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颅脑损伤合并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97年7月~2002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颅脑损伤合并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病人,除1例之外,其余均在静滴胰岛素及胃内注水治疗后2d内,高血糖、高血渗得到控制。17例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病例占同期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1.76%。死亡3例,死亡率17.6%。结论 对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静滴胰岛素极其有效,救治的关键是及早发现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中连续性监测血糖、血清渗透压、电解质、严密的病情监护,及时有效调整胰岛素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78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血肿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8%~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在所有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约有50%存在颅内血肿。脑疝是颅脑损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必然结局.是一种严重的危象。早期预防和治疗颅内压增高。以减轻脑疝及脑干损害,才可能取得良好预后。我科从2005年1月到2007年3月共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78例。现将其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科自2001-01-2003-06收治的122例DTIH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TIH占颅脑损伤病人的8.97%,死亡率23.8%。占同期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病因的35.7%。中老年患者占DTIH患者的45.9%。DTIH发生在24h内占82%,72h内占97.5%。结论 DTIH多发生在颅脑损伤后72h内,伤后24h内发生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DTIH是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梗死早期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针对继发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早期采用预防性治疗。结果 53例中,死亡18例(34.0%)。出院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植物生存5例,重残8例,中残10例,恢复良好12例。出院后12个月GOS评分:植物生存5例,重残7例,中残9例,恢复良好14例。结论 早期预防性合理治疗有助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01~2004—12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重型颅脑外伤后24h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和无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对两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18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32例(17.6%)在颅脑损伤后24h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6例必须行肾脏替代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较无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死亡率高。结论重视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积极预防可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3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对386例GCS≤8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时按COS评定386例病人中恢复良好168例(43.5%),中残62例(16.1%),重残25例(6.5%),植物生存10例(2、6%),死亡121例(3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有效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术后1、3、7、10d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与同期4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二聚体是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介绍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经验与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结果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39.6%),中残8例(16.7%),重残6例(12.5%),植物状态3例(6.2%),死亡12例(25.0%)。直接死亡原因:原发脑干损伤并发脑内血肿6例,慢性全身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直视下脑疝复位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标准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与经典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44例,比较其预后。结果伤后GOS评分,标准大骨瓣组72例中,4~5分25例(34.7%),2-3分28例(38.9%),1分19例(26.4%);经典开颅组72例中,4~5分11例(15.3%),2-3分30例(41.7%),1分31例(43.1%),GOS1分及4~5分者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者预后明显优于经典骨瓣开颅术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半随机原则等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术中控制性减压术,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治疗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4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1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2例,脑梗死3例。两组急性脑膨出和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4。5分23例,1.3分17例;对照组GOS4-5分13例,1-3分27例;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控制性减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 分析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以及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结果 本组共458例,男性317例,女性141例。年龄1个月~15岁。车祸伤185例,坠落伤159例,二合计占75.1%。闭合性颅脑损伤35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01例。合并颅内血肿162例(35.4%);并发颅骨骨折221例,其中凹陷骨折82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生命体征变化253例(55.2%);癫痫发作107例(23.4%)。367例施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凹陷骨折复位术等手术治疗,另外91例保守治疗。恢复良好337例(73.6%);中残27例(5.9%);重残12例(2.6%);植物生存7例(1.5%);死亡75例(16.4%)。结论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颅骨凹陷骨折和颅缝分离多见;囟门闭合前后临床特征不同;对冲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低;癫痫发生率高;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1-12—2014-01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7d血肿量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同时间点的血肿量;观察组有效率67.50%,常规组有效率37.50%,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好;观察组病死率2.50%,明显低于常规组17.50%;观察组颅内感染、硬脑膜下积液、迟发性血肿、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度颅脑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梗死的CT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揭示其对疾病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引起的脑梗死多发于儿童,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区,预后较好;重症外伤引起的脑梗死好发于成人,发病部位多见于颅内血肿同侧,且大脑后动脉支配区域最为多见,预后较差。结论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出参考措施。方法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7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患者伤后6个月的预后转归,采用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随访终点的预后,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分;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至随访终点,预后良好组患者111例(75.5%),预后不良组患者36例(2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在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脑疝、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手术、二次手术、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脑疝、合并四肢长骨骨折、GCS评分、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是影响颅脑创伤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0.001)。结论有多种因素会影响颅脑创伤患者的远期预后。入院时准确评估GCS评分、监测相关生化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远期预后;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可降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阶梯减压下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方法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神经外科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sTBI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术中全程监测颅内压,采用阶梯减压的方法;对照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术后1个月采用Bae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运动量表(FM)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结果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41.18%)明显高于对照组(1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BI评分、FM评分(78.37±8.96、83.67±14.72)高于对照组(65.24±7.91、72.33±1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5.89%)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的几率(8.82%、5.89%)略低于对照组(26.47%、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阶梯减压下去骨瓣减压术可降低sTBI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综合预防性治疗对外伤后脑梗死(PTCI)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03~2007年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中型以上颅脑损伤患者纳入预防组(n=562),进行综合预防性治疗,包括减少止血药应用,保证入液量,及时手术和术中冲洗蛛网膜下腔,及时扩容及改善脑循环治疗:将1999~2003年收治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 的中型以上颅脑损伤患者归为传统组(n=420),比较两组PTCI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传统组420例中发生PTCI29例,发生率6.90%;死亡7例;随访15例,其中植物状态4例,重残5例,中残4例,恢复良好2例.预防组562例中发生PTCI 17例,发生率3.02%;死亡2例:随访14例,其中植物状态1例,重残4例,中残3例,恢复良好6例.两组在PTCI的发生率和预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PTCI发生的因素多,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改变传统治疗方法 、早期进行综合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PTCI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6例(16.7%),中残9例(25.0%),重残6例(16.7%),植物生存3例(8.3%),死亡12例(33.3%)。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婴幼儿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缺血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以及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结果41例患儿中坠落伤24例,占58.5%;新生儿产伤10例,占24.4%,二者合计占82.9%。30例(73.2%)患儿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11例(26.8%)患儿病情稳定后又分别出现新的症状,复查头颅CT发现大面积脑缺血。而伤后1d内出现大面积缺血6例,1-3d出现的23例,3d至1W以上出现12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11例大脑中动脉血流峰速(Vm)120cm/s〈Vm〈140cm/s,5例90cm/s〈Vm〈120cm/s,5例Vm〉140cm/s,2例Vm〈30cm/s。手术治疗34例,主要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减压术等。41例患儿均接受尼莫同、罂粟碱、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不同药物组合治疗。部分病例还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恢复良好22例(53.7%);中残8例(19.5%);重残5例(12.2%);植物生存1例(2.44%);死亡5例,死亡率12.2%。结论婴幼儿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缺血的病例以坠落伤和新生儿产伤较多见,脑缺血的发生与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紧密的关系,大面积脑缺血的危害性大,致残、致死率高,早期的扩张血管和改善循环治疗,是预防和改善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缺血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弥漫性脑肿胀13例,长时间脑疝(2 h以上)4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3例,术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2例.出院后半年按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4例,重、中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0例.结论 术前详细了解受伤机制,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对术中脑膨出的预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病因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