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心咳是由心病传于肺所引起的一种内伤咳嗽。属五脏咳之一。根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咳而唾血”,以及《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的记载,结合现代临床观察,心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  相似文献   

2.
古云“百病好治,独嗽难医”。许多顽固性咳嗽治疗的确非常困难,往往用清热化痰、温化痰饮、肃肺上咳等常法无效,须另辟蹊径。中医治疗有个特色,知常达变,同病异治。《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描述各脏腑咳嗽之特点。如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相似文献   

3.
心咳一证,《内经》早有记载:“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主要包括三个症状,即咳、心痛和咽喉肿痛不畅。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如明代秦昌遇补充其病因病机为“焦心劳思,心火妄  相似文献   

4.
引言喉科是中医的一科,在《内经》中亦记载了一些喉科的病症,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欬论》:“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灵枢·痈疽篇》:“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人对咽喉病症已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有些喉症,可因内科疾病引发而成,也有些喉症,是某种痈疡发于咽喉所致;故古代医籍,往往将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 ,心系疾病的不断增加 ,心咳一证 ,屡见于临床。心咳 ,首见于《素问·咳论》,曰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喉痹。”只列症状 ,微启其端 ,未能从其病因病机 ,立法处方方面加以探析。然问津于后代诸贤所述 ,各鸣已得而鲜会归 ,无法可遵。鉴此 ,笔者就临床所见 ,根据《清代名医医案》按五脏咳本有外邪 ,有内邪 ,而将心咳分为外邪心咳和内邪心咳 ,并分别探其病机 ,加以立法论治。1 外邪心咳外邪者 ,《素问·咳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之谓。1.1 风…  相似文献   

6.
心咳治验     
李××,男,35岁,农民。1983年10月12日诊。两月前,患者因久劳多汗后,发生呛咳,咳时胸痛,日益增剧,迭用中西药治疗月余,周效。症见:呛咳,痰少,咯出不爽,咳时胸前作痛,喉中如物梗阻,口干,舌尖红苔黄,两寸脉数。《素问·咳论》云:“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遂从心咳论治。处方:玄参、麦冬、生地、熟地各10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举欬嗽症状为例来讨论辨证施治欬嗽不是病名,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素问·欬论》载:“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都是叙述欬嗽的状态?督鹭选し勿舴??)欬嗽上气》与《痰饮欬嗽》两篇,也不以欬嗽作为一个病名成一专篇,后世以欬嗽作为一个病名,并列为病候的一门,是不合古义的。  相似文献   

8.
小儿咳嗽治心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开后学辨治咳嗽门径 ,然详阅文献 ,小儿咳嗽从心论治执心火者颇多 ,笔者遵《内经》之旨 ,参先贤之言 ,结合临床 ,拟予清心泻火、养心活血、温心通阳三法治疗小儿咳嗽收效颇著 ,现陈管见如次。   1 清心泻火 ,火降金平小儿因思乳食或生母 ,或受督责 ,或受捶楚 ,情志拂郁 ,即能化火。盖心主火 ,其脉起于心中 ,上挟于咽 ,故多发为火热咳嗽。经云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痛喉痹”。临床多表现为干咳 ,咯痰不爽 ,胸痛 ,喉痒 ,咽喉红肿 ,小便黄 ,舌尖红、苔薄黄 ,脉细数等症。治宜清心泻火。《丁…  相似文献   

9.
<正>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素问·咳论》),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咳嗽一症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证实践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和治疗方药,对中医咳证学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有很多与肿瘤类似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论述,关于肿瘤的病症、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的内容也不鲜见.笔者就《黄帝内经》中与肿瘤相关的论述梳理如下. 1 《黄帝内经》对肿瘤病症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些病名与肿瘤相关,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石瘕"、"积聚"等.有些病症的症状体征描述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这与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中晚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心咳之状则类似肺癌侵犯至喉返神经症状,肝咳之状类似肺癌肝转移或胸腔积液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一、对咽炎的认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医藉《内经》里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可见古人对咽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黄老指出:“咽喉病既是人体内在病变的局部反应,亦能影响全身。”这种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正是中医喉科学的特点。黄老认为:上腭红肿及咽关肿痛者多属肺胃积热,或感受风邪;咽后壁干痛,干甚于痛,咽关色暗红者,多属于阴虚为患;若仅吞咽不利,似有一物梗塞,咽之不下,吐之不  相似文献   

