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世医家围绕"心主神志"及"脑主神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心主神志存在其科学性,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理论研究及现代科研进展方面展开详述。  相似文献   

2.
1 心气病概述心气病,心气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与藏神两方面.前者叫"血肉之心",后者称"神明之心".故凡是血脉运行障碍与神志异常之病变多与心气有关.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护卫心脏的作用.故温邪内陷出现的神昏谵妄,多为心包所受.心为脏,小肠为腑,互为表里,互有经络络属,因此,其病变可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的心脑相通理论,认为神明有元神与识神之分,神明之体在脑、神明之用在心,心脑之间相通,这个通路就是神明运行、神机升降的道路。生理状态下,心脑之间息息相通,神志正常;病理状态下,痰浊内生或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则神志失常。他还提出,思考和记忆是神明运行的2种不同方式,是神机升降的两种相对的过程。思考是神机发散的过程,神由脑及心而发挥作用;而记忆是神机收敛的过程,神由心及脑而贮藏积蓄。心脑相通理论是对传统中医神志病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创新,能够有效地指导一些神志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周亚滨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病应为心悸,病因病机为肝气不畅或心肝血虚.其病机关键为"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则为心理之心发病".临证从子病治母暨心病治肝理论角度提出从整体与微观多向论治,从肝对"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两方面入手,补心益肝、潜阳定悸贯穿治疗始终.方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及归脾汤加减,坚持药物加减重视顾...  相似文献   

5.
与现代医学的"双心医学"重视"心脏"和"心理"的深层关联不谋而合,中医"双心学说"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双心为病。在中医"双心医学"的指导下,应将"血脉之疾"和"神明之病"视为一体,做为心脏疾患的两个方面,将冠心病(胸痹)和焦虑(郁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即"双心同治":运用"祛瘀法"治"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神明之心"。本文将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阐述中医"双心学说",借以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称之为"双心疾病",而精神心理问题的持续存在又可诱发冠心病的发作或加重其病情,影响预后。基于中医对心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及西医双心同治的思想,笔者探讨了冠心病"双心同病"的中医内涵,从"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病理互损、相互为病的角度进行阐述,并在气虚、血瘀的病机基础上,提出心神失调是冠心病的又一重要病机。因此在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冠心病时,当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兼顾,在调和血脉的基础上,将安神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8.
心为神明之主,心包络代其行令而受邪,故在温病中邪气作用于人体所致心经之病变与心包络之变动最为显著的影响体现在神明之变,故多以神昏、神志异常为其主要的征象。邪入心包络与心经热邪二者虽有相似的病机和相同的临床证候,但亦有不同之处。中医讲求审症求因、辨证论治,故其治法也不唯一。  相似文献   

9.
神志病的针灸治疗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熊学琼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人之神志活动与心脑功能关系密切。神志病包括郁证(梅核气、脏躁证)、癫狂证及痫证等病证,多因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气血失调或逆乱,阴阳失衡,脑窍被扰,心神不宁...  相似文献   

10.
葛红颖  耿焱 《陕西中医》2007,28(8):1056-1057
目的:总结张琪教授治疗神志病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归纳老师临床经验。结论:张老认为心主神明,神志为病,首责于心,痰、热、瘀为主要致病之邪。他以养心柔肝法、清心安神法、活血开郁法、涤痰宁心法治疗多种神志病,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心主神明入手探析郁证的诊治规律。方法:将古代较有影响的相关理论加以挖掘整理,分析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前期的实验初步结论。结果:医家多从心主神明入手论治郁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可以统帅九窍,更可以主宰情志思虑等人体的精神活动,随着"心神一体"观的成熟,历代医家用心主神明的思想指导郁证等与神志有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心主神明对郁证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精神心理虽分属于五脏,却主要由心所主宰。"脑为髓海"是以肾所藏先天之精为基础,故有脑主先天之神一说。中医学一般将脑的功能归于心,心(脑)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神志活动。肠道菌群代谢物质可能是肠道微环境与神明密切相关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可能是肠道微环境与神明密切相关的网络系统。对肠道菌群、肠-脑轴、黏膜免疫等肠道微环境的研究,有望在揭示"心主神明"生物学基础的同时,也会完善其科学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3.
"心"的最初涵义仅仅代表心脏的外形,"神"最初主要指外在神灵。西周以后,逐渐将二者从哲学层面上与精神、思维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心神一体论":心不但能统帅九窍,而且能思虑,主宰情绪和欲望,为人体精神之统帅。先秦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心神一体论"进行阐发,这为中医学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基础,中医学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神志病的诊疗,反复验证着"心神一体"这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神志疾病多从心论治,然"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而"肝藏魂"(《素问·宣明五气论》),故肝脏对神志疾病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16.
神志病,是由于邪扰心神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表明神志病的病变重心是“心”。仲景十分重视对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这方面的内容在《伤寒论》中有较多的记载,为后世对神志病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对现代认识和治疗神志病亦有指导意义。现仅就《伤寒论》中的神志病,做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正。对有关神志病症状的描述《伤寒论》对神志病症状的描述是恰到好处的,如烦躁、如狂、发狂、惊狂、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多处指出"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府"一说相互抵触。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谁主神明"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从心和脑的生理功能谈起,分析了能使各自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病理关系,得出"心脑共主神明"的结论。心脑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对于神志的影响各有优势,有主次之分。心为统领,脑为府库,在心的统领下,心脑配合完成表现"神"的各项生命活动。心中所藏之"心神"具有能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意志思虑智皆由"心神"派生。脑中的"元神"通过感官负责搜集信息及各种感觉,这些信息的接受、判断,及其发出的指令,则需要"心神"支配,由此产生的记忆也反馈、并存在于脑中。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句可视为心主神明论的总纲。从内容上来讲,心主神明论的理论框架可以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形态看,心为神之舍;从功能看,心为神之主;从生理看,心得神则生;从病理看,心失神则死。从形式上来讲,《黄帝内经》心主神明论的表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意义上来讲,心主神明论可不拘泥于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比五脏藏神论阐述问题更为灵活。两种理论一合一分,相得益彰。脑主神明的提出使心主神明受到极大挑战,二者对后世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和心身疾病的诊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爱焕 《光明中医》2006,21(4):12-13
<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身之血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基本上概括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因其主血脉,能推动血液通过脉道运行,敷布周身四肢百骸及脏腑各个角落,故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因其主神志,故为情志思维活动之中枢.因此,临证病理现象也就离不开血液的运行障碍和情志思维的异常,前者表现为四肢厥冷、心悸心痛、气喘、吐血、尿血等,后者表现为癫狂、昏迷、妄言、喜笑无常或悲不自胜、失眠、健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