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与缩宫素在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注射6IU垂体后叶素+10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20U缩宫素+10ml生理盐水,按照两组的用药情况,观察比较血压变化和其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减少(98.13±5.07min vs 110.83±8.03min,t=-7.324,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67.50±10.24ml vs 97.83±16.10ml,t=-8.705,P=0.000),血红蛋白术前术后变化(9.67±2.09g/L vs 11.53±2.21g/L,t=-3.362,P=0.001)。术中用药后15min,治疗组收缩压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150.77±5.57mmHg vs 142.03±5.21mmHg,t=6.273,P=0.000)。结论 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剥除术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但会引起短暂性血压升高,临床使用应结合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伴高血压患者磁导航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缬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46例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在磁导航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分为实验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心功能改善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年随访,两组收缩压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9、0.68);术后3月时实验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5.8±1.8mg/L vs 7.9±2.5mg/L,P<0.01),房颤复发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vs 10,P=0.060),左心房前后径(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术后1年时实验组LAD(36.1±2.9mm vs 38.2±3.3mm,P=0.02)、房颤复发率(2 vs 8,P=0.04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14例、术后1年复发10例,复发组患者的持续性房颤比例、术前LAD、随访时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结论 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是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颤的预测因子之一,缬沙坦可减少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特别是可以减少术后3个月CRP及术后1年LAD,其疗效独立于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便携的脊柱手术实时监测工具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减少战地脊柱脊髓损伤救治的医源性损伤。方法:自行设计并制备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离体脊柱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开道,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进行椎弓根开道。记录两组各标本的操作时间,术后将标本沿椎弓根平面水平剖开,比较两组标本的开道位置及进针深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处理单个椎体时间分别为(0.5±0.2)min、(0.6±0.1)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穿刺道边缘距离椎弓根壁平均距离(mm)明显短于实验组(1.1±0.3vs1.8±0.2,P=0.037)。结论: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体外初步应用效果尚可,能够为早期手术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预处理对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溧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4例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7例采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57例则在内固定术前采用3D打印预处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随访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9±23.72)min、(154.94±46.85)mL、(2.82±0.64)次、(52.85±10.34)mL、(12.70±1.64)d,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HS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1,P=0.32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低于对照组的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预处理辅助用于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52例患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和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84例,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68例。结果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与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的年龄(75.23±7.49岁vs 71.42±8.21岁)、甘油三酯(1.59±0.41mmol/L vs 1.41±0.63mmol/L)、血肌酐(82.42±39.27μmol/L vs 70.39±25.76μmol/L)、血尿素氮(7.85±4.31mmol/L vs 6.12±2.49mmol/L)、IL-2(567.32pg/dl±191.53pg/dl vs 501.26±217.74)、IL-6(3.95±2.92pg/dl vs 3.04±2.61pg/dl)和CRP (1.75±1.84mg/dl vs 1.04±2.01mg/dl)相比较高,而FEV1%(83.42%±24.57% vs 92.15%±19.38%)和FEV1/FVC (62.91±13.65 vs 70.24±9.42)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FEV1%(P=0.005)、FEV1/FVC (P=0.003)、IL-2(P=0.012)和CRP (P=0.009)差异更明显,为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IL-2、CRP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炎性因子IL-2与肺功能指标FEV1%(r=-0.391,P=0.000)和FEV1/FVC (r=-0.571,P=0.000)呈负相关,CRP也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37,P=0.000)和FEV1/FVC (r=-0.559,P=0.000)呈负相关。结论 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是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孙传成  苏义林  汪芹 《安徽医学》2016,37(10):1273-12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高位肛门闭锁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高位肛门闭锁患儿45例,23例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LAARP),22例行后矢状路肛门成形术(PSARP),比较两种肛门成形术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结果 LAARP与PSARP比较,出血量[(12.1±3.6)mL vs(16.1±2.6)mL,t=-4.25,P<0.05)]、住院时间[(10.2±2.7)d vs(15.2±1.9)d,t=-7.1,P<0.05)]降低,肛门括约肌功能[(1.5±0.5)分vs(1.1±0.4)分,t=2.94,P=0.005)]改善;而手术时间及术后大便失禁、直肠积粪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位肛门闭锁患儿LAARP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较好,且住院时间、出血量较PSARP明显降低,LAARP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0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止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3.32±1.03)d vs(4.12±1.06)d,(5.42±1.06)d vs(6.13±1.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75,P < 0.001;t=3.4478,P < 0.001);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 014.98±752.97)元vs(3438.12±671.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24,P < 0.05);观察组复发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腹泻护理过程中,能改善护理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联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8例。前瞻性分析18F-FDG PET-CT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联性。结果 与病理无效组相比,病理有效组患者SUVmax0显著增加(9.54±3.11 vs 6.12±3.21,P=0.015);SUVmax1变化率显著增加(53%±17% vs 29%±11%,P=0.000);SUVmax2变化率显著增加(61%±21% vs 34%±12%,P=0.000)。与未pCR组相比,pCR组患者SUVmax0显著增加(10.54±4.11 vs 5.87±2.21,P=0.000);SUVmax1变化率显著增加(57%±17% vs 28%±10%,P=0.000);SUVmax2变化率显著增加(64%±23% vs 33%±11%,P=0.000)。结论 18F-FDG PET-CT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一种影像学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珺晔  徐珉华  周淳 《安徽医学》2016,37(10):1248-1250
