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在高血压病进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在高血压病进程中的意义冯兵,何作云,丁秋华,袁林贵,高广正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资料表明,红细胞流变性异常可因增加全血粘度而增加循环阻力。本组以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相结合观察了红细胞流变性异常对外周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2.
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对血液黏度和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梅  耿庆信  刘国梁 《山东医药》2005,45(16):43-44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对受试对象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探讨了血清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对血液黏度和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为临床高脂血症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是临床医师十分关心的问题。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虽尚不清楚,但目前一致认为除了血管变化的因素外,血液流变性失调导致血液在微血管中的流动减慢起了重要作用。再者,成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也可引起血管  相似文献   

4.
李宝莉  杨杰  陈雅慧  钱盾 《心脏杂志》2010,22(2):231-233
目的: 通过观察冠心病(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血糖的变化,为及早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确诊为CHD的患者156例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糖等进行检测。结果: 与50例正常人相比较,CHD患者甲襞毛细血管数减少、交叉、畸形管襻增多,输入支变细、输出支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伴红细胞聚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结论: 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血脂、血糖明显异常;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CHD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异常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80例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的冠心病患者作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及血沉等6项指标的彼此对照。发现气滞血瘀证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而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表明两证型之间存在着血液流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对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有一定意义。同时,分别运用自拟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其上述指标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正确的辨证论治对冠心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有良好的扭转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红细胞膜性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31例患儿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患儿红细胞膜微粘度及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30例)(P<0.01);膜微粘度与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呈明显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红细胞膜微粘度增高,流动性降低,可能是引起红细胞变形性差,血液粘度增加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脑心通胶囊对大鼠急性"血瘀"证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大鼠急性“血瘀”证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紫丹活血片组、脑心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人用剂量的5倍、10倍和20倍。动物连续给药7d后,观察血液流变性变化。结果:脑心通低、中、高剂量组对血瘀大鼠的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和全血比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对血瘀大鼠的血栓长度、湿重、指数、电泳时间及电泳率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脑心通胶囊对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能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已酮可可碱治疗10例老年血液粘度增高患.方法用LIT-11型血液流变仪观察用药前后全直粘度.直浆粘度及红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全直粘度、血浆粘度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未见下降(P>0.05),但明显改善了红细胞的触变性、粘弹性(P<0.05).结论临床证实已酮可可碱具有降低血粘度,疏通血流,改善红细胞触变性、粘弹性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对正常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作用.方法 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引流低血压1~3h的肠淋巴液.将引流的休克肠淋巴液离心去细胞后的淋浆以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经股静脉回输至正常大鼠(2 ml/kg),时间为30 min;另一组大鼠输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输液结束后2.5h,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红细胞电泳能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变形性与聚集性等反映红细胞流变性的指标.结果 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降低了正常大鼠红细胞的电泳率与迁移率,延长了红细胞电泳时间,但对红细胞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 休克肠淋巴液是引起红细胞流变性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何伟明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1):741-742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测定72例原发性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HANS)和32例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部分肾功能指标.72例HANS患者经氯沙坦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并持续服药达12周,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部分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患者血液流变性减退,氯沙坦可改善其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影响,探讨其降脂外作用。方法 观察102例冠心病患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微循环检测结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脂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后可能是其降脂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测定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35例无DR及55例对照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糖尿病组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力低于对照组(P〈0.05)。而DR组更明显(P〈0.01)。结论:DR的发生发展与红细胞变形力异常所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栓通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脏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时对血液流变学及缺血症状,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脏病恢复期患42例,静淌血栓通注射液350mg,每日1次,连续10—14天,在治疗前及结束时查血液流变学,同时观察心绞痛缓解情况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升高(P<0,05),心电固心肌缺血改善(P<0.05),均显好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虽好于对照组但未达显水平。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后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丙硫氧嘧啶及大剂量VD3多因素联合诱导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大剂量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检测各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桂枝汤可以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后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与相对黏度、血浆黏度,改善红细胞流变性.结论 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后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陈旧心肌梗塞(OMI)、34例其他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休克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AMI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7项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除红细胞压积(HCT)和高切全血粘度外,其余指标显著高于OMI组(P<0.05~0.001)。随病程进展,诸指标逐渐降低。AMI并发心衰、休克者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b)和红细胞刚性T_k值显著高于无并发症和其他心脏病并心衰、休克者(P<0.05~0.001);AMI和其他心脏病并休克者的红细胞T_k值无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AMI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变形、流动规律的科学,其正常与否,与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心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关急性心肌梗塞血液流变学方面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聚集指数(ηrel)报道甚  相似文献   

17.
血黏度增高的老年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对57例高血黏度患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研究老年人血液黏度增高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血液黏度的改变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银杏叶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认为 ,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变化是造成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控制其原发病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解银杏叶片 (商品名舒血宁片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本研究对 2 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舒血宁片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 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的 2型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 4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分成2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2 0例。实验组年龄为 60~ 81岁 ,平均为 (69.…  相似文献   

19.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lC。  相似文献   

20.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密度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遗传缺陷规律。方法:用红细胞CR1密度基因组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对41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密度基因组的一个点突变率为33.3%,明显高于正常人(18.0%),P〈0.05,尤其是女性患者1个点突变和2个点突变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结论:证实了部分血液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的红细胞的免疫遗传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