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青  李海波  姚新生  于洋 《中草药》2019,50(14):3261-3268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兴安升麻根茎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micifugaside F(1)、(+)-(2S,3R)-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甲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5-丙烯酸(2)、5-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3)、苯甲酸-4-O-β-D-葡萄糖苷(4)、异阿魏酸(5)、阿魏酸(6)、阿魏酸-4-O-β-D-阿洛糖苷(7)、阿魏酸-4-O-β-D-葡萄糖苷(8)、芥子酸-4-O-β-D-葡萄糖苷(9)、6,6′-二-O-芥子酰基蔗糖(10)、番石榴酸(11)、蜂斗菜酸(12)、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3)、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4)、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葡萄糖苷(15)、grevilloside G(16)、丁香脂素(17)、丁香脂素-4,4′-O-β-D-双阿洛糖苷(18)、(+)-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19)、(-)-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4、8~10、15~17、20为首次从升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鲜竹沥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鲜竹沥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凝胶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鲜竹沥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chaliside 1(1)、(Z)-4-hydroxycinnamyl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2)、β-hydroxypropiovanillone-3-O-β-D-glucopyranoside(3)、dihydro-p-coumaryl alcoholγ-O-glucoside(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5)、tortoside B(6)、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7)、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8)、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9)、苯甲醇-β-D-葡萄糖苷(10)、(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11)、erythro-2,3-bis (4-hydroxy-3-methoxyphenyl)-3-butoxypropan1-1-ol(12)、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butoxypropan1-1-ol(13)、丁香脂素(14)、lirioresinol-A(15)、(E)-p-coumaryl alcoholγ-O-methyl ether(16)。结论其中化合物2~4、6、10~13、15、16为首次从鲜竹沥中分离得到,并通过二维核磁谱补充了化合物4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3.
周梦  刘星  李琳玉  舒积成  梁永红  黄慧莲 《中草药》2017,48(24):5099-5104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肖云川  赵曼茜  闫翠起  王炜  黄全书  梁凯  孟保华  柯潇  叶亮 《中草药》2015,46(23):3460-3465
目的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鲜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SBC MCI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尾松鲜松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没食子儿茶素(2)、3,5-二羟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tachioside(4)、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甲氧基苯基-1-O-(3-O-甲氧基-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citrusin D(7)、(6S,7E,9R)-长寿花糖苷(8)、4-(2-丁酮)-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9)、(-)-10-α-O-β-D-葡萄糖基-刺参-4-酮(10)、massonianoside D(11)、massonianoside B(12)、异落叶松脂醇-9′-O-α-L-阿拉伯糖苷(13)、(2R,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2~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反复利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缬草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醇-4,4′-O-β-D-双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6)、8,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松脂素(8)、缬草苷A(9)、香草醛(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洋金花根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炳友  杨春丽  刘艳  匡海学 《中草药》2017,48(14):2820-2826
目的研究洋金花Daturae Flos根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NMR、MS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洋金花根70%乙醇回流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淫羊藿苷E5(1)、alangisesquin A(2)、glycopentoside F(3)、conicaoside(4)、(7S,8R)-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glucopyranoside(5)、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6)、7R,8R-threo-4,7,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7)、vitrifol A(8)、leptolepisol D(9)、苏式-2,3-二-(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醇(10)、hyuganoside IIIb(11)、officinalioside(12)、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13)、stroside A(14)、erythro-buddlenol B(15)、sargentodoside D(16)、(+)-(7S,8S)-4-hydroxy-3,3′,5′-trimethoxy-8′,9′-dinor-8,4′-oxy-neolignan-7,9-diol-7′-oic acid(17)、5′-甲氧基落叶松脂醇(18)、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9)。结论化合物2~19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并运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珠芽景天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丁香酸葡萄糖苷(2)、2-(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β-D-葡萄糖苷(3)、橄榄树脂素(4)、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5)、(-)-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6)、(-)-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bluemenol A(8)、euodionoside D(9)、脑苷酯B(10)、腺苷(11)、尿苷(12)、4-(β-D-glucopyranosyloxy)-3-hydroxy-2-(hydroxymethyl)-butanenitrile(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珠芽景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8~13为首次从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魏江春  王安华  贾景明 《中草药》2019,50(8):1915-1920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e全植株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聚酰胺,正、反相硅胶柱,MCI及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分别采用Griess法和酶联法检测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筒鞘蛇菰全植株7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5′-hydroxypinoresinol(2)、异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4)、burselignan(5)、(+)-9-acetoxyisolariciresinol(6)、yunnanensin A(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二氢荜澄茄素(10)、secoisolariciresinol-9′-acetate(11)。结论化合物1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5、7、8、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法、反相硅胶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铁皮石斛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conicaoside(3)、3,4,5-三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苷(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葡萄糖苷(5)、4-(3'-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O-β-D-葡萄糖苷(6)、胸腺嘧啶脱氧核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10)、丁香脂素-4'-O-β-D-单葡糖苷(11)、柚皮素(12)、对羟基苯甲酸(13)、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4)。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发现,7~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庄绣线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正二十三醇(2)、4-豆甾烯-3-酮(3)、正二十五醇(4)、豆甾烷醇(5)、(+)-环橄榄素(6)、(+)-africannal(7)、(+)-南烛木树脂酚(8)、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异落叶松脂素(10)、(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1)、(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3)、(-)-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14)。结论化合物2~5、7~14为首次从绣线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