目的 研究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在口腔骨缺损填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连续选择58例口腔骨缺损大于1 m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试验组32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试验组应用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对比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X线检查,试验组骨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53.1% vs 26.9%,χ2=4.060,P=0.044;12个月:78.1% vs 46.2%,χ2=6.348,P=0.012);局部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vs 11.5%,χ2=0.059,P=0.808)。术后6个月和个12月锥形束CT(CBCT)检查,试验组平均骨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2.9±0.2)mm vs(3.4±0.3)mm,t=4.724,P=0.036;12个月:(1.6±0.2)mm vs(2.3±0.2)mm,t=5.123,P=0.027]。试验组的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P-2:(65.3±14.5)pg/mL vs(32.8±9.6)pg/mL,t=5.623,P=0.023;TGF-β:(102.3±35.7)μg/L vs(72.6±26.8)μg/L,t=6.237,P=0.014]。结论 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在口腔骨缺损填充修复中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必净(XBJ)是否能通过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来减轻脓毒症小鼠的肺损伤(ALI)。方法 本实验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外科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模型组(CLP组,n=12)、血必净组(XBJ+CLP,n=12)和HO-1抑制剂组(XBJ+ZnPP+CLP组,n=12)。血必净进行干预时,造模前2h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2ml/kg),HO-1特异抑制剂锌卟啉ZnPP(40μmol/kg)在给予血必净1h后经腹腔注射,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12h后处死,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检测肺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测定小鼠血清中的炎性介质(TNF-α、IL-6),采用Western blot法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HO-1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HO-1上游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4组间比较,再进行Turkey检验,进行两组间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与参照组(Sham组)相比,CLP组血清中TNF-α、IL-6水平均明显增加(32.45±9.62 vs 573.51±105.26,47.38±11.84 vs 853.72±198.56pg/ml,P<0.05),光镜下观察肺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加重(肺损伤评分:3.24±1.38 vs 12.32±3.45,P<0.05),肺组织W/D比值增加(4.52±0.34 vs 5.98±0.85,P<0.05),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肺组织中HO-1、Nrf-2的蛋白表达含量均轻度的增加(P < 0.05)。给予血必净(XBJ)干预后,与CLP组相比,血清中TNF-α、IL-6释放均减少(573.51±105.26 vs 327.45±68.52,853.72±198.56 vs 504.72±113.28pg/ml,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肺损伤评分:12.32±3.45 vs 6.34±1.68,P<0.05),肺组织W/D比值减少(5.98±0.85 vs 4.75±0.56,P<0.05),肺组织中HO-1、Nrf-2蛋白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XBJ对于肺组织的上述保护作用被HO-1抑制剂ZnPP所逆转,HO-1抑制剂组的肺损伤程度与CL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损伤评分:12.32±3.45 vs 11.45±2.85,P>0.05;肺W/D值:5.98±0.85 vs 5.73±0.64,P>0.05)。结论 血必净对于脓毒症小鼠所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上调HO-1通路减轻炎性反应,继而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3D打印结合VR技术在经皮椎弓根穿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涛  牛国旗  陈辉  刘路坦  李超 《安徽医学》2021,42(6):692-695
目的 探讨3D打印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在经皮椎弓根穿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患者10例,对其影像通过Mimics17.0软件行三维重建,打印骨折椎体3D模型并构建虚拟模型.同期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6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查体结合影像学资料及幻灯片传统教学模式,讲解骨折特点、经皮椎弓根穿刺入针点、穿刺路径等教学内容.试验组在对照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经皮椎弓根穿刺VR教学模拟系统"辅助教学.课后通过主观问卷及客观考核判断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理解能力、课程参与度、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主观评估得分分别为(8.50±0.91)、(8.51±0.72)、(8.20±1.02)和(8.02±0.9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客观考核得分分别为(95.23±1.62)和(96.58±0.8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结合VR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程参与度、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强化理论知识,提升临床实践技能,具有更好的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完全复位对于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矢状位力线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因L4/5腰椎退变性滑脱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70例患者,分为完全复位与部分复位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三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共有7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两组各计35例。完全复位组与部分复位组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30.1±67.6 vs. 182.5±56.3 ml, P<0.001; 176.4±35.2 vs. 152.6±23.4 min, P<0.001),且完全复位组的滑脱矫形率显著高于部分复位组(89.5±10.2 vs. 30.5±20.5 %, 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TK、PT、SVA均有减小趋势,LL有增大趋势。术后三月,两组间的SVA具有统计学差异(26.5±21.2 vs. 34.5±24.6 mm, 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LL、PT以及SVA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完全复位组小于部分复位组。结论:对于L4/5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而言,无论完全复位抑或是部分复位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较之部分复位,完全复位的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多,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在远期的临床疗效上收益较好,且能够保证更好的矢状位力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模式联合3D打印在骶骨肿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至2018年在本院学习的本科实习生和住培学员共108名,按在院学习时间分为CBL教学组(n=53)和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n=55)。