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A New Indole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Tuber Fleeceflower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根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光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大黄素(emodin,Ⅲ)、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决明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Ⅷ)、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Ⅸ)、没食子酸甲基酯(methylgallate,Ⅹ)和吲哚-3-(L-α-氨基-α-羟基内酸)甲酯[Indole-3-(L-α-amino-α-hydroxypropionicacid)methylester]。其中,化合物Ⅺ为新的天然产物。上述蒽醌和萘类化合物以及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Ⅻ)、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大黄酚8-O-β-D-(6′-O-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noside , XV) 、 番泻叶昔A(sennoside A , XVI) 、 和番泻叶昔 B(sennoside ,X)在100μmol/L 离体 条件下 , 对重组HIV-1 (Reeombinant HIV-l)蛋白酶活性无抑制作用 。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生物效价测定方法评价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中10个蒽醌衍生物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强弱差异,筛选可用于酒大黄饮片质量评控的指标性成分。方法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体外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10个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不同浓度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采用质反应生物效价软件计算生物效价;采用分子对接软件计算得到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与P2Y12蛋白受体在最佳结合时的估计抑制常数(Ki),以此验证生物效价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活血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素的活血效价显著高于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活血效价;大黄酸、大黄素的活血效价分别是阿司匹林活血效价的5.02、5.15倍,表明大黄酸、大黄素拮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活血效价与阿司匹林的活血效价相当。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活血效价分别是阿司匹林活血效价的4.13、4.46、9.31、5.46、7.80倍,表明5个结合型蒽醌糖苷拮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对P2Y12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二者的Ki分别为5.73、2.51μmol/L,表明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在较低的浓度水平即可对P2Y12蛋白受体产生作用,且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的活性强于大黄酸的活性,这与实际测得二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度相符合。结论大黄药材中10个蒽醌衍生物的活血生物效价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得到大黄酸、大黄素可作为酒大黄炮制过程品质评价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13个非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 -8-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 -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 ;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 ,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华北大黄中非Di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Di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3个非Di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B-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窄叶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蒽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Ⅴ)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窄叶大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毛春芳  施忠  罗琳  候金燕  窦志华  陈智娴  陈霞  乔进 《中草药》2014,45(16):2400-240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中5种游离型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4种结合型蒽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没食子酸、儿茶素共计11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Symmet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没食子酸、儿茶素、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62 4~1.560 0、0.180 0~4.500 0、0.041 2~1.030 0、0.030 6~0.765 0、0.051 0~1.275 0、0.028 8~0.720 0、0.019 8~0.495 0、0.050 5~1.262 5、0.063 7~1.592 5、0.098 0~2.450 0和0.163 0~4.075 0μg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7%~98.93%,RSD<2.3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大黄中11种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A New Indole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Tuber Fleeceflower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根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光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大黄素(emodin,Ⅲ)、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决明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Ⅷ)、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Ⅸ)、没食子酸甲基酯(methylgallate,Ⅹ)和吲哚-3-(L-α-氨基-α-羟基内酸)甲酯[Indole-3-(L-α-amino-α-hydroxypropionicacid)methylester]。其中,化合物Ⅺ为新的天然产物。上述蒽醌和萘类化合物以及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Ⅻ)、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大黄酚8-O-β-D-(6′-O-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栀子金花丸(黄芩、大黄、栀子等)中黄芩苷、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酸、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酚、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甲醇-0. 2%Na_2CO_3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 C_(18)色谱柱(250 mm×4. 6 mm,5μm);流动相甲醇-0. 04%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60 nm。结果 11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 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8. 13%~99. 50%,RSD 0. 81%~2. 01%。