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时之凯  张薇 《安徽医学》2018,39(6):693-696
目的 比较铸瓷贴面与ZrO2瓷贴面修复前牙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53例(122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选择修复方式分成铸瓷组(28例,65颗)与ZrO2组(25例,57颗),分别采用铸瓷贴面和ZrO2瓷贴面修复前牙,并于治疗后1、6、12、24个月回访,评价两组瓷贴面的效果.结果 2年后,铸瓷组修复成功62颗,不成功3颗;ZrO2组复成功47颗,不成功10颗.铸瓷组修复成功率(95.38%)优于ZrO2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铸瓷贴面的修复前牙的效果优于ZrO2瓷贴面,是一种理想的前牙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薄贴面与传统贴面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贴面修复的34例患者,共111个修复贴面,将采用超薄贴面的54例修复体作为试验组,传统贴面的57例修复体作为对照组.贴面修复1年后复查,由贴面修复医师对基牙敏感性、继发龋、牙龈情况及贴面颜色、边缘密合性、边际着色情况进行检查,对两组复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继发龋、术后敏感、边缘着色均为A级,颜色满意度、边缘密合性和牙龈反应为A级或B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薄贴面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不亚于传统贴面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评价IPS Empress Ⅱ铸瓷贴面对前牙小面积切角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位前牙小面积切角缺损患者,总计65颗患牙行IPS Empress Ⅱ铸瓷贴面美容修复,患者修复后3年内(6个月、1年、2年、3年)定期复诊,检查基牙与贴面边缘密合度、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及修复体有无折裂,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修复后3年IPS Empress Ⅱ铸瓷贴面的完整保存率及边缘适合性达到98.4%,有少数牙刚修复后有轻度牙龈炎及牙本质敏感,但2年后症状消失。颜色匹配效果稳定,患者均比较满意。结论IPS Empress Ⅱ铸瓷贴面是前牙切角缺损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邻面烤瓷贴面在前牙间隙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邻面烤瓷贴面修复前牙间隙,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08-01~2009-01间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要求修复前牙间隙的患者16例,涉及患牙27颗,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0-45岁。所有患者仅在间隙所在侧的邻面进行牙体预备,常规制作烤瓷贴面,常规粘结。修复治疗完成后分别在术后6、12个月时进行临床观察,检查基牙与贴面边缘密合度、边缘着色、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有无修复体周围龋及修复体有无折裂。结果在术后6、12个月时的临床观察中,全部修复体各项检查指标都未发现异常,修复效果良好。结论应用邻面烤瓷贴面修复前牙间隙有非常好的临床表现,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应用瓷贴面美容修复上切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瓷贴面美容上切牙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技术在牙科美容中的作用。方法54例患者共计60颗上切牙切角小面积牙体缺损患牙,根据患牙缺损的大小进行牙体预备,要求牙体预备的范围达缺损区域以外约2mm,常规制作IPS—Empress Ⅱ瓷贴面,常规粘结。美容修复完成后随访2年,检查基牙与贴面边缘密合度、边缘着色、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有无修复体周围龋及修复体有无折裂。结果2年内,60颗上切牙修复体各项检查指标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修复效果良好。结论瓷贴面修复体对上切牙的美容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上切牙切角缺损首选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峰  郑光 《中原医刊》2009,(9):34-35
目的观察前牙美容修复中瓷贴面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25例前牙缺损、3例四环素牙共59个前牙的瓷贴面美容修复治疗。59个前牙均为牙髓活力正常、咬合关系正常的上颌前牙,采用松风瓷粉(SHOFU Vintage Halo)制作烤瓷贴面,瓷贴面粘结面采用HF酸酸蚀和表面喷砂,使用登士柏公司的双固化树脂粘结剂Calibra^TM粘结,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回访,进行临床检查观察评估。结果59个烤瓷贴面有2例部分折裂脱落,2例脱落,没有发现龋齿和与贴面相关的牙周症状。结论对于前牙着色和小面积缺损,使用烤瓷贴面美容修复具有美观、颜色稳定、对牙龈刺激少等优点,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瓷贴面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以及观察瓷贴面与金属烤瓷冠在牙龈边缘变色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51颗瓷贴面修复的前牙,评价瓷贴面的美观效果、牙龈炎性反应、舒适度、边缘适合度,并与30例共52颗金属烤瓷冠修复的前牙在牙龈边缘变色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51颗瓷贴面在美观效果、牙龈炎性反应、舒适度、边缘适合度方面分别达到88.2%、3.9%、94.1%、98.0%。