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遗症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患者,分别给予独取阳明经穴针刺和阴阳经穴透刺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其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4%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出现的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采用阴阳经穴透刺法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经穴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科学选经取穴方法.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将18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阴阳经穴透刺组(治疗组)92例和独取阳明经穴针刺组(对照组)91例.治疗组采用阴阳经穴体针透穴治疗,上肢瘫取患侧经穴,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取患侧经穴,阳陵泉透明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对照组取阳明经穴针刺,上肢瘫取患侧合谷、阳溪、手三里、手五里、曲池、肩(髁);下肢瘫取患侧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治疗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89±2.48)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46±3.57)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和8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是科学的选经取穴方法,其疗效优于独取阳明经脉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实验组加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改良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FMA上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下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总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比单一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解痉汤结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观察组加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分、CS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结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芒针阴阳透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芒针阴阳透刺法,穴取患侧阳陵泉透悬钟、曲池透温溜、环跳透风市、肩髃透曲池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患侧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肩髃等。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肌张力Ashworth量表(MAS)评级、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24/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阳配穴治疗中风瘫痪的效果。方法:50例中风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按阴阳分期辩证取穴采用穴位注射及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治痿独取阳明”的针刺方法,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阴阳配穴治疗中风瘫痪临床有效。  相似文献   

7.
阴阳平衡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明高 《新中医》1999,31(2):22-23
中风后遗症的针刺治疗,常采用独取阳明经穴的方法,其显著的疗效已被世人广泛接受。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治愈率,笔者多年来采用阴阳平衡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并与独取阳明经穴组作对照,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08例患者均采用现代医...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1):111-112
目的:研究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是在循阳明经针灸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对照组运用循阳明经针灸治疗,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2月。记录观察指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分析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DS和C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阴阳经穴位并取及中风常规取穴(阳经取穴)对中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治疗组予阴阳经并取针刺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上肢痉挛程度(修订的Ashworth量表)和手功能评分(Fugl-Meyer(FMA))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Ashworth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手功能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手功能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阴阳经穴并取针刺能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和手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6,(11):1539-1541
目的:观察探讨头针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患儿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头针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QUEST、Peabody-FM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量表、关节活动度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QUEST、Peabody-F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可有助改善其关节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段凌云  徐军  石卉 《四川中医》2023,(2):213-216
目的:对“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7)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n=57)采用“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98%(53/5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45/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有缓解,观察组患者痉挛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评分)、肌力(痉挛程度)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0级、Ⅰ~+、Ⅰ级人数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级、Ⅲ级、Ⅳ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采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上肢痉挛性瘫痪,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单一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中医证候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中风后遗症患者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对痉挛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接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情况好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和QOL-BR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可显著改善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