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现代医学的"双心医学"重视"心脏"和"心理"的深层关联不谋而合,中医"双心学说"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双心为病。在中医"双心医学"的指导下,应将"血脉之疾"和"神明之病"视为一体,做为心脏疾患的两个方面,将冠心病(胸痹)和焦虑(郁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即"双心同治":运用"祛瘀法"治"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神明之心"。本文将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阐述中医"双心学说",借以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主张"双心同治"。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养心氏片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除烦解郁安神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稳定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达到双心和谐的目的,适用于冠心病双心治疗。文章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对养心氏的组方特色进行探析,为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4.
袁蓉  王阶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564-567
文章探讨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进展,笔者认为冠心病"双心"异常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病因多与情志内伤有关,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机为心肝火旺、心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充分认识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和病机,运用中医病证结合的优势进行治疗,对于减少精神心理应激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并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与抑郁共病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诸多造影正常却反复胸痛患者与心脏X综合征、冠脉慢血流现象、冠脉痉挛的密切关联,证实精神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患者对抑郁状态的主观不认同及药物本身的一些不良反应,抗抑郁药临床处方率低。从中医疏肝解郁角度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情志障碍,达到调"神"以利血脉的作用。又经典有云:"荣卫不通,血凝不流","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予桂、芍之剂调和营卫在冠心病血脉病变中具有确切的理论依据,故从"疏肝气,调营卫"角度入手,结合柴胡桂枝汤的组方特点,古方新用,探讨其"双心同治、心神同调"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双心疾病常伴有失眠,而失眠是加重双心疾病病情的重要因素。双心疾病伴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主神明"和"主血脉"功能的受损,一方面,正气不足,心神失其濡养而失眠;另一方面,气滞、痰浊、瘀血等病因阻塞脉道,阴阳不得相交而失眠,即"神明之心"和"血脉之心"同时受扰,故治疗上提倡以安神为要,双心同调。采用抗栓1号方补虚活血以安心神,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解郁化痰以通血脉,同时重视调和阴阳及情志疏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郭维琴教授对脏腑之心、神明之心以及气、血、神失调导致心病的病机认识,讲述了郭教授两心同治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原则,临床上重视脏腑之心、神明之心以及气、血、神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治疗心病的学术特色,对临床治疗心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从心主血脉而通神明、心为君火以镇阴邪、心损不复须和营卫等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系统阐述桂枝茯苓丸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体会.认为心主血脉,内通神明,"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异常所致的形神合病是慢性心系疾病的重要特征.桂枝茯苓丸既可化瘀,又兼安神,具有双心同调之功.心系疾病,若久...  相似文献   

9.
临床现许多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后胸闷胸痛仍不缓解,张铁忠教授衷中参西,对冠心病辨治独具匠心。从六郁,即气、血、痰、湿、食、热之郁滞辨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各种不适症状,探讨冠心病的中医六郁理论相关性,从六郁阐述冠心病病机,总结了从六郁辨证治疗冠心病,由传统的活血化瘀转到"心胃同治""痰瘀同治""身心同治"以更好地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把"心血管病"合并"心理疾病"称为"双心病",中医之心既主血脉亦主神志,故"双心病"实仍属中医之"心病"范畴。肝脾二脏与心脏之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且情志不舒易伤肝脾,变生火、痰、瘀等影响心之功能。故韩教授主张从肝脾论治双心病,通过疏肝清热、健脾养血、化痰活血等方式,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使心之血脉通畅,神志得安。  相似文献   

11.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长期治疗的压力下常伴发精神情绪异常,产生"双心疾病",以致其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双心医学"则可以指导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在治疗心衰疾病患者时,应将治疗心衰疾病与调控患者精神情绪二者并重。在中医看来,情志类疾病多考虑病位在肝,心衰疾病病位在心,因而心肝同治对于"双心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欣璞  朱潇雨  许博文  李杰 《中医杂志》2023,(21):2248-2252
肿瘤与双心疾病共病是临床常见状态,与肿瘤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探讨其核心病机及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认为心肾阳虚是双心疾病常见的核心病机之一,郁热毒闭是肿瘤生成及转移的核心病机,癌毒损络致血脉之心失荣,肺失宣降致神明之心郁结,从而导致或加重双心疾病。基于“以证统病”诊治思路探讨相关证治,辨证在前,四诊合参,明确核心病机及基本治则;辨病在后,识病佐证,兼顾疾病特殊性加减用药。实现肿瘤与双心疾病精准施治,减少多重用药副作用,冀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王国三老师行医50余年,对中医内、儿、妇科,心、肾、肝、脾胃病临床研究颇有建树,尤善治疗冠心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路与特色介绍如下。1治病求本,气血同调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病位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为血所营养,位居胸中。胸为清阳之腑,不为阴邪所干,否则就会造成脏器虚损,阴阳气血失调。而人行将老,肾气渐衰,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涩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胸痹心痛。心气虚…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古籍文献着手,对"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物质基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并运用"心主神明"理论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其内涵与外延。虽然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本病的报道不多,但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验案1则,以期引起临床重视,利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心作为五臧之一,心主血脉为之体,为阴;心主神明为之用,为阳,因此双心理论体现的是心脏的一体两面。双心理论是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并包括二者之间的生理相依,病理互损。赵海滨教授提出心肌梗死后抑郁焦虑的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瘀热虚滞”,临床上针对“瘀热虚滞”,提出“活血清心”以清“瘀”“热”,治血脉不畅;“养血调神”以调“虚”“滞”,治神明异常,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17.
季帅  张军平  吕仕超  杨萃 《中医杂志》2013,54(2):114-116
心脑同治学说是基于共同的病位——心脑之络脉而提出的异病同治的治疗思路,虽有在心、在脑之别,但是心与脑之间有络脉直接联属,心脑血管疾病在病位、病因及病机演变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心脑互为体用,共主神明,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见心病而兼治脑,见脑病而兼顾心.冰片在循环系统的治疗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多以佐使之药用之.冰片不仅具有引药上行,促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升高,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引药旁行,促使血药浓度升高,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冰片及含冰片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以及整和调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9.
神志病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增加,受到关注与重视. 1 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背景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将神明归属于心,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纵观中医神志病的研究现状,其病机多从心论之,亦有从五脏神论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双心医学的中医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双心医学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近10年中医研究双心医学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提炼。结果:中医认为双心医学多从心、肝、肾、脾入手,侧重各有不同,偏重于肝者尤多。双心疾病的研究多为基础疾病对情志疾病的影响,而情志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二者共同发病的机理阐述还相对较少,从双心医学角度来认识高血压合病焦虑、抑郁的研究亦较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结论:双心疾病实为形神兼病,"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失常为基本病机,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辨证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注重形神兼顾,双心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