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感染性心内膜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牛物和临床特征,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年10月-2007年9月确诊的120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IE患者中,108例(90.0%)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2例(10.0%)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9例(24.2%)无基础心脏病变,79例(73.1%)NVE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30例(38.0%),其次为特发性二尖瓣脱垂(23例,29.1%)和风湿性心脏病(11例,13.9%).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贫血(65例,54.2%)和栓塞(58例,48.3%).有83例(69.2%)细菌培养阳性,其中43例(51.8%)致病菌为链球菌.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前3位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尖瓣脱垂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心内膜炎?鬃 的町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88年1月~2000年5月间确诊的70例IE临床特点。结果 (1)8例(11.4%)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62例(88.6%)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57例(91.9%)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22例,38.6%)最常见,其次为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31.6%)和风湿性心脏病(12例,21.1%)。(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贫血(40例,57.1%)和栓塞(33例,47.1%)。(3)60%(42例)病例细菌培养阳性,23例致病菌为链球菌。(4)39/51例IE经过单纯抗感染治疗痊愈,17/19例经过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愈。死亡14例,其中包括5例PVE和2例起搏器植入术后IE;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9/14)。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前3位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尖瓣脱垂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心内膜炎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PVE、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IE以及并发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近20年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87例IE患者分为1990年-1999年37例组(前10年组)和2000年-2011年50例组(后11年组),对基础心脏病因、临床表现及致病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重由前10年的45.9%,降至后11年的20.0%(P<0.05);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P<0.05);后11年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推后(57.7岁±7.9岁比34.7岁±7.3岁,P<0.05);而脏器或血管检塞、贫血、血尿发生率在后11年均有明显上升,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近20年IE基础心脏病、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均发生了改变,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时、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IE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3年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①35例患者中33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3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8.8%(26/33),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53.8%(14/2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26.9%(7/26)、风湿性心脏病占19.2%(5/26).②35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5/35),寒颤40.0%(14/35),贫血65.7%(23/35).脾大54.3%(19/35),脏器栓塞17.1%(6/35).③血培养阳性率为65.7%(23/35),其中13例为链球菌属.④35例患者中28例(80.0%)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6例(17.1%)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1例(2.9%)真菌感染患者死亡.⑤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7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8例.7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8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尤其对于无基础心脏病、但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的变迁,比较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及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在致病微生物及赘生物附着部位方面的特点.方法:检索我院2003-05到2008-05符合Duke标准的266例住院治疗的I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PVE(n=37)及NVE(n=229)两组进行比较.结果:91.4%(243/266)的IE患者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01例,非风湿性瓣膜病77例,风湿性心脏病6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3例.82.0%(218/266)发现赘生物,常见附着部位依次为主动脉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血培养阳性率49.5%(103/208).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呈增长趋势.PVE组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及真菌;NVE组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PVE组与NVE组相比赘生物检出率低(P<0.01),但血培养阳性率高(P<0.01).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两组培养致病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晚期PVE细菌谱不同.PVE组的住院总病死率高于NVE组.结论:IE患者的疾病谱及致病菌与既往报道相比均有较明显改变,PVE与NVE常见致病菌及赘生物检出率不同,应及时行血培养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应积极预防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近10年收治的97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计量数值如患者发病年龄等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病例阳性数以百分比表示,对比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97例IE患者平均年龄(49±17)岁,有基础心脏病73例,占75.3%;前三位是风湿性心脏病27例(27.8%)、先天性心脏病23例(23.7%)、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18.6%).临床表现为发热96例(99.0%)、心脏杂音93例(95.9%)、贫血82例(84.5%).