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HSOS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7例HSOS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肝肿大、腹水征阳性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大多低下,肝功能损害大多较轻。超声检查均见肝脏肿大,肝静脉变细、壁增厚及流速缓慢,腹腔积液等。CT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轻度不均匀斑片状强化或无强化;门静脉期呈"爪状"强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肝静脉显示不清或为细线状;延迟期肝实质强化范围逐渐扩大。1例经皮肝穿刺活检见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窦扩张、充血,红细胞进入Diss间隙。4例经内科治疗后渐康复出院,3例死亡。结论 HSOS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韩华  沈强  唐琰  李磊 《安徽医学》2020,41(8):947-949
目的 分析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临床特征,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以腹胀、尿黄为首发表现。实验室检查示患者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部分患者肝脏CT检查可见"花斑样""地图样"改变,肝静脉变细或不显示。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胃镜检查可见患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病理检查可见患者肝窦扩张充血,肝内小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30例患者均予内科综合保守支持治疗,其中23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共治愈好转28例,2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无效未愈死亡。结论 土三七致HSOS患者可出现肝内窦后性门脉高压等一系列症候群;诊断主要依据肝脏CT特征性表现;早期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TIPS对改善患者早期症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证实的30例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及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的CE-MRA特点,归纳两者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本组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53±0.33cm、1.47±0.3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1)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大、肝叶比例失调、尾状叶体积增大、脾大、腹水;30例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患者,35支肝静脉显示不清、28支肝静脉闭塞(38.89%)、19支合并血栓(21.11%)、8支通畅(8.89%);30例患者均显示的肝内侧支;静脉期肝脏强化分布表现为反"爪"型强化(40%)、内高外低强化(36.67%)、内低外高强化(10%)、均匀强化(10%)及不规则强化(3.33%)。(2)肝窦阻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脾大、腹水;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有18支(6例)肝静脉显示清楚、管腔通畅,余6支(2例)显示不清;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均未示肝内侧支血管;静脉期肝脏强化呈"爪"型分布(87.5%),余1例强化不规则。结论 CE-MRA在鉴别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中可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仔细观察影像表现,对两者诊断准确性会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型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刷检细胞学检查证实。结果21例肝门部肿块位于肝总管8例,肝总管+左(右)肝管7例,左(右)肝管6例;平扫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分别为13例(61.9%)和8例(38.1%),T2WI为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分别11例(52.4%)、7例(33.3%)、3例(14.3%),动脉期强化6例(28.6%),门脉期强化18例(85.6%),延迟期强化8例(38.1%)。远端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5例(71.4%)扩张的胆管近端呈“笔尖样”变细、僵硬,19例经MRCP发现梗阻部位。结论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扩张的胆管近肿块处呈“笔尖样”变细、僵硬,有助于癌肿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肝门型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刷检细胞学检查证实。结果 18例肝门部肿块位于肝总管5例,肝总管加左(右)肝管7例,左(右)肝管6例;平扫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分别为10例(55.6%)和8例(44.4%),T2WI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分别为10例(55.6%)、6例(33.3%)、2例(11.1%);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5例(27.8%),门脉期强化17例(94.4%),延迟期强化5例(27.8%)。远端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3例(72.2%)扩张的胆管近端呈“笔尖样”变细、僵硬。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扩张的胆管近肿块处为“笔尖样”变细、僵硬有助于癌肿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收集1例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病例的临床表现及B超和CT的影像学表现。本病有土三七服用史,临床表现为腹胀、尿黄、恶心等,B超示肝静脉明显变细、静脉周围肝实质回声减低、胆囊壁呈"双边征",提示胆囊水肿、门静脉流速减低,增强CT检查可见肝实质呈斑块状强化的"地图状"特征、肝段下腔静脉变窄等表现,对影像学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1920年Willmot和Robertson描述了一种以疼痛性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和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新的肝脏疾病,该病于1954年被Bras命名为肝小静脉闭塞征(HVOD)。随后的研究表明,本病的发展可以没有小静脉的参与,并且发生最早、最根本的病理改变是肝窦阻塞,因此,Deleve等建议将本病更名为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均做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其中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4例经手术证实。结果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在门静脉走行区出现血管样结构或迂曲、扩张窦隙样血管结构,在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在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而在静脉期迅速消失。结论CT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对CT表现不典型病例,结合DSA或超声检查(U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贾天礼  林井副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17-1119
目的评价低场强MRCP对胆管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9例胆管梗阻恶性患者,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检查后,行MRCP检查,结合手术、病理结果、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胰管扩张显示满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82%。3例MRCP仅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8例肝门区癌肿MRCP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或类圆形信号缺损,肝内胆管扩张以肝门区为中心呈“枯枝”状或“蟹足”样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16例胆总管中段截断,胆管断端呈横形或“鸟嘴”样截断,近段胆管、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稍高信号5例;12例胆管末端截断或狭窄,胆管断端呈横形、“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90%(10/12)伴“双管征”,肿块T2WI稍高信号8例。结论MRCP能较好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和病理变化,可为恶性胆胰肿瘤术前可切除性提供评价,对不可切除的癌肿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动一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原发性肝癌伴有肝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中肝动脉-门静脉瘘79例,其中9例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单纯肝动脉-肝静脉瘘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内化疗灌注(TAI)治疗。78例根据动-静脉瘘特点,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或PVA颗粒封堵瘘口并行碘油栓塞。7例因瘘口大,同时有门静脉主干瘘,未能封堵,仅行化疗灌注。结果59例一次封堵成功,19例肝内有大小不等的多发瘘口,反复栓塞,仍有少量瘘口不能完全封堵。在后续介入治疗中发现,瘘口封堵成功者,26例瘘口重新开通或有新的瘘口出现,再次封堵瘘口后成功。一月后CT复查,56例肿瘤明显缩小,乙碘油沉积良好,占全部病例的66%。13例肿瘤缩小不明显,乙碘油沉积较少,占15%。