金属烤瓷冠牙龈变色发生率(30.7%)明显高于瓷贴面组(3.9%)(P〈0.05)。结论瓷贴面在牙龈边缘、美观等方面均优于烤瓷冠,是前牙比较理想的一种修复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合数字化微笑设计(DSD)进行前牙瓷贴面修复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及修复体的修复效果,探讨其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因四环素牙、氟斑牙、牙体着色、轻度釉质缺损和前牙散在间隙等原因要求进行美学修复,且临床诊断符合贴面修复适应证的患者32例共91颗前牙。术前采用DSD软件对患者进行牙齿形态的美学分析及虚拟修复效果的预览,并在设计结果指导下进行牙体预备,常规印模制取后制作IPS e-max瓷贴面,最后完成永久修复体的戴入。在治疗完成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对修复体的外形、与邻牙协调程度、颜色、发音、微笑效果和医患交流等6项内容作出满意度评价,并在治疗后1、3、6和12个月参照改良版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瓷贴面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对于各项调查内容的满意率均可达90%以上,其中对于微笑效果和医患交流2项满意率高达100%。将DSD应用于瓷贴面修复后,患者对于最终修复体的功能、美学效果和医患交流体验等各方面满意度较高。各时期修复体临床表现,修复后1个月,4颗牙齿出现轻度牙龈炎,3颗牙齿出现术后敏感;修复后3个月,1颗修复体出现不影响美观及功能的微小缺损,3颗牙齿出现牙龈轻度红肿,1颗修复体轻微变色;修复后6个月,1颗修复体出现切缘缺损,4颗牙齿出现轻度牙龈炎;修复后12个月,2颗牙齿出现修复体缺损,3颗牙齿修复体边缘欠密合,1颗牙齿出现牙龈炎。修复后出现牙龈炎症反应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口腔卫生指导后牙周状况均有明显好转,且上述缺损均不影响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调磨后可正常使用,医患双方对修复体的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将DSD与瓷贴面修复联合应用是一种可获得较高患者满意度和理想修复效果的前牙美学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IPS Empress 2全瓷冠修复技术修复上颌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患者172颗牙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86颗牙,以IPS Empress 2全瓷冠修复技术修复;对照组26例86颗牙,以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采用根据美国加州牙科协会修定的评价标准,对其临床结果进行追踪评价。结果经3年的临床观察,试验组在颜色满意程度、边缘适合性、边缘变色、术后敏感、牙龈着色、牙龈反应方面均优干对照组(P<0.01或0.05),修复体完整度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PS Empress 2全瓷冠修复技术治疗牙列缺损、缺失和变色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前牙采用IPS Empress全瓷贴面修复后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评价其瓷贴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患者制作IPS Empress全瓷贴面61个,修复2 a后用改良-瑞格(Ryge)标准评价方法,对瓷贴面的各项临床指标:瓷表面质地、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牙龈反应、术后敏感及存留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瓷贴面损坏脱落率低于4%,存留率为96.4%;95%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3%左右修复体龈缘有轻微充血;15%左右患者在备牙后1周以内出现不同程度冷热刺激敏感,粘接后敏感均消失;94%左右患者对颜色匹配满意,有6%左右患者认为颜色略欠缺,但能接受;结论临床观察表明IPSEmpress全瓷贴面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美观效果较好的前牙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异色牙瓷贴面的遮色修复方法,研究不同厚度、不同透光度瓷贴面及组织面遮色涂层、遮色树脂水门汀粘固等处理方式对瓷贴面颜色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整上颌中切牙4颗进行瓷贴面基牙预备,制作颜色为Vita A2的3种厚度(0.8 mm、1.0 mm、1.2 mm)和两种透明度(高透、低透)的热压铸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贴面各3个,共计72个瓷贴面。再将其中3颗牙冠表面涂色,模拟重度氟斑牙、重度四环素牙和重度异色死髓牙。用3种不同的试粘固用树脂水门汀糊剂(透明无色、不透明遮色、黄色)将每个贴面分别暂时粘固到相应牙面,用比色板和电子比色仪对每个瓷贴面的表面颜色(明度、饱和度、色相)进行比色和记录。将0.8 mm厚高透瓷贴面的组织面烧结遮色瓷涂层后粘固,再次进行比色并分析各遮色处理后颜色的差距。结果:瓷贴面厚度每增加0.2 mm,平均降低1个明度单位,饱和度变化不明显,与粘接剂种类无关。当瓷贴面厚度减小至0.8 mm时,即便使用低透瓷块,其遮色效果也不明显。透明树脂水门汀和黄色水门汀的遮色效果差,而遮色树脂水门汀可以降低平均2个明度单位,饱和度也有下降。组织面遮色涂层可以达到均匀一致,之后无论用何种颜色的树脂水门汀,其明度和饱和度均下降至2M1~2M1.5水平,对于不同异色牙有稳定的遮色效果。