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构建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加内膜氮气损伤,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以左颈总动脉为自身对照,以高脂喂养不加氮气损伤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行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脂喂养加氮气损伤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示:损伤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呈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纤维斑块期改变;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有20%~30%狭窄.8周行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动脉管壁全周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改变;其中 18只兔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16只血管有60%~80%狭窄,2只完全闭塞.自身及空白对照组动脉造影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 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CDFI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D和CDFI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13例,占14.6%。45例内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经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超声检查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部位、形态、回声强度,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好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诊断对脑梗塞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探头检查颈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及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测量血流参数等。结果 50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1支或多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15例(颈外动脉斑块不计算在内),占总人数的63.12%,由于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局部狭窄(每例以1支最窄血管计)<50%者76例,占24.11%,50%~60%5例,占1.42%,>70%179例,占5.67%,其余55例未见明显狭窄,占1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0例,60例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总动脉和/或颈内、颈外动脉狭窄;有50例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表现,2例未见异常,总异常率83%(50/60)。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对颈动脉超声狭窄、动脉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明显增加的评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出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蝶 《甘肃医药》2009,28(3):204-205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2D对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50例占41.7%;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占37.5%;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占12.5%;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0例占8.3%;65例内中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有价值的实用检查方法,并且对了解用药后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黄虫丸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及其对血管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正常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大黄虫丸低剂量治疗组、大黄虫丸高剂量治疗组),雌雄各半,每组8只。普通饲料适应性饲养1周后,模型对照组及各治疗组采用右侧颈动脉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造模,术后高脂饲料喂养,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处死家兔,切取右侧颈动脉1 cm,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中MMP-9及VEGF的表达。结果:HE染色:空白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光滑、管腔均匀;模型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提示动脉硬化形成;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管壁结构大致正常,无明显畸形,提示药物干预成功。免疫组化:空白对照组颈动脉内膜MMP-9及VEGF阴性表达,其余各组表达阳性;各治疗组MMP-9及VEGF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虫丸高剂量组MMP-9及VEGF阳性表达与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阳性表达相当(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大黄虫丸均能调脂、稳定斑块、减少易损斑块,并降低颈动脉内MMP-9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的超声改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颈总动脉作彩超检查,并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总动脉病变检查准确、可靠;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加、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时,预示着冠状动脉有发生粥样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了解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36 ̄81岁患者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做了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情况、直径狭窄百分率。结果 发现脑梗塞患者主块的发生率为69.6%,随年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但粥样硬化病变致管腔严重狭窄(〉70%)的发生率很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0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70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4%,内膜粗糙发生率为3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2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Crouse积分460.3;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5.7%,内膜粗糙发生率为1.4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1.43%,无颈动脉狭窄,Crouse积分14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缺血兔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采用左肾动脉银夹缩窄术和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每天喂饲普通饲料,12周后观察两组实验兔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及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家兔TC、LDL均升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典型的AS变化,肾动脉狭窄程度和肾动脉壁内、中膜的增厚明显(p〈0.05)。结论本方法能复制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缺血兔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A组,观察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A组患者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亚组;B组,对照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分别对各组的HbAlC、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合并糖尿病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HbAlc明显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明显,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支数越多,相对应HbAlc数值越高,内膜中层增厚患者越多,双支、三支亚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单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及三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lC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更好地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程度,对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脂喂养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定位性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基础饲料+假手术(n=6);模型组: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内皮剥脱(n=42)。酶学法测定血脂全套。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n=6)行光镜检查,部分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结果: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大约15%~100%,平均61.47%;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血清TG,TC,LDL-C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P<0.01),而血清HDL-C在模型组均显著减少。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皮细胞再生,形态不规则、较大,排列紊乱,以及明显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其内主要含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论: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可在短期内成功复制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L-蛋氨酸饮食方法建立兔Hhcy血症模型,补充牛磺酸(taurine,Tau),以正常家兔作为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分别于实验0、4、8周分别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并通过血管超声观察腹主动脉血管变化。结果蛋氨酸组第4、8周时血清Hcy、TG、TC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Tau组Hcy含量低于蛋氨酸组,无明显差异(P〉0.05),TG、TC含量Tau干预组均显著低于蛋氨酸组(P〈0.01,P〈0.05)。血管超声和组织学观察:蛋氨酸组腹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弹力纤维断裂、排列紊乱、有斑块形成;Tau组血管内膜较光滑、结构排列整齐无斑块,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au有明显的治疗Hhcy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而不是半胱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华军益  何煜舟  蒋旭宏  叶武  潘智敏 《浙江医学》2013,(22):1982-1984,1988,I0001
研究川芎嗪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川芎嗪组为川芎嗪[10mg(kg·d)]尾静脉预给药1周,球囊成形术后继续同剂量川芎嗪尾静脉注射6周。于第6周末收集损伤段颈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测量内中膜厚度比及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损伤段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模型组和川芎嗪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内膜/中膜面积比下降(P<0.05)。模型组损伤段血管Wnt 4、Dvl-1、β- catenin、Cyclin- D1表达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川芎嗪组的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其机制与下调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成年吸烟人群中联合应用无创血管功能状态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39例进行调查随访,调查指标包括烟龄、男女吸烟比例等,同时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739例受访对象中男952例,女1787例,吸烟组462例,吸烟率为16.9%(462/2739);吸烟组中男417例,吸烟率为43.8%(417/952),女45例,吸烟率为2.5%(45/178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均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WV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P<0.01),与ABI呈负相关(P<0.01),与PWV不相关。结论吸烟是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吸烟人群中,尽早联合进行PWV、ABI以及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共137例,有颈动脉增厚以及斑块的患者分为A组(62例),无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者为B组(75例),按冠脉单、双支病变分为A1组(32例)、A2组(30例)和B1组(30例)、B2组(39例)。选择与A组和B组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C组(32例)和D组(42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查各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 1、A2组患者的颈动脉厚度为(0.14±0.02)mm,(0.18±0.02)mm,显著高于对照C组的(0.08±0.02)mm;A2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0.0%,显著高于A1组的34.4%;D组与B1组和B2组的各项颈总动脉弹性参数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颈动脉弹性参数可以作为预警冠心病的重要敏感标志,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对动脉弹性进行无创性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均较强,可用于早期预警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CAHD患者280例(CAHD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CA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CA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吸烟比例及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受试者的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及CAHD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HD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发现斑块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AASI、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与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血压、IMT、发现斑块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hs-CRP检测对于诊断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