16例肿瘤增大,占19%,总有效率81%。65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的患者中59例术后AFP值下降。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使介入治疗的难度增加,术中有效的封堵瘘口可为肝癌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布加综合征1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方法整理山西省16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首次入院资料,对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结果山西省169例BCS患者病变类型以下腔静脉型为主(59.76%),混合型次之(29.59%),肝静脉型最少(10.65%)。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腹胀、腹痛为就诊主要症状,以下肢肿胀、下肢静脉曲张、胸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为就诊主要体征,各型中出现频率不同。肝静脉型与非肝静脉型组间比较ALT、AS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54.44%),其中肝静脉型最多(83.33%)。结论布加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漏诊、误诊现象常见,诊断除参考临床表现外,应结合肝功能、彩超、血管造影结果;肝穿刺活检具有确诊价值,尤其对于肝静脉型。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23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梅  李亭 《四川医学》2014,(1):113-115
目的 评价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我院临床和(或)活检明确诊断、行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23例,术后通过观察瘤体大小、碘油沉积、正常肝组织代偿情况及甲胎蛋白水平等指标及随访生存率来评价疗效.结果 23例中14例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其中缩小〉50%有8例,5例无明显变化,4例增大.11例碘油沉积〉50%,其中充填致密者6例.介入术后所有患者正常肝组织有代偿性增大,4例患者术后择期行二期手术切除.16例介入术后AFP有不同程度下降,9例降至正常.电话随访23例患者6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73.9%、39.1%、17.4%.结论 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改善肝功能,并有利于肿瘤进行二期切除,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国内成人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与帮助。方法检索我国生物医学文献各数据库,对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已发表的关于成人HB的文献中经病理证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汇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例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结果共汇集文献24篇,成人HB病例37例。男女比约为1.64:1(23/14),相对多发于4060岁年龄段(18/37,48.65%)。上腹疼痛(54.05%,20/37)、腹胀(48.65%,18/37)和腹部包块(22.22%,8/37)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约半数病例(48.39%,15/31)血AFP升高,治疗后AFP水平逐渐降低。乙肝并不是成人HB的高危因素。B型超声、CT是诊断成人HB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但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好发于肝右叶(54.05%,20/37),约半数患者在诊断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浸润转移。成人HB误诊率较高,易被误诊为肝癌。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成人HB预后较肝癌略好,其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结论成人HB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是治疗成人HB的首选,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小剂量垂体后叶激素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组加用小剂量垂体后叶激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治疗组止血时间(20.4±6.5)h,对照组为(37.6±10.4)h。治疗组出现腹痛,不同程度腹泻、排便感,心悸、胸闷、血压高等症状18.1%(11/60),对照组出现上述不良反应15.0%(9/60)。上述2组总有效率及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长抑素联合小剂量垂体后叶激素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高了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适合在基层医院试用。  相似文献   

15.
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会  冉斌  庞先琼  张林 《西部医学》2009,21(8):1360-1362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2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5%(114/120)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慢性肾病为多见。肿瘤性疾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少见。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61%),病原菌主要以酵母菌属为主(78.3%),早期诊断仍因难。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基础病为慢性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者,其死亡风险的RR值较其他疾病大。结论肺部真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病死率高,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加术后肝动脉和肝静脉双插管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1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15例均采用肝癌切除加门静脉癌栓取栓术,术后采用肝动脉和肝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3%、40.0%、20.0%,平均生存时间24.8个月。结论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后使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微量泵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门脉内径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休息,针对病因治疗(抗病毒、戒酒、驱虫等),并予以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0.4 g,1日3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予口服柴胡疏肝散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予以完善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腹部彩超等检查,观察记录腹胀、胁痛、纳差、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结论。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门脉内径改善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法治疗早期肝硬化具有一定疗效,表现为可以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以及减轻门脉压力,提示疏肝解郁法在早期肝硬化的抗肝纤维化治疗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5例HFRS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方法及结局,并探讨影响HFRS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55例患者中发热53例(96.4%),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48例(87.3%),少尿28例(50.9%),皮肤黏膜充血出血27例(49.1%),腰痛21例(38.2%),头痛20例(36.4%),休克11例(20.0%),肌肉痛9例(16.4%),眼眶痛4例(7.3%)。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减少48例(87.3%),白细胞计数升高45例(81.8%),尿蛋白阳性45例(81.8%)。并发症:肾功能不全49例(89.1%),肝损伤49例(89.1%),凝血功能障碍17例(30.9%),胰腺炎2例(3.6%),脑出血1例(1.8%)。死亡2例(3.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休克持续时间为HFR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2.078(1.008,4.282),P=0.047〕。结论 HFRS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者少,易并发肝脏、肾脏及血液系统不同程度损伤,休克持续时间为HFR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2004年3月~2006年6月琼海市人民医院共收治恙虫病49例,对其中并发肝损害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恙虫病合并肝损害患者占同期恙虫病患者的73.5%,其中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12例,腹胀21例;36例患者血清ALT及AST均升高,其中血清TBil升高9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16例,Alb降低14例;B型超声检查肝脏肿大13例,脾脏肿大16例,有腹水者9例。所有患者经氯霉素或四环素类片荆及保肝治疗均痊愈。结论恙虫病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对不明原因发热伴肝损害的患者,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