呈月牙状或腰带状,胞浆浓缩,胞浆内嗜锇性板层体减少,排空增多,细胞膜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可见凋亡小体,提示细胞凋亡发生。此种亚显微结构的改变在再灌注2 h最为明显,与PECAM-1的变化相似。结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参与并介导了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可作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12.
山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山药灌胃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促进肾脏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 3~4周龄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A)组(n=6)、假手术对照(B)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山药灌胃预处理(C)组(n=24)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无菌生理盐水灌胃对照(D)组(n=24).C、D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前灌胃5 d,在损伤后2、12、24、48 h分别采集6只鼠的血并收获肾脏标本.4组标本进行尿素氮、肌酐、丙二醛测定,常规病理切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抗核抗体(PCNA)、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同源盒基因2(Pax-2).结果 C组尿素氮、肌酐、丙二醛明显低于D组;缺血再灌注损伤2h可测到肾小管细胞凋亡,12 h达高峰;C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D组;C组PCNA阳性肾小管细胞明显高于D组;C组检测到BrdU、Pax-2双标记阳性细胞;常规病理形态4组有其特有表现.结论 山药灌胃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多项检测指标,促进受损肾小管的再生修复和重建,有效保护了肾功能.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测到的BrdU、Pax-2双标记阳性细胞提示肾组织内的祖细胞参与了肾脏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细胞病理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规律。方法 本实验共采用85只SD雄性SPF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90 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后者分为再灌注3、6、12、24、48 h组。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免疫印迹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GFAP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可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24 h细胞损伤最为严重。透射电镜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等。脑缺血/再灌注后在缺血区GFAP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逐渐升高,再灌注48 h后表达最高,而在梗死区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神经细胞损伤最重,缺血半暗带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伴随再灌注的推移,梗死区、缺血区边界逐渐清晰,可能出现胶质瘢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怖缺血再灌注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2h后以Krebs-Henseleit Buffer(KHB)液再灌注1h,后处理(IPostC)组缺血2h后给予重复一次的5min灌注和5min缺血的后处理,即以KHB液行再灌注1h。持续监测及记录肺动脉压(PAP),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分别留取3ml的灌流液,缺血前、再灌注始及再灌注末分别切取约20mg肺组织制作10%的组织匀浆,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用于测定MDA及GSH的含量,再灌注结束测定肺湿/于重比(W/D)。结果IPostC组MDA、GSH及W/D较IR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番茄红素的抗大鼠脑缺血活性,探讨其线粒体作用机制。方法: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番茄红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和200 mg.kg-1),各组均在缺血前1 h灌胃给药。采用Longa线栓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梗死率以及脑组织水肿程度的改变;同时检测缺血侧(损侧)脑组织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V活性。结果:番茄红素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显著降低脑组织梗死率和水肿程度。番茄红素能增加缺血脑组织的ATP含量,提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增强呼吸链复合酶IV活性。结论:番茄红素对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田青水  朱兴国  金同玉  李德春  陈彦  闫永鑫 《江苏医药》2007,33(2):182-183,I0001
目的 探讨P选择素(selectin)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组(15对),于再灌注后1、3、6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切取胰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P选择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淀粉酶升高,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相关;而假手术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移植组各时段P选择素均表达,且再灌注后1h即达高峰,假手术组P选择素不表达.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释放出各种蛋白酶和活性因子,是导致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原因.P选择素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坐骨神经缺血5小时、再灌注前15分钟给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菌(iNOS)抑制剂氨基服(AG),于再灌注后0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7天,活体采血,取坐骨神经,并用比色法测定血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及坐骨神经iNOS的活性交化。结果 实验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的NO、MDA和iNO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NO和iNOS两者呈正相关r=0.942,P<0.001。结论 本实验证明人鼠坐骨神经再灌注损伤要比单纯缺血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iNOS抑制剂AG可抑制血由iNOS诱生表达所形成的NO在坐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毒性作用,可减轻周围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肾缺血后处理后BMP-7/Smad1/5/8信号通路活性改变,探讨肾缺血后处理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各组又分成再灌注1.5、3、6、12、24h共五个时间点亚组,每组6只大鼠.IR组采用...  相似文献   

19.
何晓敏  莫绪明  顾群  陈凤  彭卫  戚继荣  顾海涛  印克杰 《江苏医药》2008,34(3):248-250,I0003
目的 探讨二氮嗪预处理对幼龄大鼠深低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周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二氮嗪组,缺血/再灌注后1、6、24、72 h和7 d,建立深低温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时点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蛋白表达,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于再灌注后6和24 h显示明显的病理变化,其脑组织胞浆细胞色素C于灌注后6 h后即明显升高(P<0.05),24 h达到高峰(P<0.01).二氮嗪组病理改变较轻,细胞色素C含量于再灌注后24和72 h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 二氮嗪预处理可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对幼龄大鼠深低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缺血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采用结扎Wistar大鼠股动静脉建立坐骨神经缺血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和缺血1、2、3、4周组),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价其功能状态,并观察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大鼠的SFI第1天明显变坏,第2周最明显,第3周开始恢复。组织病理的最早改变为神经外膜下组织水肿,开始出现膨大、断裂的轴索;第2周水肿达高峰,轴索变性明显并出现髓鞘的脱失和吞噬细胞反应;第3、4周在神经的横断面上见到中心性有髓纤维丢失。结论:缺血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表现为神经外膜下水肿,轴索变性,继之出现髓鞘脱失。中心性有髓纤维的丢失,提示分水岭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