血液细菌培养阳性66例(68.0%),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8株(42.4%),仍为主要致病菌,且全部发生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患者中;葡萄球菌18株(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5.2%),有3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12.1%),有2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各1株.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79例,占81.4%,其中右心赘生物9例,病原主要为葡萄球菌.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易感因素、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2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比例(30.2%)有所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比例(34.9%)相对升高,无基础心脏病比例(16.7%)比以往报道明显增加.发热(占87.9%)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其次是贫血(61.9%)及脏器栓塞(21.9%).血培养阳性率为57.7%,其中主要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32.4%)和表皮葡萄球菌(15.5%).134例(62.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17例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有8例死亡,占47.1%.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6%,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和致病菌发生较明显变化,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死亡率高,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方法 24年间共96例单纯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平均52(20~78)岁;女性44例(46%);术前48例心功能NYHAⅣ级。自身瓣膜性心内膜炎(NVE)72例(75%),人造瓣膜性心内膜炎(PVE)24例(25%);按手术时间划分,60例在心内膜炎活动期(AE),36例在恢复期(HE)。主要手术指证包括:抗生素治疗无效而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因、致病微生物、受累瓣膜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1-2008-12共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者有13例(12.5%);发热89例(85.58%),贫血75例(72.12%),消瘦、乏力61例(58.63%),心脏杂音101例(97.12%);先天性心脏病45例(43.7%)、风湿性心脏病33例(31.73%),静脉药瘾者7例(6.73%);8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阳性52例(59.77%),其中链球菌25例(48.08%),葡萄球菌17例(32.69%),真菌2例(3.85%);83例(79.8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主动脉瓣36例(34.62%),二尖瓣17例(16.35%),三尖瓣11例(10.58%),联合瓣膜9例(8.65%).术后早期死亡4例(3.85%).随访89例(85.6%),随访时间1~112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66例(74.16%),Ⅱ级23例(25.84%).结论 IE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发热和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IE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且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IE最常见的致病菌;IE常累及主动脉瓣;IE的确诊主要依靠血培养和TTE检查;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5年18岁以下无基础心脏病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特点、并发症、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总结此类IE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住院的18岁以下无基础心脏病或其他易感因素的25例IE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到25例,占18岁以下IE患者的22.12%(25例/113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8岁(中位年龄16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22例,88%),心脏杂音(23例,92%)。2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左心系统心内膜赘生物(100%),其中2例还合并有三尖瓣赘生物形成。并发症以心力衰竭最多(17例,68%),其次为栓塞事件(6例,24%)、脾肿大(2例,8%)。致病菌以链球菌属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例在内科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行外科手术清除赘生物并修复瓣膜,治愈23例(95.8%),其中1例因重度左心衰、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16%);另1例因病程过长,全身多器官栓塞、功能受损而丧失手术机会死亡。结论对于无基础性心脏病的IE患者,发病率占22.12%,多伴有左心系统赘生物形成,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病情,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有适应证的IE患者,尤其有左心系统赘生物形成及心力衰竭患者,在积极内科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尽早手术,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总结了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2 5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急剧起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血管脏器栓塞、进行性贫血 9例 ,缺乏栓塞表现 5例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者 8例。 16~ 30岁 6例 ,30~ 49岁 10例 ,5 0~ 6 5岁 7例 ,6 5岁以上 2例。青年人 IE的临床表现多较典型 ,基础心脏病主要见于先心病、风心病 ,1例为静脉注射麻醉药瘾者。中老年人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5 0岁以上者占 36 % (9/2 5 ) ,主要见于冠心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及介入性心血管手术后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常以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脑卒中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近10年收治的年龄>60岁诊断为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68.0±5.6)岁。包含5例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其余为自然瓣膜性心内膜炎。左侧心内膜炎57例,其余6例为右侧心内膜炎。62例患者(98.4%)经过彩色超声心动图或手术所见发现赘生物。23例患者合并脑卒中,占36.5%,3例为静止性脑梗死,20例患者为症状性脑卒中,其中症状性脑梗死15例,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另外3例患者因未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无法定性。脑梗死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组二尖瓣赘生物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伴脑卒中的患者(69.5%vs.40%,P=0.024),二尖瓣赘生物对脑卒中的(OR=3.429,95%CI:1.152~10.202)。合并脑卒中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伴有脑卒中的患者(21.7%vs.2.5%,P=0.012),脑卒中对于死亡的(OR=10.833,95%CI:1.178~99.595)。结论:在老年住院IE患者中,脑卒中发病常见。