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患36例,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及减压术,观察其VAS评分变化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前VAS评分为5.69±0.45分,术后1周降至1.10±0.65分,术后6个月降至0.58±0.35分,各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患者术后恢复优22例,良7例,优良率为80.56%。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VAS(静息)为(7.61±1.62)分,末次随访为(2.52±1.33)分,术前VAS(活动)为(7.81±1.74)分,末次随访为(2.71±1.24)分;JOA术前为(11.48±2.86)分,末次随访为(23.74±2.62)分;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3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对术中的操作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杆导引下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导杆定位的作用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骨科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导杆导引技术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进行TESSYS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穿刺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末次随访采用Macnab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7.83±12.29)min,平均穿刺次数(2.83±1.21)次,平均透视次数(6.67±2.13)次,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以及硬脊膜破裂等穿刺并发症。与手术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末次随访MacNab评分,患者的优良率为86.67%.结论:导杆导引下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操作方式简便,减少反复穿刺的程序,远离腹膜所以更加安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符合现代医学微创操作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实验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而对照组单纯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根据住院天数及术后7天、1月、6月下肢疼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半年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项指标进行结果评定。结果:根据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评分,治疗组术前为8.5±1.1分,术后7天为3.2±1.4分,术后6个月评分1.3±1.0分;术后六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良总数71例,优良率93.42%,实验组较对照组在下肢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半年后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缩短了治疗时间,明显缓解了疼痛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两者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5例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孔内型9例,椎间孔外型11例,混合型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岁。分别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min;出血量5~25mL,平均出血量约10mL;住院时间4~14d,平均6d.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前腿痛VAS评分为9.10±2.03,出院时VAS评分为3.11±1.23,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63±0.7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18±0.91分;术前ODI评分为71.30±21.73分,出院时为29.53±10.62,术后1个月为18.65±9.38,末次随访评分为10.27±6.34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FLLDH近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68例病例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6±2.2)分,术后3d(2.65±0.88)分,术后1个月(1.45±0.69)分,术后6个月(1.35±0.44)分。术前ODI(40.2±5.5)%,术后3d(21.2±11.5)%,术后1个月(15.1±6.4)%,术后6个月(10.1±6.4)%。术后3d与术前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d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月本科收治住院的3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78例,年龄39~89岁,平均54岁;女141例,年龄43~82岁,平均47岁。手术方式均采用TESSYS技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TESSYS技术治疗3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间为55~86 min,平均67 min;手术出血量为6~15 mL,平均9 mL;手术切口长度6~8 mm,平均7 mm;住院时间3~7 d,平均5.2 d.血肿形成2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5例,出口神经根损伤2例,行走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1例,记号笔过敏1例,射频刀头电极片断裂3例,骨刀刀头部分断裂1例,术后骨块卡压神经2例,术中腰动脉损伤1例,11例出现类脊髓高压综合征,无麻药过敏、腹腔脏器损伤,无椎间隙及椎管内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术后第3天,1个月及6个月近期随访。患者VAS评分从术前(7.14±2.23)分降至术后末次随访(1.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从术前(41.3±4.81)分降至术后末次随访(9.8±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脊柱MacNab评分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302例,良13例,差4例。结论: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手术疗效肯定等优点;同时可再次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处理术后出血、复发、髓核残留、骨块残留等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缓解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SF-36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当中治疗总优良率为98.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优良率为86.0%。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SF-36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优良率,并具有较低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提高神经功能JOA评分,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赵峪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32-13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术前、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住院5-7天出院,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8±1.4)分,术后1天(2.5±0.3)分,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且较经济等优点,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2岁,平均(42.25±6.43)岁。全部患者采取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30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经皮内镜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6.7%,30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3,12个月,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相比腰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症患者48例采用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钬激光椎间盘成形术治疗,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术前、术后腰痛情况;临床于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诊进行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及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表明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结论: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钬激光椎间盘成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9,(12):1676-1679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桃红四物汤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VAS、ODI比较,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比,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3.3%、90.0%,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单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身痛逐瘀汤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VAS、JOA评分。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结合身痛逐瘀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症状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经郑州市骨科医院确诊从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保守治疗无效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两组,对照组24例仅做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24例利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对比不同手术方法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的外周血肌酸激酶(CK)值、术末的椎旁肌肉组织内CK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纤维环成形术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20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腰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8~68岁,平均年龄63岁。20例均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6~18个月,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0min;出血量5~15mL,平均10mL;住院时间3~8d,平均5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JOA,VAS及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结果均保持一致。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经皮侧后路椎间孔内镜配以中药熨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3月行腰椎X线正侧位片、过伸过屈动力位片、腰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辅助诊断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先行椎间盘造影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责任节段,明确后行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术后患者腰椎部位全部配合中药外用熨敷治疗。入院和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1例术中神经根损伤,无患者转开放手术。随访平均14.2个月。VAS由术前的平均7.17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由术前平均53.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脊柱侧后路椎间孔内镜配以中药熨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长期疗效满意,总体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下选择性靶向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简称TESSYS组)和传统手术组(简称TS组),各47例,TS组47例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TESSYS组47例患者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靶向减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月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4 h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ESSYS组术后24 h VAS评分更低,与T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组和TESSYS组术后12月改良Mac Nab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78.72%和95.7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ESSYS组术后12月ODI评分更低,与T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靶向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口服枳壳甘草汤1个月,经皮椎间孔镜组20例仅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融合组20例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观察3组术前、术后72 h、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动力位片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结果与椎体间融合组比较,联合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联合组、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间隙成角小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体平移距离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较,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加服枳壳甘草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法配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住院的62例经CT、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麻下行腰椎间盘造影,明确责任节段为单节段后,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探查摘除术,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术后1~30d患者每天温阳活血洗足剂泡脚30min结合口服消炎止痛药、功能锻炼;对照组术后仅常规口服消炎止痛药、功能锻练。定期随访,采用腰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d、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良率93.54,对照组优良率74.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洗足剂配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配合展筋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符合选例标准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各48例。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展筋丹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2周腰腿痛评分(SF-MPQ)与腰椎功能评分(JOA)变化、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周两组SF-MPQ评分、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且治疗组SF-MPQ评分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组临床疗效95.83%,较对照组83.33%高(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配合展筋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腰腿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