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勇  黄晓琳  郑光  张靖慧  彭轩 《中国康复》2013,28(4):264-266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均采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给予后前向颈椎关节松动,力量为10~30N;松动前后,采用静态颈椎侧位片,比较运动节段矢状面的角度旋转及前后椎间隙变化。结果:松动后,C3~C6节段矢状面旋转角度均大于松动前(P<0.05);C3、C5节段前椎间隙均显著大于松动前(P<0.05),C5节段后椎间隙显著小于松动前(P<0.05)。结论:后前向松动明显增加C3~C7脊柱的前凸,在伸展同时椎体产生旋转,前椎间隙增宽,后椎间隙减小。  相似文献   

2.
颈椎牵引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比较不同力学条件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过程,从而得出最为有效的牵引条件。方法 通过建立颈椎(C1- T1)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颈椎在不同力量、不同角度条件下的牵引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得出各种条件下颈椎上的位移情况、应力分布情况及各椎间隙的变形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不同牵引力的作用下,颈椎均出现一定的位移,诸椎间隙后缘均有一定增宽,前缘则大多有所缩窄,最大应力位置均出现在颈椎后缘的椎体上。当牵引角度不变时,随牵引力的增大,颈椎的位移及各点的应力均增大,椎间隙的形变亦更明显。当牵引力不变,随牵引角度的增大,颈椎的位移增大,颈椎上最大应力的位置下移,各椎间隙的形变增大。结论 在本文分析中,以前倾角30 度、90 N 牵引颈椎可以最大程度的扩宽椎间隙,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治疗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牵引加红外线照射治疗颈椎病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患者 98例 ,男 6 1例 ,女 37例 ;年龄35~ 71岁 ,平均 6 0岁 ;神经根型 5 0例 ,脊髓型12例 ,椎动脉型 5例 ,交感神经型 6例 ,混合型2 5例 ;颈椎骨质增生 84例 ,其中C4 - 7增生 76例 ,C2 - 4增生 8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14例 ,其中C4 - 5突出 8例 ,C5 - 7突出 6例。  采用哈尔滨产QK -SO90A型全科颈椎病治疗仪 ,为颌枕吊带坐位牵引 ,其特点是采用患者自控小拉力扶正颈椎 ,使患者在轻松心态下接受治疗 ,牵引时头稍前屈 ,约 2 0min ,并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 ,使牵引力作用在钩椎关节和椎体后缘 ,首次牵引重量为 3~ 5kg ,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火罐疗法联合DR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机牵引治疗护理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火罐疗法加DR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机牵引,对照组用枕颌牵引带床边牵引。结果:治疗组80例,有效率为91.5%,对照组72例,有效率为79.1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火罐联合DR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关节松动手法对颈椎生理弧度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松动手法(jointmobilization)是西方现代康复治疗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具有手法轻柔、针对性强、显效快、患者易接受等特点〔1〕。我科自1994年起采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照研究〔2〕。现将其对颈椎生理弧度改善的作用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根据参考文献3中所列之诊断标准〔3〕选择颈椎病患者(脊髓型除外),测量颈椎曲线深度。方法如下:颈椎X线侧位片上,自颈2齿突后上缘至颈7椎体后下角作连线,其与椎体后缘之间最大距离为颈椎曲线深度。测得曲线深度<7mm者(颈椎曲线深…  相似文献   

6.
