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管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住院房颤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及华法林抗凝同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抗凝管理量表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出血并发症及再次栓塞事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延续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延续护理,对患者出院后4、12周的服药依从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标率以及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出院后4、12周服药依从性分别为72.7%,77.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NR的达标率分别为90.9%,95.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5%,4.5%。结论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NR的达标率及减少并发症出血的发生,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脑梗死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并比较与指南建议之间的差距.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8例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58例患者中254例既往有心房颤动史(70.9%),在脑梗死发病前服用过华法林者11例,占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的4.3%;11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1.5.出院患者中,20.9%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与HAS-BLED评分,MRS评分及抗血小板药物呈负相关(OR分别为-1.974、-0.725、-4.170,P<0.05或P<0.01).出院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33.8%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用药剂量中位数为2.5 mg(1.25~3.75 mg),INR控制在1.5~3.1之间.患者平均1个月(2周~2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常规,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61.6±21.2)%.结论 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和INR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R的不便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过程,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回顾356例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经过。结果 356例患者住院期间均能够按时按量服用华法林,其中228例反映刷牙时牙龈易出血和(或)皮肤采血部位止血时间较前延长,无1例患者发生血尿、便血、呕血、脑出血、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教育的重点在于饮食及服药指导,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出血的自我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服用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延伸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检查复诊依从性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和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服用期间采取延伸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出血、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门诊长期服用华法林药物的老年患者药物服用情况,分析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调查23例门诊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患者服药情况,观察血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大便潜血、尿常规化验值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3例患者在服用华法林药物过程中,出血发生率17.39%,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46.34%,不达标率53.66%,超标率2.25%。以80岁为界的两组患者,出血、大便潜血阳性、镜下血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门诊对服用华法林老年患者的随访和健康教育,提高门诊复诊率,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房颤患者服用法华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电话随访;干预组按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实施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血及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院外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口服华法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口服华法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健康教育,比较6个月后两组饮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饮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INR达标天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INR达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85例患者维持口服华法林2.5~9.3mg/d,定期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观察华法林的抗栓作用及可能引起出血的副作用。结果观察期间(12~36个月)除13例发生轻微咯血、消化道出血、皮下及牙龈出血外,未出现大量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血栓性疾病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只要将Pt-INR控制在目标范围,并定期进行监测,其抗栓作用肯定,出血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延续护理干预对房颤患者华法林依从性、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实施常规教育,研究组患者在出院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华法林的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比例、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分别监测402次,研究组患者对华法林的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延续护理干预可增加房颤患者对华法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的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改善其出院后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回馈教学对提高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血管外科2016年8月—12月收治的6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选取2017年1月—4月收治的6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回馈教学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华法林服药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组失访1例。观察组病人服药依从性、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应用华法林病人进行回馈教学式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病人华法林使用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持续性房颤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口服华法林持续性房颤病人160例,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记录两组病人随访12个月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存在差异(P0.05);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服用华法林的持续性房颤病人进行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侯文权  侯文锋  周凌云  徐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8-1819,1822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hrombin precursor protein,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IN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病例组,30例门诊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PIVKA-Ⅱ、PT、INR测定。结果研究组首次服华法林后8h后,血浆PIVKA-Ⅱ浓度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服华法林24h后,PT、IN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例出现腰大肌血肿,3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脑血栓,经手术治疗、药物调整及护理后均康复。结论上述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等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微信平台信息支持对改善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出血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医院住院的60例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指导,对照组出院时发放华法林抗凝治疗手册,观察组出院后由研究者每周通过微信发送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并给予个性化指导信息。在出院时、干预后8周比较两组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否在有效目标范围,有无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出院时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INR值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干预8周后两组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教育能提高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mg/d,平均剂量(2.00±0.75)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20.0%,P<0.05)。结论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61例,全病程随访干预组65例。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门诊随访,全病程干预组采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随访。比较两组治疗窗内的时间、华法林相关急诊就诊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心室率控制率、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以及再入院率等。结果全病程随访干预组治疗窗内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节律控制、再入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全病程随访干预后,有效提高了华法林用药的达标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10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是否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两组:观察组(伴有肾功能不全)和对照组(无肾功能不全),两组均使用华法林辅助抗凝治疗。比较华法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出血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人数和华法林相关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INR值为2.71±0.79,对照组的INR值为2.24±0.82,观察组INR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观察组INR>2.5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脑卒中和华法林相关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78、6.13、16.32,P均<0.05)。结论房颤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不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明显升高,抗凝血作用也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患者起搏器围手术期囊袋出血的发生率,为优化起搏器围手术期抗凝治 疗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分析抗凝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抗凝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A 组 (n =80)为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术前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至1.5~2.0,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B组(n = 72)患者围手术期持续口服利伐沙班。比较两组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152例需抗凝治疗患者行起 搏器手术。A 组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2例,重度囊袋出血1例。B 组患者72例,术后发生轻度 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1例。两组患者囊袋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围手术期持续应用利 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2、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1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2.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栓塞事件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华法林用于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38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治疗组)69例,男41例,女28例,以华法林3mg作为起始剂量,按研究设计在不同时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9例,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服用,每月随访1次。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7~15d(平均10.0±4.8d)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1.5~3.0,其比值在1.8~2.5占91.3%。治疗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2例(2.9%),上腹不适2例(2.9%)。对照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11例(16.2%),上腹不适10例(14.5%)。治疗组脑梗死、上腹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能降低中风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