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平克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60-61,98
目的提高对退变性腰椎滑脱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平扫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病例中,第四腰椎滑脱33例,第五腰椎滑脱19例。CT可见椎体滑脱导致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椎管前后径变窄,椎间小关节不同程度脱位,并可见关节呈退行性改变,椎管内后突的椎间盘钙化或黄韧带钙化等。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与X线平片结合,能较好地对本症作出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X线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X线与CT征象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因。方法:对65例71个滑脱部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椎间盘变性退变,脊柱周围韧带的松弛、薄弱造成的脊柱椎体力学失稳是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主要因素。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CT对于判断滑脱原因、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总结分析了1992年7月至1995年9月因腰腿痛进行X线检查的病例,共4440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3组:(1)单纯平片检查3472例;(2)CT检查968例;(3)平片加CT检查30例。在3472例腰椎平片中发现退变性滑脱312例,占8.98%。结果表明平片是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腰椎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尤其对退变性滑脱发生的部位及形态类型的显示明显优于CT。而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骨脱症的X线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5~1999年15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对其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多发生于女性老年人;单水平滑脱最好发于第四腰椎;多水平没脱以第三、四腰椎多见;滑脱程度多在一度以内;滑脱水平和邻近椎体、椎间隙及椎小关节大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结论】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有其显特点,正确评估腰椎退变性滑脱不但可行,而且对腰腿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效果满意,滑脱复位率100%,椎间融合率100%,无滑脱丢失。87.2%疗效优良。结论: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卢云峰  段文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4):4327-4328
目的:通过CT与X征象对比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统计137例138个滑脱椎体的病变特点、程度、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小关节、椎体及椎间盘等病变征象。结果:137例中女性占69.34%,46岁以上占80.29%,腰4、腰5椎体滑脱占97.10%,且97.83%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91.30%,合并小关节病变65.94%,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2.03%,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32.61%。结论: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及合理应用窗技术能较好的显示DS及并存的腰椎退行性病变,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认识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探讨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72倒腰椎滑脱中,椎弓崩裂性滑脱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椎弓裂隙征;椎管冗长征;假性椎间盘膨出;双椎体后缘;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腰椎退变性滑脱CT表现:椎弓完整,小关节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单层面双椎体后缘,椎管诸径狭窄,可出现椎体阶梯性滑脱.结论 CT对腰椎滑脱症的分型,诊断价值明确,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蒋晶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76-176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DS)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病例56例。结果:56例均显示腰椎前滑脱,分布以L4、L5为主;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增生56例,关节腔真空症32例;均表现为椎间孔变形变窄;侧隐窝狭窄,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改变。结论:CT对于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而高度怀疑腰椎退变性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主要通过X线及CT测量,探讨椎间盘高度及腰椎曲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了56例40岁以上,有下腰痛病人,其中L^4/5椎体滑脱病人26例,通过测量椎间隙的高度、腰椎的生理曲度和椎体滑脱的程度,进行对照分析计算其相关性。结果 腰椎曲度的变小与L4/5椎间盘高度的降低相关,并与滑脱的增大相关。结论 L4/5退变性滑脱的病人中L4/5间隙越窄时腰椎生理曲度越直,腰椎滑脱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L4-L5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用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临床选用L4-L5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Adobe Photoshop 5.0系统对图像进行处理,划分节点和单元,建成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建立了L4-L5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模型总节点数为1162个,总单元数为662个.结论通过CT断层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建立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椎退变性滑脱92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好发于第4腰椎,滑脱程度多在Ⅰ度以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提高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腰椎峡部裂为关节突间的骨性缺损,易导致脊柱滑脱,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变等。结论:CT能客观地提示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赵振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68-2868
目的:探讨CT对于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3月因腰腿疼痛而就诊的腰椎退变性滑脱病例36例,男14例,女22例,滑脱程度Ⅰ°30例,Ⅱ°6例.均无峡部裂.结果:36例均显示腰椎前滑脱,分布以L4、L5为主;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增生36例,关节腔真空症14例;均表现为椎间孔变形变窄;侧隐窝狭窄,双侧狭窄60处,单侧10处;36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改变;黄韧带肥厚和钙化11例.结论:CT对于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而高度怀疑腰椎退变性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DRFS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难治性腰椎滑脱病人采用DRFS治疗。结果:经过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14例病人滑脱功能恢复良好,椎间已完全融合。结论:DRFS通过轴向撑开,提拉钉张力提拉,复位良好,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刘锁利  陈仲强  李选 《北京医学》2000,22(6):350-353
目的 经CT观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及正常人的腰椎小关节面角,推测矢状方向小关节与退变性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包括24例L4~5节段的退变性滑脱病人和37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应用CT对L3~S1腰椎小关节进行扫描和小关节面角测量。结果 除观察到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外,滑脱病人的L4~5节段小并节面角明显小正常人群。结论 过度朝向矢状面的退变小关节是导致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赵新敏 《中原医刊》2004,31(15):54-54
目的:通过CT征象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因。方法:75例78个滑椎的滑脱部位、程度的分析。结果:本组75例中,单发病变65例,多发病变10例,共计78个病变,发生于L4者分别占病例及病变数的81.5%和75.6%。结论: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椎退行性滑脱的病因,同时脊椎周围肌肉韧带的薄弱、松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滑脱进行X线分析,了解其退变性滑脱的特点。方法:收集56例腰椎退变性滑脱X线平片,其中,22例加摄腰椎左、右斜位片,采用Meyerding氏法测量椎体滑脱情况。结果;个椎体滑脱共38例,阶梯状滑脱18例;椎体向前滑脱39例,向后滑脱17例。椎体移位程度为3.0-9.0mm,平均为6.0mm,滑脱程度均为Ⅰ度。结论:腰椎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部位及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解剖学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椎体均为L4,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峡部裂组)5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退变组)54例,均经MSCT检查确诊。分别测量2组病例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关节角度、椎弓峡部宽度、滑脱距离、滑脱指数。结果峡部裂组年龄、腰椎前凸角、椎弓峡部宽度小于退变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滑脱指数大于退变组(P<0.05或P<0.01);2组骶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滑脱指数大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椎间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变小以及腰椎前凸角增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一定作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46-64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方法统计87例不同年龄组CT诊断为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变征象。结果87例中女性占79.31%,40岁以上占86.2%,L4~5椎体滑脱占96.55%,且97.7%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89.66%,合并小关节病变66.67%,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9.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28.74%。结论CT诊断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能较好地显示DS,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路  蔡玉新  张立明 《新疆医学》2012,42(10):113-114
腰椎滑脱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前者即合并椎弓崩裂的椎体滑移;后者是指不伴有椎弓崩裂而常伴椎小关节、椎间盘及椎体退行性变的椎体滑移,目前大多数文献统称为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收集我院50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X线平片及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对不同程度的滑脱及继发性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