二尖瓣赘生物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脑卒中显著增加老年IE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6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E的临床资料.结果:草绿色链球菌占3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6%.器质性心脏病59例占88.1%,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2例(37.2%),包括人工瓣膜2例,先天性心脏病25例(42.3%).超声技术在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83.5%)56例,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病原微生物的变化,IE的临床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培养有助于IE的诊断;基础心脏病是IE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AASV)加以鉴别.方法 报告3例ANCA阳性的IE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报道的另外13例患者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除2例PR3-ANCA、MPO-ANCA均阳性外,其余均仅表现为PR3-ANCA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13/16,占81%);皮疹(8/16,占5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7/16,占44%);脾肿大(6/16,占38%).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为主(12/14,占86%),16例超声心动图均示瓣膜异常,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受累达81%.死亡2例(2/16,占13%),分别死于脑出血、脑梗死,其余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均临床治愈.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呈现AASV的某些表现,临床在解读ANCA检测结果时应对二者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点分析(附11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等因素,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19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致病微生物、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比例最高(48例,40.3%),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6例,30.3%),无基础心脏病变有所增加(22例,18.5%)。②发热仍是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06例,89.1%)和首发症状(95例,79.8%),28例(23.5%)患者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③98例患者做血培养,阳性率为63.1%(62例),其中链球菌27例(43.5%),葡萄球菌26例(41.9%)。④28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赘生物的患者中11例(39.3%),手术发现赘生物,术后行病理检查均符合IE的病理诊断标准。结论基础病因中无基础心脏病变比例明显增加;葡萄球菌感染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多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病,若及时进行外科治疗,可获满意疗效。我院自1994年5月~1999年3月,共手术治疗IE35例,占同期心内直视术3.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35例中男27例,女8例。年龄16~54岁,病程10d~23个月。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23例(瓣膜穿孔7例),AI伴二尖瓣病变5例,伴室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8例(伴动脉导管未闭1例,乏氏窦瘤破裂5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单纯乏氏窦瘤破裂、肺动脉瓣穿孔1例。本组中原有心脏器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5年3月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平洲分院收治的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的住院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使用利奈唑胺治疗IE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入选患者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7.0±19.4)岁;既往心脏病史:二尖瓣脱垂3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3例(其中1例安装起搏器),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2例,先天性心脏病史1例,无心脏病史2例;心脏瓣膜损害情况:左心自体瓣膜4例,右心自体瓣膜1例,左右心自体瓣膜1例,人工瓣膜5例;病原菌:粪肠球菌3例,丙酸丙酸杆菌1例,路邓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血链球菌1例,血培养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细菌对糖肽类及噁唑酮类抗菌药物均敏感;心脏超声情况:单纯瓣膜赘生物形成5例,赘生物并穿孔3例,赘生物并瓣周脓肿1例,单纯瓣膜脓肿2例;治疗情况: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4例,保守治疗6例,治愈10例,治愈率达90.90%;使用利奈唑胺时间5~56 d,平均(23.6±16.2)d;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4年无复发;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总共有6例,占54.55%,患者停药和输注血小板或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利奈唑胺治疗IE临床疗效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可逆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在I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IE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IE的心脏基础疾病及临床表现,总结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 IE患儿40例中,先天性心脏病22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无基础性心脏病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伴有赘生物36例,阳性率为90%。患儿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8例,脾肿大12例,镜下血尿10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68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特点的演变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7月至200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68例IE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前后10年的临床表现.结果 68例患者中有基础心脏病者61例(89.7%),发热67例(98.5%),心脏杂音62例(91.2%);经胸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为83.8%(57/68),血培养阳性率60.3%(41/68);外科手术治愈率19.1%;总体治愈率66.7%(52/68).前后10年比较:近10年发病年龄推后[(36.7±12.7)岁对(44.4±18.6)岁,P<0.05];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比例减少(分别44.4%对24.4%和33.3%对17.1%,P<0.05),而瓣膜松弛症的比例增加(0对29.3%);心力衰竭、器官或血管栓塞发生率在近10年显著下降(77.8%对46.3%和44.4%对17.1%,P<0.05).结论 IE临床表现复杂,发热、心脏杂音仍为主要症状;近10年发病年龄推后;及时、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规范、充分的抗生素治疗和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