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目的:制备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双酸酸蚀和氢氧化钙/双氧水混合溶液水热处理,制备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1 h、6 h处理组)。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为对照组,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不同钛表面的微形貌和表面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试件表面,研究不同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双酸酸蚀钛表面制备形成2种形貌均一的纳米薄片膜层结构,均含有微量钙元素。相比于SLA钛表面,2种新型钛表面均有利于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显著增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 h处理组性能更优。结论: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喷砂酸蚀(SLA)后医用钛网表面形貌及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为钛网表面改性处理、重建上颌骨局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医用钛网表面进行三氧化铝(Al2O3)喷砂和盐酸、硫酸混合物酸蚀表面改性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建立实验兔颌面外周围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植入喷砂酸蚀处理前后的钛网,观察术后6个月时钛网诱导成骨形成的效果。结果喷砂酸蚀处理后的钛网表面粗糙,植入实验兔体内6个月后,表面形成较为完整的骨组织层。结论喷砂酸蚀可改变钛网表面形貌,使其形成微米级多孔粗糙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3.
将钛片随机分成光滑组、双重酸蚀喷砂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分别进行不同表面处理。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接种于不同钛片表面,MTT 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在不同钛片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情况,并在培养24 h 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在试件表面的铺展形态。结果显示细胞黏附情况存在差异(P <0.05),光滑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双重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细胞增殖测试中,微弧氧化组在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另外3组。相较其他3种表面处理方法,成纤维细胞能够在经微弧氧化处理的试件表面更好地黏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不同储存条件对纯钛SLA表面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喷砂加酸蚀的方法在商用二级纯钛钛片上制备SLA表面,并将其置于3种不同环境中储存不同的时间,分组如下:Ⅰ组钛片为常温常压保存;Ⅱ组钛片为真空保存;Ⅲ组钛片NaCl溶液中保存。分别对不同组别钛片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进行比较。结果:三组之中,Ⅲ组中的纯钛SLA表面表面自由能、蛋白质吸附率、MG63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ALP活性及表面矿化效果均为最佳,Ⅰ组中的纯钛SLA表面最容易受到C元素的污染,理化性能及生物活性均明显下降。结论:不同储存条件对纯钛SLA表面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将处理后的钛片置于NaCl溶液中有利于降低C污染,并促进钛片表面的蛋白质吸附、细胞黏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种植体表面单纯酸处理和酸碱热处理两种方法对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A组种植体采用96%硫酸和36%盐酸1:1混合液进行酸处理,B组在酸处理基础上用NaOH溶液进行碱处理并热处理。将成骨细胞与2组种植体联合培养,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组种植体表面的黏附情况。结果酸碱热处理的种植体表面成骨细胞黏附的数量和形态优于单纯酸处理组。结论采用硫酸和盐酸的双重酸蚀并碱热处理的方法能够使钛种植体表面活化,且能够在多孔钛种植体表面形成二级粗糙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激光熔覆后钛表面多孔形貌对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氩气保护环境中应用脉冲式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Nd:YAG)对45 μm钛粉颗粒在钛片表面进行激光熔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钛片表面微观形貌,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检测钛片表面成分;采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评价喷砂酸蚀组(A组)和激光熔覆组(B组)的生物相容性.SEM观察BM-SCs在钛表面的黏附状况,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法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评价钛片对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与A组比较,B组互相连通的多孔钛表面更有利于BMSCs的黏附,也有利于BMSCs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论 激光熔覆处理钛片表面可促进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有望成为一种有效有前景的钛表面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面仍呈现精细的网状结构,碱酸热处理可以脱除试件表面钠元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王鹏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126-127,133