针刺并关节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王洪涛  徐世彬 《中国康复》2004,19(6):361-36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90例 ,男 37例 ,女 5 3例 ;年龄 38~6 4岁 ,平均 4 8岁 ;病程 <1个月~ <6个月者 4 1例 ,6~ 12个月者 34例 ,>1年 15例 ;均符合《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 5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颈部牵引治疗。①针刺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针刺大椎、风门、风池、外关及C2~ 7夹脊等穴 ,平补平泻手法 ,每次 2 0min。②关节松解术 :分离牵引 ,患者去枕仰卧位 ,医者右手托住患者后枕部 ,左手放于其下颌部 ,身…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oc,CS)又称颈椎综合征,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牵引是常被采用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对其牵引角度、牵引力、牵引时间仍无定论。因此,作者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颈椎弧度牵引治疗仪对椎体、椎间盘的作用,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牵引角度治疗本病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角度牵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椎角度牵引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坐式颌枕带牵引。治疗组按发病症状、体征及颈椎病变部位不同进行0°~30°角度牵引,对照组行垂直牵引。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角度牵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做好颈椎牵引护理,严格掌握牵引角度、牵引力和牵引时间。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即指颈椎间盘、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目前多采用牵引和推拿手法。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定点引伸和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48例,并与用牵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47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资料根据现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95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 52例,女 43例;年龄 40~ 71岁,平均 51岁;病程3~ 24个月,平均 7个月。随机分为定点引伸关节松动术 (治疗组 )和牵引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 )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athematical model capable of describing the static and dynamic motion response of the lumbar spine to posteroanterior forces. DESIGN: Static, impulsive and oscillatory forces with varying thrust angles and offsets were applied to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ing motion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data published for spinal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prone-lying subjects. BACKGROUND: Methods are sought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orce-induced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lumbar spine during spinal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treatment. METHODS: The thorax, pelvis and five lumbar vertebrae were represented as seven rigid structures and eight flexible joint structures. Flexible joint structures were modeled using spring and damper elements with three displacement degrees-of-freedom (posterior-anterior and axial displacement, and flexion-extension rotation). The resulting 21 degrees-of-freedom lumped parameter model was solved in modal space. RESULTS: The fundamental natural frequency of vibration was 5.24 Hz. Simulations performed using 100 N static and dynamic posteroanterior forces applied to the L3 vertebrae indicated that peak L3 segmental displacements were up to 2.40 mm (impulsive) and 8.23 mm (oscillatory at 2 Hz). Appreciable axial displacements (0.41 mm) and flexion-extension rotations (1.49 degrees ) were also observed for oscillatory forces at L3. The posteroanterior motion response of the lumbar vertebrae was relatively insensitive to both the thrust force angle and thrust force offset, but axial displacements and flexion-extension rotations showed a large change (2-fold or greater) for thrust angles greater than -5 degrees (caudal) in comparison to vertical thrusts. Intersegmental motion responses for static, impulsive and oscillatory loads were more comparable than their segmental counterparts. CONCLUSIONS: The model predicts lumbar segmental and inter-segmental motion responses to manipulative forces that are otherwise difficult to obtain experimentally. RELEVANCE: This study assists clinicians to understand the biomechanics of posteroanterior forces applied to the lumbar spine of prone-lying subjects. Of particular clinical relevance is the finding that greater spinal mobility is possible by targeting specific load-time histori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每次干预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采集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单纯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6.32±4.9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7.47±3.39)cm/s]、平均血流速度[(27.12±9.01)cm/s]、阻力指数[(0.70±0.0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5.98±5.1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8.01±4.27)cm/s]、平均血流速度[(26.09±6.89)cm/s]、阻力指数[(0.70±0.09)]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对椎动脉血流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在颈髓损伤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常规MRI序列、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T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颈髓损伤(S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有急性颈椎外伤病史的患者,均采用3T MRI (TrioTim,Siemens Medical Solution)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脊髓过伸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46例颈脊髓过伸性损伤患者,对其中28例行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组),18例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总结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24个月,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手术组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非手术组(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 对颈脊髓过伸性损伤患者,行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牵引技术自1929年用于治疗颈椎病以来,这种可控制的轴性牵引方法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公认方法之一,其疗效得到绝大多数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目的:对国内外颈椎牵引的量化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2年1月至2010年10月关于颈椎病牵引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颈椎病,治疗,牵引";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 spondylosis,treatment,tra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颈椎病牵引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2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颈椎病牵引的2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颈椎病牵引疗法的应用对临床上颈椎病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其牵引时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等量化指标被广泛关注,随着颈椎病牵引具体量化研究的发展,颈椎病牵引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当前国内保守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CBM(1978~2007)、CNKI(1979—2007)、VIP(1989~2007)数据库,纳入保守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1个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提升法推拿、推拿与牵引或针刺合用、关节松动术与牵引电疗合用、牵引与中频合用及穴位注射与推拿合用效果良好,但尚无证据证明再加用数种其它疗法对其疗效提高有益。结论多种保守疗法组合应用可能会提高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无法进行合并分析,使得目前的研究难以为最佳的组合方案提供有力的证据;且由于各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性偏倚、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尚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该法用于颈椎则是由Robinson和Smith在1955年从颈椎前方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并予以椎体间植骨.随后又提出在椎体间放置内容物促进脊柱融合的设想.此后,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变的标准方法之一.目的:分析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颈椎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了2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男15例,女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变节段:12例C4-7,8例C3-6.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评价其改善率;记录治疗后Odom分级.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顺利完成融合治疗,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132个月.治疗前JOA评分(9.85±0.81)分,末次随访(14.40±0.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改善率为81%.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有2例出现Cage沉降,颈椎生理弯曲保持良好,在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100%.治疗后1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Cobb角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三节段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