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辉腾 《当代医学》2011,17(23):4-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诊断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选择轻型颅脑损伤患者43例(轻型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42例(中型组)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检测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重型组和中型组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重型组与中型组相比,也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2)重型组中,GOS1~2分患者PT、APTT、FDP、DD和BPC各指标与GOS3~5分患者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和重度肝硬化在未出血前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39例(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C)、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IT、FIB三项参数,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二指标已有明显下降(P<0.001),在肝硬化出血组,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252-253
目的观察重型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变化。方法选择94例脑外伤患者和33例脑肿瘤术前患者(对照组)进行了GCS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的PT、APTT、FDP和DD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GCS评分和BPC值却明显低于后者,同时重型脑外伤组的PT、APTT、FDP和DD检测值也明显高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同期的GCS评分和BPC值也明显低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P均〈0.05,0.01)。结论重型脑外伤患者存在着明确凝血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4.
凝血四项检测在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尚亚娟  樊维 《吉林医学》1999,20(6):331-332
为了解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和凝血因子损害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之关系.采用CA-530到日本东亚全自动血凝仪对141例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了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PT、APTT、TT及FIB在急性肝炎组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重症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FIB在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系病例数量少,伴有或不伴有肝硬变的肝癌病例混淆在一起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从肝功能变化上看,肝脏损害程度越严重,凝血指标测定值越高,两者成正比.本结果说明:患病毒性肝炎时PT、APTT、TT、FIB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各类型病毒性肝炎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出血以及估计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建军  胡朝晖  钱卫添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59-159,162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总结其规律性。方法选择119例不同分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近期住院的脑外伤患者,检测他们急性期(入院后6h内)各类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TT、FDP、DD和BPC计数。结果轻(GCS评分13-15分,58例)、中型(GCS评分9-12分,32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PT、APTT、FDP和DD等指标均明显低于重型脑外伤组(GCS评分≤8分,29例),而BPC计数明显高于重型脑外伤组(P均〈0.05-0.01)。结论重型脑外伤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6.
吕承全教授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经验彭勃,吕宏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吕承全,/中医师,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亚急性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之危症,以较大面积肝细胞坏死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发病急聚,黄疸迅速加深,发热,呕吐,呃逆,胁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浆置换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青岛市传染病医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明显改善,PTA及胆碱酯酶(CHE)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和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提升是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对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联合大黄液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T、APTT、TT、PTA及PLT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1.5%,对照组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同步检测 1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 (ALT)、纤维蛋白原 (FIB)等 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血小板压积 (PCT)等 4项血小板参数。结果 :各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 ,4项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 <0 .0 1) ,重型肝炎组PT和KPTT较其他肝炎组显著延长 (P <0 .0 1) ,FIB降低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 ;4项血小板指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PLT和PCT减少肝硬化组最显著 (P <0 .0 1)。提示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出现凝血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变化 ,各项检测的联合应用及动态观察 ,对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及纤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对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50例老年健康人的DD,F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测定其PT,KPTT。结果 急性心梗(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的DD,F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和陈旧性心梗(OMI)组(P<0.01);AMI组与A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DD,Fg含量高于无合并症组(P<0.01)。AMI组PT,KPTT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浆DD,Fg含量与病变程度有关,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8例和健康者3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2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抗凝血酶(AT)、蛋白C (PC)、蛋白S (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PLG)活性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PT、APTT、TT、FDP、DD、FⅧ及VW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PC、PS、PLG及F (Ⅱ、Ⅴ、Ⅶ、Ⅺ)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PT、APTT、TT、VWF、FDP、DD呈现升高趋势,FIB、F (Ⅱ、Ⅴ、Ⅶ、Ⅺ)、AT、PC、PS、PLG呈现下降趋势,FⅧ无明显变化,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可以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当天及第3、5天患者血氨(NH3)、总胆固醇(C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凝血酶原(PT)等的变化.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后当天和第3天NH3、ALT、AST PT明显比治疗前低(P〈0.05),CH、胆碱脂酶(CHE)明显比治疗前高(P〈0.05);治疗后第5天各指标虽有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够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和肝功能,为肝功能的恢复和肝组织的再生创造条件,对于缓解重型肝炎的病情,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滨 《中外医疗》2014,(19):13-14
目的 分析与探讨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为AH (Acute Hepatitis)组,老年亚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为 SH(Subacute Hepatitis)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性别分布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与亚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总胆红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病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以及脑水肿,而亚急性肝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腹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肝性脑病。两组患者发生不同并发症后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在年龄分布、凝血功能、总胆红素水平等临床特点以及并发症类型、死亡率等预后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应作为两种独立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单一血浆置换法81次,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法5次,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法8次,血浆置换+血液透析法4次,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腹水回收法1次。结果:食欲增加25例(占64%),腹胀减轻9例(占50%),意识转清6例(占75%)。ALSS前搏上功能血胆红素、ALT、AST明显降低(P<0.001)、PT明显降低(P<0.01)、血白蛋白、电解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显效与有效11例(占68.75%),死亡5例,慢性重型肝炎23例,显效、有效10例(占43.48%),自动出院9例,死亡4例。结论:ALSS治疗重症肝炎安全、有效,能显地降低重型肝炎患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肌本科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为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1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61例对照者的CK、CK-MB、α-HBD、LDH,AST进行检测。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K、CKMB、α-HBD、LDH、LDH1及AST明显升高。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心脏损伤,必须早期作心肌酶检测及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以早期发现心肌酶的改变及减少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8.
老年妇女病毒性肝炎逐年增多,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予后,现将我院1989~1996年收治的246例老年妇女病毒性肝炎(简称老年妇女肝炎)进行总结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6例,年龄56~84岁,平均66岁。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246例中急黄型肝炎63例,急性无黄型肝炎16例,慢迁型肝炎55例,慢活型肝炎62例,淤胆型肝炎1例,重型肝炎50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慢性重型肝炎40例。1.2症状与体症:乏力、食欲不振(97.5%),恶心、呕吐(89%),厌油(14.6%),肝区不…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临终前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有关临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以51例死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基础,对临床诊断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临终前各项生化指标中以凝血酶原活动度诊断价值较大,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其次,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例、γ-球蛋白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以凝血酶原活动底低于40%作为诊断重型肝炎的必备条件,对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符合率,对慢性重型肝炎有25%(5/20)的漏诊率,并使33.3%(7/21)非重型肝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结论:尖对病毒性肝炎重型化指标作进一步的研究调整。  相似文献   

20.
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的方法颇多,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人胎肝细胞<FLC>移植在重建造血系统方面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