目的:研究两种表面处理对铸造纯钛桩固位力的影响.方法:将铸造纯钛桩的表面分为喷砂组、酸蚀组、对照组(未喷砂组),用树脂水门汀将桩粘固于离体人牙根管内,通过拉伸实验来比较铸造纯钛桩固位力的大小.结果:固位力:酸蚀组[(199.65±13.24)N]和喷砂组[(190.39±14.82)N]与对照组[060.26±12.3...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喷砂酸蚀法(SLA)、微弧氧化法(MAO)和喷砂-微弧氧化法(SL-MAO)处理钛植入体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LA、MAO和SL-MAO处理钛表面(分别为SLA组、MAO组、SL-MA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面结构特征。分离培养SD大鼠BMMSCs,采用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噻唑蓝法定量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LA组钛表面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但存在喷砂颗粒残留。 MAO组钛表面形成亚微米级微孔,但无微米级大孔结构。 SL-MAO组不仅能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而且喷砂颗粒残留现象减小。 BMMSCs细胞黏附和MTT法增殖试验显示:第1~9天期间,SL-MAO组细胞数量与MA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组和SL-MAO组细胞早期黏附和增殖速率均显著高于SLA组( P<0.05)。结论 SL-MAO能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良好的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其复合多级孔结构优于单纯使用微弧氧化处理,在膜层的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喷砂酸蚀处理。在BMMSCs细胞早期黏附和促进细胞增殖方面,SL-MAO相比SLA具有显著优势,与MAO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微观形态以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制作相同规格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片(12 mm× 15 mm× 2 mm),经过厂家推荐的烧结程序完全烧结、常规表面抛光处理后分为对照、喷砂和氢氟酸3组,样本经过表面处理后以表面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并以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表面微观形态。结果:SEM观察显示,抛光陶瓷表面相对平整光滑,而氢氟酸处理后,陶瓷表面基质溶解,暴露出二硅酸锂晶体且相互交叉排列,氧化铝喷砂后陶瓷表面可见不规则浅凹状结构;表面轮廓仪测量结果表明喷砂及酸蚀处理后陶瓷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P < 0.05)。结论:氧化铝喷砂、氢氟酸酸蚀可以显著增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相似文献   

12.
结核杆菌在不同内固定材料表面粘附情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动态地观察结核杆菌与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粘附情况,以期初步探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直接植入内固定重建的安全性问题,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重建手术术式提供直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并指导临床上对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方法: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对照,在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的菌液中分别加入4种不同的内固定材料(不锈钢、钛、钛合金、聚醚醚酮)进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与材料之间的粘附情况,比较不同性质材料对细菌粘附的差别。结果: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与材料的粘附能力与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结核杆菌与材料间的粘附均少于表皮葡萄球菌;4种材料中细菌在聚醚醚酮上的粘附最多,在纯钛上粘附最少,在不锈钢上的粘附稍多于钛合金,且各种材料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体外细菌粘附的角度看,在结核病灶内植入内固定材料是相对安全的;内固定材料,以钛合金及钛为首选,碳纤维材质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由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的钛种植体的粗糙表面对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矿化沉积率的影响。方法:在两只成年雄性比格犬下颌骨愈合拔牙窝分别植入SLM种植体和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 large grit, acid etched, SLA)种植体共16颗,分为埋入愈合和穿龈愈合即刻负重,在植入后2、4、8周分别注射3种四环素类荧光标记物,用以标记和观察新骨。植入12周时处死两只比格犬,制作硬组织切片共16张,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对比各组种植体周围的新骨形成情况并计算平均骨矿化沉积率。结果:SLM种植体在植入术后12周与骨组织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新生骨在其粗糙表面爬行生长并渗透于孔隙之间,SLM种植体的平均骨矿化沉积率明显高于SLA种植体(P<0.01)。结论:SLM法制备的钛种植体可以促进种植体周围早期骨整合,提高早期骨矿化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一种具有超亲水、多尺度有序结构的种植体表面。方法:经砂纸打磨的钛片先喷砂、硝酸/氢氟酸处理,再用盐酸/硫酸预酸蚀,最后用双氧水/硫酸处理获得多尺度有序结构的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接触角表征该表面的亲水性;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面物相;体外成骨前体细胞培养观察该表面对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种植体表面具有微纳复合结构;XRD图谱显示二次酸蚀处理前后,表面的成分无明显改变;但是,接触角则下降到0°。体外生物学评价表明:该表面有利于细胞的粘附,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 h、3 h和72 h实验组每个钛片上细胞的DNA含量分别为(710±78)ng、(1 398±102)ng和(2 543±113)ng,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DNA含量分别为(605±79)ng、(1 045±125)ng和(2 138±97)ng,3个时间点实验组的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内的ALP活性检测显示:实验组4 d、7 d和14 d对硝基酚生成速率分别为(0.09889±0.00417)nmol/(ng.h)、(0.15008±0.00406)nmol/(ng.h)和(0.27862±0.00305)nmol/(ng.h),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分别为(0.07862±0.00406)nmol/(ng.h)、(0.12256±0.00399)nmol/(ng.h)和(0.22641±0.0142)nmol/(ng.h),3个时间点实验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第14天培养液中骨钙素(OC)含量分别为(975±110)ng/mg和(545±69)ng/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了一种超亲水的微纳复合结构表面,该表面能进一步促进成骨前体细胞的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如何在纯钛钛片表面构建不同生物大分子涂层,以期找到合适的种植体表面涂层.