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答:心咳是由心病传于肺所引起的一种内伤咳嗽。属五脏咳之一。根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咳而唾血”,以及《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的记载,结合现代临床观察,心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  相似文献   

2.
章恪 《陕西中医》2005,26(8):845-846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了辨治咳嗽之症,应当有整体观念。不可只囿于肺脏找原因。这是中医整体观的典范。纵观中医典籍,论肺咳、肝咳、脾咳、肾咳者不乏其人,唯对心咳的论述却不多,实际上心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1心咳的临床特征是咳嗽伴胸痛及咽喉疼痛《素问·咳论》说:“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对心咳的最早论述。“咳则心痛”,是指因咳而引起胸痛,并非真正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介介,梗塞状,是言咽喉有梗塞和刺痛感。所以《内经》所说“心咳”的临床特征是:咳引胸痛,咽…  相似文献   

3.
“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为近贤秦伯未先生提出。《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治疗咳嗽不能仅局限于治肺,而忽略了调治其他脏腑。肝木病变累及肺金而致咳嗽者亦不少见。《素问·咳论》也描述了肝咳之症状“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痛”。同时还可伴见急躁易怒,心烦口苦,咽干目眩,心情抑郁,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等。笔者在临证运用“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之法辨治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未对肿瘤作专篇论述,也无"肿瘤"病名,但有很多与肿瘤类似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论述,关于肿瘤的病症、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的内容也不鲜见.笔者就《黄帝内经》中与肿瘤相关的论述梳理如下. 1 《黄帝内经》对肿瘤病症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些病名与肿瘤相关,如"肠溜"、"脊溜"、"肉溜"、"肠覃"、"石瘕"、"积聚"等.有些病症的症状体征描述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胠下满."这与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中晚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心咳之状则类似肺癌侵犯至喉返神经症状,肝咳之状类似肺癌肝转移或胸腔积液症状.  相似文献   

5.
方欣荣 《中医杂志》2006,47(2):94-94
咳嗽是肺系疾患。《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胜下满。”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对气逆咳嗽阵作,咳引胸胁胀痛的肝咳症患者。在处方中用青黛有明显效果。现将近年来治疗的此类患者57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咳嗽治心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开后学辨治咳嗽门径 ,然详阅文献 ,小儿咳嗽从心论治执心火者颇多 ,笔者遵《内经》之旨 ,参先贤之言 ,结合临床 ,拟予清心泻火、养心活血、温心通阳三法治疗小儿咳嗽收效颇著 ,现陈管见如次。   1 清心泻火 ,火降金平小儿因思乳食或生母 ,或受督责 ,或受捶楚 ,情志拂郁 ,即能化火。盖心主火 ,其脉起于心中 ,上挟于咽 ,故多发为火热咳嗽。经云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痛喉痹”。临床多表现为干咳 ,咯痰不爽 ,胸痛 ,喉痒 ,咽喉红肿 ,小便黄 ,舌尖红、苔薄黄 ,脉细数等症。治宜清心泻火。《丁…  相似文献   

7.
论肺外治咳     
咳嗽 ,是肺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为肺气上逆所致。从肺治咳 ,是为常法 ,然而人体乃一有机整体 ,五脏六腑无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有密切联系 ,因此 ,其他脏腑的病变 ,也可影响到肺 ,使肺气上逆而化生咳嗽 ,不独肺脏的疾病而已。《素问·咳论篇》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为临证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肺外治咳之法 ,归纳如下。1 利咽止痒法临证所见 ,咳嗽之发作 ,常因气逆喉痒 ,喉痒则咳 ,察其咽喉常见红肿或干红 ,咽后壁滤泡增生 ,咽喉不利 ,红肿痒痛 ,每每诱发咳嗽。祖国医学认为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外邪初受。非独外感 ,…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 ,心系疾病的不断增加 ,心咳一证 ,屡见于临床。心咳 ,首见于《素问·咳论》,曰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喉痹。”只列症状 ,微启其端 ,未能从其病因病机 ,立法处方方面加以探析。然问津于后代诸贤所述 ,各鸣已得而鲜会归 ,无法可遵。鉴此 ,笔者就临床所见 ,根据《清代名医医案》按五脏咳本有外邪 ,有内邪 ,而将心咳分为外邪心咳和内邪心咳 ,并分别探其病机 ,加以立法论治。1 外邪心咳外邪者 ,《素问·咳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之谓。1.1 风…  相似文献   

9.
万文蓉 《光明中医》2008,23(10):1585-1586
咳嗽一般认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临床多从肺论治。但从临床实践来看,咳嗽不仅与肺有关,实际与其他脏腑均有关,正如《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文作者多年来从喉源性咳嗽的辨治发现,其临床病因有风、火、痰、气虚、阴虚等,表现为寒、热、虚、实,与肺、心、脾胃、肾等多脏腑有关。所以临床单纯从肺治疗往往效果多不理想。现就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施治等汇报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篇>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肺脏本身病变和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治疗咳嗽应视野开阔,不能单纯治肺,而忽略调治他肺.临床上肝木病变殃及肺金而致咳嗽者,殊不少见.古今医家均十分重视从肝论治咳嗽.<素问·咳论篇>日:"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万病回春>更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现就肝肺的生理关系、肝咳的病理机制及论治方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1.
<正>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素问·咳论》),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咳嗽一症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证实践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和治疗方药,对中医咳证学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  相似文献   