12.
刘玉 《西部中医药》2005,18(4):40-42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以咽痒如蚁行或如有异物阻塞,咽痒必咳,不痒不咳,或有异物感而出现频繁清嗓动作为其主要症状。本病病位在咽喉,咳点在声门以上,肺部X线透视或摄片无异常,咽部检查可见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其病名由著名中医专家干祖望首创,属于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咽炎。《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篇》又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可见咳嗽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医学三字经·咳嗽》又云:“《内经》…  相似文献   

13.
咽喉病在我国医学上向来受到重视,至令留传的第一部医书——内经早有很多记载,以后经过长期的经验,更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内经上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生气通天论)这是说明了喉属呼吸、咽属消化的两个不同系统。又说:”心欬之状、欬则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欬论)说明欬嗽猛烈能诱致咽喉肿痛。又说:“一陰一阳结、为之喉痹。”(陰阳别论)说明人体生理变化引起的喉病,这是内在的因素。内经上又说:“邪客于手少阳之脈令人喉痹,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嗌痛。”又说:“嗌中肿不  相似文献   

14.
论肺外治咳     
咳嗽 ,是肺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为肺气上逆所致。从肺治咳 ,是为常法 ,然而人体乃一有机整体 ,五脏六腑无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有密切联系 ,因此 ,其他脏腑的病变 ,也可影响到肺 ,使肺气上逆而化生咳嗽 ,不独肺脏的疾病而已。《素问·咳论篇》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为临证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肺外治咳之法 ,归纳如下。1 利咽止痒法临证所见 ,咳嗽之发作 ,常因气逆喉痒 ,喉痒则咳 ,察其咽喉常见红肿或干红 ,咽后壁滤泡增生 ,咽喉不利 ,红肿痒痛 ,每每诱发咳嗽。祖国医学认为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外邪初受。非独外感 ,…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对咳嗽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记载。《素问·咳论篇》还以专篇论述了五脏六腑咳的症状、病因等内容 ,别具特色 ,对后世影响很大。笔者试就文中心咳所论 ,对其临床证治规律初探如下 ,有不妥之处 ,敬望同道指正。1 心咳病名心咳究为何病 ,文献论述较少 ,是心病 ,还是肺病 ?咳嗽以肺为主要受病器官。秦伯未老中医在《内经知要浅解》中提出 :《内经》所言的五脏六腑之咳 ,均为因咳嗽而引起的并发症。五脏六腑的病变除肺脏外 ,不能直接产生咳嗽。心咳为肺咳之兼证 ,是肺咳较危重的并发症之一。《素问·咳论篇》云 :“心咳之状 ,咳则…  相似文献   

16.
喉源性咳嗽是指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病名,其主要症状是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适感而干咳为主。其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很不爽快,而且呈连续阵发性地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并且无痰,病程漫长,有数月之久,甚则数年,咳时患者也感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可在1h内咳多次。《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气所病,肺为咳。”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治疗心得福建中医学院(350003)林淑琴梅核气一症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明《赤水玄珠》卷三立梅核气病名:“……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其临床...  相似文献   

18.
“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为近贤秦伯未先生提出。《素问&#183;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治疗咳嗽不能仅局限于治肺,而忽略了调治其他脏腑。肝木病变累及肺金而致咳嗽者亦不少见。《素问&#183;咳论》也描述了肝咳之症状“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痛”。同时还可伴见急躁易怒,心烦口苦,咽干目眩,心情抑郁,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等。笔者在临证运用“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之法辨治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梅核气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芸芸  马健 《光明中医》2008,23(10):1633-1634
梅核气,又名梅核、梅核风、回食丹等,以咽喉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特征,并且要排除咽喉以及邻近器官病变,多发于中年女性。《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为最早的描述。梅核气病名始见于明·《赤水玄珠》卷三:“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较为棘手,现将近十年来中医梅核气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咽干口渴 ,红肿微痛 ,喉部梗塞不适 ,如有异物 ;痒而时咳 ,乃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古人咽和喉往往互混不分 ,虚火喉痹以喉命名而实为咽痹 ,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慢性咽炎、咽神经官能症等 ,其病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而今多以消炎镇痛药治之 ,为治标之法 ,于医无补 ,见效甚微。笔者从肾论治 ,取得一定疗效 ,现阐述如下。虚火喉痹一证 ,中医临床治疗多以调理肺、肝、脾三脏为主。其中从肺论治者认为 :咽喉属肺系 ,若肺肃降之职失司 ,则虚热内生 ,上熏咽喉 ,发而为病 ;从肝论治者 ,多以肝之经脉“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顽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