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创伤修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本身的研究,对创伤修复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认为:(1)创伤修复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基因工程生产的生长因子等药物已投放市场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已证实:生长因子参与调控创伤修复的全过程,炎症期主要有PDGF、TGF-α、βEGF等参与;增生期中有PDGF、IL-1、IGF-1、TGF-α,β和bFGF等参与;重塑期中有PDGF、IGF、bFGF等参与。(3)对生长因子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作了探讨。(4)简述了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介绍了在本项目研究中,发现用EGF治疗后,创面旁的表皮棘细胞层内出现干细胞聚集,这可能是一种细胞逆分化现象。创伤修复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今后应深入探讨生长因子调控的网络机制,特别是难愈创面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并进一步加大生长因子的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2.
临床问答     
问题2:分子生物学在创伤的应用有哪些?解答:分子生物学在创伤基础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生长因子对创伤治疗作用研究,将有治疗作用的因子基因引入创伤部位,在原位表达产生因子以达到治疗目的。如将促进成骨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加速成骨过程及骨修复能力。(3)影响创伤修复的机制研究,如研究慢性溃疡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分子基础。(4)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系统研究和探讨创伤后全身性损害和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筛选与组织修复和再生启动与关闭相关的基因,为创伤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放射损伤在平战时均可发生,合并放射损伤时组织修复常常延缓,创伤愈合延迟,即出现创伤难愈现象,但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创伤局部的组织修复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合并全身放射损伤时创伤局部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异常可能是创伤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本实验探讨不同照射剂量对内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bFGF对内皮细胞放射损伤的拮抗作用,为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腮腺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宏观、体视学、显微镜图象分析方法 ,对外用重组bFGF对大鼠腮腺创伤修复的影响进行动态分阶段分析研究。结果 :外用重组bFGF明显促进了肉芽组织和毛细血管的增生 ,增强了创伤性炎症增生反应 ,同时无促进腺泡细胞增生和涎液分泌的作用。结论 :外用重组bFGF促进腮腺创伤的愈合 ,减少腮瘘并发证的发生 ,对腮腺创伤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经荧光染料DAPI标记后,植入受损的皮肤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的植入情况;体外四唑盐(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急性皮肤创伤伤口液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置入透析袋中并植入大鼠背部伤口作用3d,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一种生长因子的辅受体syndecan-1的表达。结果:移植14d后,DAPI标记的真皮多能干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体积分数为10%的伤口液在体外促进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最强;大鼠背部伤口局部微环境作用3d后,真皮多能干细胞高表达bFGF,NGF等生长因子和syndecan-1。结论:创伤局部微环境可通过诱导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运动和分化而直接参与修复,同时还可通过调控生长因子和辅助受体的表达而间接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6.
许多转录因子与创伤密切相关,除了研究较多的核因子kB(NF-kB),还有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GR-1),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特殊蛋白1(SP-1)等核转录因子参与创伤反应,在创伤后的炎症,免疫反应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解答:分子生物学在创伤基础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生长因子对创伤治疗作用研究,将有治疗作用的因子基因引入创伤部位 ,在原位表达产生因子以达到治疗目的.如将促进成骨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加速成骨过程及骨修复能力.(3)影响创伤修复的机制研究,如研究慢性溃疡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分子基础.(4)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系统研究和探讨创伤后全身性损害和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筛选与组织修复和再生启动与关闭相关的基因,为创伤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影响内皮细胞凋亡的因素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Ars),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烧伤血清、创伤血清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内皮细胞ECV-304,与上述物质孵育24小时后检测凋亡水平及ICAM-1.bcl-2,p53表达的变化,结果:Ars可使内皮细胞发生剂量依赖的凋亡增加(与对照相比,P<O.01),但是LPS、TNF烧伤血清和创伤血清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有限,细胞凋亡率在15%以下。除10%烧伤血清外,所有处理因素都内皮细胞ICAM-1表达降低。体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与bcl-2表达降低、p53表达增多有关,结论:Ars,LPS,TNF烧伤血清和创伤血清通过下调bcl-2表达,上调p53表达来影响内皮细胞凋亡,并且抑制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功能代谢的影响,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生长良好的兔正常关节软骨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10%新生小牛血清的DMEM条件下体外单层培养,细胞贴壁后随机分组,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和(或)IGF-1;培养液不加任何因子为对照组,以四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数,二苯胺显色法测各瓶细胞DNA含量,咔唑硫酸法测基质中糖醛酸含量,以间接反映蛋白多糖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亚时相分析。结果: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两种因子均促进细胞增殖,DNA合成及增加胞外基质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当IGF-1浓度≥10ng/ml,bFGF浓度≥1ng/ml时,其促进效果较显著(P<0.05,0.01)。bFGF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更为明显,最大为对照组的1.32倍,而IGF-1对细胞外基质葡萄糖醛酸含量的影响更显著,最大为对照组的1.78倍,bFGF能明显缩短DNA合成前期(G1期)和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时间;bFGF IGF-1作用后,同样缩短G1期和G2M期时间,显著缩短G1期时间;而IGF-1仅缩短G2M期时间。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bFGF及IGF-1均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影响细胞,刺激细胞增殖及功能代谢,两种因子的协同作用仅表现在对细胞的增殖作用上,对细胞功能代谢没有明显影响。两种因子促进细胞增殖是通过缩短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伤性疾病48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1994年,我们将基因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用于人体创伤与多种疾病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对象和方法1.1对象3年间用bFGF治疗485例,其中烧伤200例,创伤59例,溃疡(糖尿病溃疡、口腔、角膜溃疡)76例,瘘(腮腺疾与膀胱阴道疾等)6例,神经性耳聋与肌萎缩111例,痤疮、斑秃共33例。