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压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区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儿童骨筋膜室征早期临床特征,总结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按H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标准,本组优5例、良4例、差1例。结论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5.
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经验教训计汉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肢体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力增加,引起血流灌注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改变。若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带来严重后果。现将我院收治3例的经验教训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27岁。因左髋关节骨关节炎,于197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无创、可持续、灵敏、有效的检测骨筋膜室内压变化的方法,辅助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设计3个实验:实验1取20个直径为7 cm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当内压值为10 kPa、20 kPa、30 kPa、40 kPa、50 kPa、60 kPa、70 kPa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实验2设计3个组,各取10个直径分别为5 cm、7 cm、10 cm直径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当内压值为上述数值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实验3取5个直径为7 cm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第1 d~第7 d每天同一时间,当内压值为上述数值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结果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内压值与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所测外压值呈明显正相关(r=0.956)(实验1);薄膜式压力感应器在不同直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实验2)和不同时间(实验3)所测得的外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个实验共同证实通过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检测肢体与石膏之间压力可间接检测骨筋膜室内压,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持续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3-60岁,平均32岁;胫腓骨骨折13例,胫骨平台骨折3例,股骨骨折4例。用血氧饱和度仪动态监测指(趾)端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采用改良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骨筋膜室内压,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中,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到的数据与骨筋膜室内压测到的数据呈负相关性,血氧饱和度越高,骨筋膜室内压越低,反之也一样。结论:应用血氧饱和度仪动态监测肢端SpO2的方法,能间接反映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的缺血情况,对骨筋膜室综合征作出早期诊断及处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1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好切开减压,并根据不同的间室采取相应的手术途径。结果1例截趾,1例患足偶发疼痛,1例乏力并经度肿胀,8例恢复良好。结论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要早期诊断,及时减压,才能恢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经皮深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要做到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首先必须弄清楚引发该病的损伤情况,其次需要通过细致的临床检查发现其临床征象,然后迅速进行外科手术以解除受累之骨筋膜室的压力。病人早期症状为肢体肿胀并感觉肢体内压力增高,继而疼痛加剧并出现麻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连续、动态检测血浆中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连续、动态检测2、24 h以及1、2、3、4周血浆中CK、LDH、AST浓度,在术中以及术后1、2、3周取患肢受累肌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受伤2 h后,血浆中CK、LDH、AST浓度即急剧升高:CK(2 447.80±3 407.41)U/L、LDH(354.90±118.51)U/L、AST(137.03±117.38)U/L,分别为正常值的20、2、4倍。24 h后各项指标达到峰值或谷值:CK(5 184.60±4 695.65)U/L、LDH(729.75±237.65)U/L、AST(241.13±172.23)U/L,分别达正常值的42、4、10倍。1周后,LDH、AST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验显示术中所取肌肉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CK、LDH、AST指标的变化能客观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当这些指标急剧升高时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动态、连续监测这些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连续、动态检测一系列生化指标,并探讨其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8年7月入院的四肢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患者共40例,使用日本Olympus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患者受伤入院后2、24h以及1、2、3、4周连续、动态检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在手术中以及术后1、2、3周取患肢受累肌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受伤2h后,血浆中CK、AST浓度即急剧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20和6倍。24h后各项指标达到峰值或谷值,CK和AST分别达正常值的42、10倍。1周后,AST与正常值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检查显示肌肉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能客观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当这些指标急剧升高时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动态、连续监测这些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连续、动态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浓度,并探讨其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0例,男34例,女6例,平均年龄(37.03±13.02)岁。使用日本Olympus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患者受伤入院后2、24h以及1、2、3、4周连续、动态检测血浆CK浓度。在手术中以及术后1、2、3周取患肢受累肌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受伤2h后,血浆中CK浓度即急剧升高,为正常值的20倍。24h后各项指标达到峰值或谷值,CK达正常值的42倍。1周后,CK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显示肌肉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CK浓度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当这项指标急剧升高时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动态、连续监测CK浓度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0例煤矿事故中塌方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以提高救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减少伤残。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采用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20例,均为男性,年龄23~54岁,平均42岁。所有术前患肢高张力肿胀、剧痛,被动牵拉痛阳性,5例肢端感觉减退或消失,远端血管搏动正常、减弱或消失,5例有肌红蛋白尿、高血钾、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1例少尿。对疗效予以统计并对患肢功能进行伤残等级评定。结果:20例患者,并发患肢感染3例,肾功能损害6例。治愈16例,基本治愈3例,截肢1例。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评定,5级伤残1例,8级伤残2例,10级伤残1例,无等级伤残16例。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不能简单地以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依据,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是减少伤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处理,旨在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早期切开减压,挽救患肢,将患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7~24个月,发生浅表感染5例,深部感染1例,骨髓炎1例,钉孔感染4例,无一例发生缺血性挛缩及肢体致残。17例半年内骨性愈合,3例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5±1.2)个月。疗效评价:优1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75%。结论对于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是关键,果断切开减压是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artment syndrome is an extremely rare complication after varicose vein surgery. If the early symptoms are not recognized and a treatment is not performed immediately most patients lose sensomotory function. Three cases with 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varicose vein stripping were the reason to point out the anatom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his complication and to explain the surgical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h(3h至6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18.
Fasc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xty-six cases of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were treated by fasciotomy in forty-six extremities of forty-four patients. Fasciotomy performed early, that is, less than twelve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compartment syndrome, resulted in normal function in 68 per cent of the extremities. Only 8 per cent of those having late fasciotomy had normal function. The complication rates for the early and late fasciotomized extremities were 4.5 per cent and 54 per cent,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idual function or complication rate were noted with "open" or "closed" fasciotomy.  相似文献   

19.
Three cases of iatrogenic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upper extremity are reported. Each was the result of the use of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 Two patients were left with residual problems after resolution of the compartment syndrome despite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one of these cases. This mechanism may explain other previously reported occurrences of severe swelling in an extremity after 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