其中联合教学组在CBL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数据重建并打印出骶骨肿瘤的3D模型,对肿瘤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进行术前教学。分别评估两组的考试成绩,学生进行自我鉴定问卷调查(包括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应用stata 14.0对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单侧)。结果 CBL教学组学员考核成绩(75.90±6.70),低于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83.60±7.40)。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优于CBL模式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3D打印的CBL教学在本科实习生和住培学员教学中,能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骶骨肿瘤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便携的脊柱手术实时监测工具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减少战地脊柱脊髓损伤救治的医源性损伤。方法:自行设计并制备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离体脊柱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开道,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进行椎弓根开道。记录两组各标本的操作时间,术后将标本沿椎弓根平面水平剖开,比较两组标本的开道位置及进针深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处理单个椎体时间分别为(0.5±0.2) min、(0.6±0.1) 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穿刺道边缘距离椎弓根壁平均距离(mm)明显短于实验组(1.1±0.3 vs 1.8±0.2, P=0.037)。结论: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体外初步应用效果尚可,能够为早期手术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0例确诊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治疗,B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第3天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术后下地时间为(14.12±3.43)d,B组为(21.42±2.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组患者Harris评分为(89.08±5.37)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Harris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术后下地早、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PFNA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软聚硅酮敷料联合藻酸钙敷料应用于烧伤后皮肤移植供皮区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41).试验组供皮区内层覆盖藻酸钙敷料(德湿康敷料),外层覆盖软聚硅酮敷料(美皮康);对照组供皮区内层覆盖洗必泰油纱,外层覆盖多层无菌纱布.评价两组患者供皮区的创面愈合、疼痛改善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第7、10、12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率[(51.31±7.09)%、(78.77±8.80)%、(96.44±3.24)%]均高于对照组[(45.85±5.54)]%、(73.63±7.73)%、(93.1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95±1.41)d vs (11.93±1.44)d,P<0.01].术后第1、3、7、10天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36±1.21、4.29±1.25、4.00±0.46、1.00±0.45,均低于对照组(7.34±1.34、5.89±1.39、4.50±0.74、1.35±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后第1、3、6、12个月试验组温哥华瘢痕评价(VSS)评分(3.82±1.47、6.00±1.61、3.77±2.28、2.59±1.39)均低于对照组(5.80±1.68、7.80±1.65、5.24±1.67、4.0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软聚硅酮敷料与藻酸钙敷料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供皮区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换药疼痛、改善愈合质量,有望成为有效的保护供皮区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3D打印在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根据CT断层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患者的脊柱实体模型,并探讨其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脊柱外科在采用3D打印技术重建病变节段脊柱前后,两组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中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差异等情况.结果 未使用3D打印技术组患者30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66枚,平均置钉时间(3.1±0.5)min,置钉准确率为85.6%(399/466);使用3D打印技术组患者23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54枚,平均置钉时间(2.1±0.4)min,置钉准确率为93.2%(330/354).两组置钉时间和置钉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与传统的未使用3D打印技术的徒手置钉技术相比,术前利用患者CT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病变节段脊柱模型可为术者制定手术计划和置钉提供参考,可以缩短置钉时间,提高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42例)、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40例)、长髓内钉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其中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长髓内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骨折AO分型存在差异(P<0.01)。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手术时间为(62.26±31.03)min,短于长髓内钉组[(89.54±2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64.53±29.2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术中出血量为(149.19±45.97)mL,少于长髓内钉组[(230.77±5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153.43±40.3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2.22)个月,长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11.43±2.95)个月、(12.35±4.4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Harris评分为(77.33±8.18)分,低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85.52±10.76)分、(89.12±9.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2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8例患者出现术后复位丢失,长髓内钉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结论 运用远端第四点固定技术可以减少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复位的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早期负重锻炼。  相似文献   

19.
刘朋  郭秋娥  李建鹏 《安徽医学》2019,40(5):504-506
目的评价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需要行动脉测压的择期手术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1例采用触摸法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观察组82例于超声辅助下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平均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02%vs 75. 31%; 89. 02%vs69. 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00. 00%vs 92. 59%; 100. 00%vs 88. 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5. 44±2. 09) min vs(24. 48±4. 31) min;(22. 36±3. 17) min vs(33. 72±4. 2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均无明显血肿、渗血、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穿刺置管准确性和成功率,缩短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