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为用于栀子金花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王爱芹  李军林  李家实 《中草药》2010,41(3):343-347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式-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乌饭树叶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乌饭树叶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 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乌饭树叶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 -7- O-<>β- D- 葡萄糖苷 (1) ,欧槲寄生苷乙 (2) ,柯伊利素 -7- O-(6'- O- 对羟基肉桂酰 )-<>β- D- 葡萄糖苷 (3) ,槲皮素 -3- O-<>β- D- 葡萄糖醛酸甲酯苷 (4) ,异鼠李素 -3- O-<>β- D- 葡萄糖苷 ( 5 ) ,槲皮素 -3- O-α-L- 鼠李糖苷 ( 6 ) ,槲皮素 -3- O- α-L- 阿拉伯糖苷 ( 7 ) ,牡荆素 (8) ,槲皮素 -3- O-<>β- D- 半乳糖苷 (9) ,荭草素 (10) ,异荭草素 (11) ,槲皮素 -3- O-<>β- D- 葡萄糖醛酸苷 (12) 。 结论 化合物 1~4 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12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南山茶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南山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 对南山茶叶体积分数 95%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南山茶叶中分离并得到了 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 1 )、槲皮素 -3-<>O- β -<>D- 葡萄糖苷( 2 )、 槲皮素 -3-<>O- β-<>D- 半乳 糖苷( 3 )、山柰酚 -3-<>O- β -<>D- 芸香糖苷( 4 )、山柰酚 -3-<>O- β -<>D- 葡萄糖苷( 5 )、东莨菪素( 6 )、茵芋苷( 7 )、 羽扇豆烷醇( 8 )、 β- 谷甾醇( 9 )和胡萝卜苷( 10 )。 结论 化合物 1 ~ 8 均为首次从南山茶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2 ~8 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地肤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地肤子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1)、β-谷甾醇(2)、齐墩果酸(3)、胡萝卜苷(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5)、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异鼠李素(7)、槲皮素(8)、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芦丁(10)、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1)、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12)、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3)、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4)、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5)、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6)。结论化合物5~10为首次从地肤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木通皂苷D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物。方法:灌胃木通皂苷D(400mg·kg^-1)后收集粪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木通皂苷D的代谢产物。结果:在给药后大鼠的粪便中,发现并初步鉴定了5个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结论:大鼠口服给予木通皂苷D后,在粪便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为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常春藤皂苷元-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常春藤皂苷元及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6.
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柱层析方法和制备高效液相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光叶海桐根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是 6α-羟基-京尼平苷(1), 10-O-咖啡酰基-脱乙酰基-交让木苷(2), (+)-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3),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4),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5), (-)-4-epi-南烛木树脂酚- 3α-O-β-D-葡萄糖苷(6)和(+)-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 1-6 为该属首次分离, 化合物 7 为该种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续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大孔树脂、反相硅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7个环烯醚萜苷和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钱苷(1)、獐牙菜苷(2)、6'-O-β-D-apiofuranosyl-sweroside(3)、续断苷H(4)、续断苷F(5)、续断苷E(6)、triplostoside A(7)、(7R,8S,7'R,8'S)-5-methoxy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8)、(7R,8S,7'R,8'S)-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9)、acanthoside D(10)、(7R,8S,7'R,8'S)-frax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1)、(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2)、(7R,8S,7'R,8'S)-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其中化合物8、9、11、12、13为首次从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 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盘龙七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莹 《中草药》2012,43(9):1704-1707
目的研究盘龙七Bergenia scopul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盘龙七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儿茶素(2)、熊果苷(3)、6-O-没食子酰基熊果苷(4)、(+)-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氨酸(6)、琥珀酸(7)、原儿茶酸(8)、没食子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槲皮素(11)、金丝桃苷(12)、芦丁(13)、阿福豆苷(14)、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6)。结论化合物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茜草科植物水团花Ad/napaulifer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020凝胶柱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经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团花根部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quinovicacid(1),quinovicacid3-β-D—glucopyranoside(2),quinovicacid3-β-D—glucopyranoside(28-1)-β-D—glucopyranoside(3),quinovicacid3-β-D—glucopyranosyl-(1→3)-rhamnopyranoside(4),芦荟大黄素(5),sweroside(6),loganin(7),noreugenin(8),undulatosideB(9),5,7-dihydroxy-2-methyl—chromone7-0-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4、5、6、11和12为首次从水团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