方法 纯钛钛片表面经打磨抛光及氧化性混酸溶液处理(酸蚀组),设为对照,接着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将Ⅰ型胶原(COL)、透明质酸(HA)、壳聚糖(CHI)和多聚谷氨酸(PGA)引入到钛片表面(涂层组).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和接触角试验对钛片的表面进行表征.在各种钛片表面培养成骨前体细胞,检测其早期黏附、增殖及分化的能力.结果 SEM结果显示,各组涂层的表面非常相似、平整. XPS分析发现各组钛片表面元素成分氮的含量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接触角实验显示在纯钛表面组装生物大分子并没有损害基底面良好的亲水性.涂层组钛片较酸蚀组明显促进了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和分化.胶原组[Ti-(COL/HA)5-COL、Ti-(COL/PGA)5-COL]较壳聚糖组[Ti-(CHI/HA)5-CHI、Ti-(CHI/PGA)5-CHI]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Ti-(COL/HA)5-COL与Ti-(COL/PGA)5-COL相比更能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 生物大分子COL、HA、CHI和PGA能够通过LBL技术被成功地引入到纯钛钛片表面.Ti-(COL/HA)5-COL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可能有利于种植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的纯钛种植体表面形貌对牙龈软组织界面的影响,寻找一种有利于牙龈软组织附着的种植体颈部表面形貌。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使纯钛金属种植体形成4种表面,即酸蚀组(AE组)纳米表面、电化学腐蚀1和2组(ECE1和ECE2组)的微米表面、电化学腐蚀加酸蚀组(ECA组)的微米-纳米表面,并以光滑组(S组)光滑表面作为对照,将5种试件即刻植于犬下颌骨中,术后20 d及3个月分别处死各组犬,制作标本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结合界面的情况。结果:各组犬牙龈上皮与种植体表面连接紧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未见上皮组织残留。S组胶原纤维平行黏附于种植体表面,与种植体表面大部分开裂分离,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胶原纤维较少;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均垂直扎向种植体表面,牙龈组织面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复杂的微米-纳米镶嵌结构,与种植体表面开裂较少;ECE2组和 ECA组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的胶原纤维多于AE组和ECE1组。结论: 通过电化学方法处理得到的微米和微米-纳米表面的种植体可明显改善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17.
万志强 《安徽医学》1992,13(3):9-11
本文对13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进行了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长短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增强无相关关系(r=0.6373),而平均动脉压增高的程度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的增强有一定关系(r=0.7444和r=0.7212).对部份服用钙拮抗剂硝苯啶和复方降压片的患者,进行了服药前后的血小板功能对照,发现长期服用硝苯啶有降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令强  平雅坤  李雅娟  董福生  袁硕 《上海医学》2007,30(4):266-268,F0003
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计数龈下优势菌在厌氧环境下,在种植体及冠修复材料表面的粘附情况。方法将金铂合金与镍铬合金分别粘结在种植纯钛板上,与4种龈下优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中间普氏菌(Pi)及具核梭杆菌(Fn)]共同厌氧孵育。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法量化测定培养试件表面的细菌粘附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试件表面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4种厌氧菌在金铂合金试件表面的粘附量均明显多于镍铬合金(P值均<0.05);4种厌氧菌在同一试件表面的粘附量以Aa最多,Fn、Pg次之,Pi最少。结论金铂合金对细菌的增殖及粘附无抑制作用;4种厌氧菌粘附能力为Aa>Fn>Pg>Pi。  相似文献   

19.
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对MC3T3细胞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塑性变形技术使纯钛表面纳米化,钛板大小10 mm x 10 mm x 1 mm。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塑性变形纳米化钛板为实验组(n=6)。扫描电镜观察MC3T3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形态,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黏附的数目,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特点。结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表明,MC3T3细胞是以多个大小不等的胞突黏附于纳米化钛板表面,细胞表现良好的伸展形态;荧光显微镜显示,细胞在纳米化钛板表面的黏附能力较表面未处理钛板明显提高(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纳米化钛板表面结构能促进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纤维的充分铺展。结论 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能明显促进MC3T3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铺展,改善了纯钛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