12.
脾胃咳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春 《陕西中医》2001,22(10):638-638
1 脾胃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于肺 ,导致咳嗽。并且描述了脾胃咳的特征 ,“脾咳之状 ,咳则右下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由此可见 ,脾咳、胃咳之证 ,可以单独发病 ,亦可同时发病。从脾咳发展到胃咳是一个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表现。脾胃相为表里 ,常可互为因果 ,其咳能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 ,脾胃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当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痰浊内生 ,或外感寒湿 ,…  相似文献   

13.
寒咳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权  魏成功 《新中医》1997,29(8):59-60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早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变在肺。但“寒咳”一词见于《诸病源候论》“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嗽也。”书中将咳嗽分为10种,有风咳、寒咳、久咳等之分,对后世影响很力[1]。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咳嗽篇》中指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起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寒咳多发于儿童、年老体弱及感受外邪者。咳嗽以夜间为甚,遇风寒则加重,得温则减。若辨证准确,每收桴鼓之效。1…  相似文献   

14.
咳嗽为肺系病变的主要症状,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亦可引起咳嗽。其中肝与咳嗽关系密切,《素问·咳论》谓:“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转则两胁下满。”近贤秦伯未明确指出:“治肺止咳,佐以调肝。”肝咳的辨证论治1.疏肝宣肺法:情志不遂,肝气久郁,木失条达,令肺气不展,宣肃无权,即发生咳嗽。咳嗽常因心情不快而发,伴见心情抑郁,胁肋疼痛,咳嗽难已,痰或多或少,色白质稀,舌苔薄白,脉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木郁达之”,故应疏肝解郁为主,佐以宣肺止咳。患者,女,38岁,2002年9月25日初诊。因琐事争吵后出现咳嗽,已…  相似文献   

15.
心咳一证,《内经》早有记载:“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主要包括三个症状,即咳、心痛和咽喉肿痛不畅。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如明代秦昌遇补充其病因病机为“焦心劳思,心火妄  相似文献   

16.
咳嗽是肺系的常见症状 ,经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可见其他脏腑感受外邪或内伤均可累及肺脏而咳。1 心源咳嗽 ,宽胸化瘀心肺位于上焦 ,心病及肺 ,肺失肃降 ,肺气上逆而咳。临床如发现年轻久咳 ,病史在 1年以上 ,屡用止咳、化痰、宣肺不效者 ,应考虑病在心 ,咳在肺 ,故在治疗上以宽胸理气、 活血化瘀治心而咳自愈也。王某 ,男性 ,4 3岁 ,个体户。 2 0 0 0年 3月 4日初诊。咳嗽痰多色白约 1年 ,经X线、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未见异常 ,心电图提示ST改变。屡用止嗽散、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方药后咳嗽减轻 ,痰未见减少。症…  相似文献   

17.
咳嗽虽小疾 ,治疗颇不易。故有“良医难治咳嗽之说”。清代名医程钟龄于《医学心悟》咳嗽门制止嗽散 ,治疗外感内伤及五脏六腑之咳嗽 ,其加减法共有 2 0种 ,如“风寒初起 ,头痛鼻塞 ,发热恶寒而咳嗽者 ,用止嗽散 ,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此外感之治法。”“然外感之邪 ,初病在肺 ,肺咳不已 ,则移于五脏 ,脏咳不已 ,则移于六腑。……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者 ,属肺脏 ,此即风寒咳血也 ;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此属五脏六腑之咳。“前症若七情气结 ,郁火上冲者 ,用止嗽散 ,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此内伤之…  相似文献   

18.
“五志过度”可产生内伤之炎,上冲犯肺所产生的咳嗽等症状称为内火刑金。一般有心火刑金、肝火犯肺、相火扰肺等,其中肝火犯肺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有关本证症状的描写,早在(《素问·咳论》篇就有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对其证治也有不少发挥,钱乙创制泻白散以泻肺火,李东垣,罗谦益等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成加减泻白散,《通俗  相似文献   

19.
喉咳常因肺脾气虚或肺肾阴虚于内,风邪或异气侵袭于外,邪壅咽喉,不得外越而致.气候、饮食、情志、环境等可诱发本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咽痒及干咳、少痰,久咳不愈,反复发作,甚则咳而作呕,部分患者可伴咽喉异物阻塞感等症状.正如《医碥·咳嗽》云:“火木刑金而肺叶干皱则痒,痒则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干咳”.《证治汇补·八卷杂病·咳嗽门》日:“外感风寒,概应温散,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景岳全书·咳嗽》云:“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与本证相类似.本科自2003年以来,收治14岁及以上喉咳患者数百例,通过实施中医药特色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磊主任医师系全国第二批500名带徒专家之一,学验俱丰,长于治内科杂病。张师治疗外感咳嗽用药具有轻、清、透、宣、润等特点。我们有幸跟师学徒,现将其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下。1轻 张师认为,肺居上焦,为华盖,有娇脏之称,治疗外感咳嗽要突出“轻”字,即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其具体应用含义有四:①药味少。治疗一般咳嗽药味不宜太多,不宜太杂,用药要精当,多则10余味,少则3~5味即可。如风寒外束致咳用三拗汤加味;肺有蕴热外有风寒之邪则用麻杏石甘汤;风邪致咳用止嗽散;风热致咳则用银翘散加减等。②药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