1.2治疗方法bFGF来源于珠海东大集团大生;物工程公司。根据疾病种类分别采用局部创面应用(烧伤、创伤、溃疡与疾,60~90U/。m’,2次周)、穴位与肌肉注射(神经性耳聋与肌萎缩,600~900U/次,l次/隔日)等。1.3疗效评价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人源脂肪干细胞对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共34只,给予全腹部15 Gy X射线照射。造模后,取其中17只给予P6代人源脂肪干细胞腹腔注射治疗(Ad-MSC治疗组);另17只大鼠给予双磷酸盐缓冲液(PBS)腹腔注射治疗(PBS溶剂对照组)。照射后第10天,流式细胞分析绒毛内CD31阳性内皮细胞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血管结构的连续性;并提取受照小肠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受照组织内基质细胞起源因子-1(SD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lk-1)的表达量。检测Ad-MSC治疗组的受损小肠内新生的内皮细胞来源。结果 与PBS溶剂对照组相比,Ad-MSC能够显著增加受损组织内CD31阳性内皮细胞数量(t=12.15,P<0.05),提高受损组织内的血管密度(20 d:t=10.33,P<0.05;30 d:t=32.85,P<0.05),上调血管生成基因VEGF、bFGF、Flk-1以及SDF-1的表达量(t=10.34、11.25、6.73、6.73,P<0.05)。维持受损部位小肠绒毛内的血管完整,并促进CD31阳性造血干/祖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加速受损部位血管的新生。结论 人源脂肪干细胞通过发挥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来修复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损伤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主要研究:①内毒素损伤内皮细胞过程中一氧化氮(NO)的作用;②不同浓度NO供体SIN-1对内皮细胞的作用以及SOD、CAT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提示:NO在内毒素损伤内皮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浓度SIN-1可严重损伤内皮细胞;SOD、CAT对内皮细胞的不同保护作用说明ONOO^-的产生可能是NO损伤内皮细胞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吡咯喹啉醌对放创性皮肤损伤促愈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伤局部的组织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放射复合伤可通过抑制伤口局部早期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延迟伤口愈合有报道吡咯喹啉醌(pyrroloqninoline quinone,PQQ)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具有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合成诱导剂样作用。本实验采用PQQ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损伤,以期能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过表达外源性CCN1对大鼠放创复合伤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AdCCN1感染CHO细胞及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Western blot法鉴定CCN1在CHO细胞的分泌和创面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感染后7d取创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1、TIMP1、bFGF等创伤愈合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CCN1在CHO细胞和创面组织中均高表达,与AdRFP组相比,AdCCN1组创面成纤维细胞增多,微血管密度增高,MMP1、TIMP1、bFGF等创伤愈合相关因子表达均升高。结论 CCN1具有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CN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形成,并且调控创伤修复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m growth factor,VEGF)促进兔股骨头软骨下坏死区血管重建及骨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液氮冷冻造成兔股骨头坏死,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坏死股骨头,组织学技术观察软骨下骨修复的情况,骨矿分析仪测定股骨头骨密度(BMD),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骨小梁的形态学指标。结果目的基因转染组软骨下血管生成速度、成骨速度、成骨质量和数量及矿化程度显著高于空病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软骨下骨吸收明显少于两个对照组。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具有促进股骨头软骨下坏死区再血管化及骨修复,间接保护坏死骨小梁不被吸收,避免软骨下力学性能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腮腺创伤修复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腮腺创伤修复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宏观、体视学、显微镜图象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腮腺部分切除术后剩余腺体bFGF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动态分阶段分析。结果:bFGF在损伤刺激后发生高表达,伤后1d最高,之后逐渐降低,至伤后8w恢复正常。与之相伴随,间质组织在前2W明显增生,以后逐渐减少,腺泡细胞在前2w 大量萎缩凋亡,2w后又再生,8w恢复正常。结论:bFGF是强丝裂原和生血管因子,是参与腮腺创伤修复的重要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林遐  汪涛 《西南军医》2006,8(3):34-35
目的 观察使用牛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支气管灌洗治疗吸入性损伤后气管粘膜及肺泡上皮的修复。方法 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86例双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灌洗液进行蛋白含量(TP)、胶体渗透压(COP)、白蛋白(Alb)测定及细胞分类,进行纤支镜检查观察气管水肿、溃烂、内芽及粘膜的变化情况。结果 (1)重度吸入性损伤治疗组BALF中,TP、Alb及COP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均随伤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伤后7d,治疗组以上参数下降更为明显。(2)气道粘膜修复愈合提前4天;出血时间缩短3天,气管支气管狭窄发生率降低34.7%,三项指标的差异均为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bFGF能显著促进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及肺泡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后基因组学与创伤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创伤急救技术不断提高和急救系统不断完善,严重创伤患者伤后急速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是,伤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医院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因损伤组织修复障碍所致的各种伤残率却并无明显减少。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创伤基础研究虽为认识创伤并发症发生机制和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采用经典实验生物学方法,对创伤后的机体反应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整体的、本质的认知和理解。正因如此,目前对严重创伤的治疗缺乏从根本上防治伤后并发症和促进损伤组织功能性修复与再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BBB)的改变。方法 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造成家兔重型颅脑创伤,测量其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应用BH-2型光学显微镜、JEM-1000SX型透射电镜观察BBB的改变。结果 颅脑创伤后伤侧脑组织EB含量显著增加(P<0.01),内皮细胞内的胞饮小泡增加,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并未开放。结论 颅脑创伤后BBB通透性明显增加是由于内皮细胞间的连续性中断和内皮细胞内的胞饮小泡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细胞(EC)多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其完整性的维持。EC损伤与众多疾病和病理过程有关,与创伤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对EC损伤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与其有关的疾病、病理过程和创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