结论:对于变色牙的瓷贴面修复,加厚瓷贴面对于恢复自然透光度和色泽最为有效,也可使用组织面遮色涂层和遮色树脂水门汀来降低灰度和提高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异色牙瓷贴面的遮色修复方法,研究不同厚度、不同透光度瓷贴面及组织面遮色涂层、遮色树脂水门汀粘固等处理方式对瓷贴面颜色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整上颌中切牙4颗进行瓷贴面基牙预备,制作颜色为Vita A2的3种厚度(0.8 mm、1.0 mm、1.2 mm)和两种透明度(高透、低透)的热压铸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贴面各3个,共计72个瓷贴面。再将其中3颗牙冠表面涂色,模拟重度氟斑牙、重度四环素牙和重度异色死髓牙。用3种不同的试粘固用树脂水门汀糊剂(透明无色、不透明遮色、黄色)将每个贴面分别暂时粘固到相应牙面,用比色板和电子比色仪对每个瓷贴面的表面颜色(明度、饱和度、色相)进行比色和记录。将0.8 mm厚高透瓷贴面的组织面烧结遮色瓷涂层后粘固,再次进行比色并分析各遮色处理后颜色的差距。结果:瓷贴面厚度每增加0.2 mm,平均降低1个明度单位,饱和度变化不明显,与粘接剂种类无关。当瓷贴面厚度减小至0.8 mm时,即便使用低透瓷块,其遮色效果也不明显。透明树脂水门汀和黄色水门汀的遮色效果差,而遮色树脂水门汀可以降低平均2个明度单位,饱和度也有下降。组织面遮色涂层可以达到均匀一致,之后无论用何种颜色的树脂水门汀,其明度和饱和度均下降至2M1~2M1.5水平,对于不同异色牙有稳定的遮色效果。结论:对于变色牙的瓷贴面修复,加厚瓷贴面对于恢复自然透光度和色泽最为有效,也可使用组织面遮色涂层和遮色树脂水门汀来降低灰度和提高亮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重度变色前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牙体治疗后重度变色小面积缺损的前牙,采用氧化锆基底全瓷贴面修复,同名正常前牙为对照牙,共修复15颗患牙。测量修复前后患牙唇侧颈1/3、中1/3、切1/3与对照牙色差ΔE值,明确氧化锆全瓷贴面的美学效果;参照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USPHS)的标准观察患牙修复完成后的边缘适合性,以及修复体的折裂、脱落等。结果: 重度变色前牙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前与对照牙颈1/3、中1/3、切1/3色差ΔE值分别为24.92±3.00、26.64±4.00和21.94±3.31,均明显高于4.0,为临床所不接受;修复后唇侧切1/3、中1/3与对照牙色差ΔE值分别为1.82±0.17和1.84±0.21,均小于2.0,有良好的匹配性,颈1/3色差ΔE值为3.92±0.48,稍小于4.0,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患牙颈1/3、中1/3、切1/3修复前后与对照牙色差ΔE值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30.37、21.56和23.37,均P<0.001,修复前后患牙颜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复体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均为A级,在观察期间,修复体完整,无折裂和脱落。结论: 氧化锆全瓷贴面可作为重度变色前牙患牙美观修复的一种选择,但对于美学效果要求过高的患者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面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  相似文献   

15.
李新  马科院  任道普 《海南医学》2014,(22):3381-3383
目的评价EMAX瓷贴面修复无法关闭的前牙间隙18个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前牙间隙过宽的患者,用165颗EMAX瓷贴面对其修复,粘接后分别于第2周、6、12、18个月进行复查并登记其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牙龈健康状况、牙敏感症状、颜色匹配、邻边缘变色和继发龋情况。结果 165颗EMAX瓷贴面在18个月复查时全部成功修复,贴面完整存在,边缘适合度良好,无牙龈炎症,颜色协调匹配良好,无牙敏感症状、无继发龋、无邻边缘变色。结论 EMAX瓷贴面对前牙间隙修复效果较满意,在基牙预备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刺激,以防牙龈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材料及厚度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和边缘密合度,旨在为瓷贴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树脂人工牙上进行对接型瓷贴面牙体预备,利用扫描仪扫描预备体,利用椅旁切削设备CAD/CAM瓷贴面。根据陶瓷材料类型(玻璃基陶瓷和树脂基陶瓷)及贴面厚度(0.3 mm和0.5 mm)将贴面分为4组(n=9),共36个。利用体式显微镜拍摄瓷贴面边缘形貌的数码照片,在软件内测量边缘粗糙度;利用间隙检查剂和数字化扫描与测量方法评价瓷贴面的边缘密合度;同时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玻璃基陶瓷和树脂基陶瓷条形试件(n=20)的力学性能。结果: 厚度为0.3 mm和0.5 mm玻璃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分别为(24.48±5.55) μm和(19.06±5.7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厚度为0.3 mm和0.5 mm树脂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分别为(6.13±1.27) μm和(6.84±2.19)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大于树脂基陶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厚度为0.3 mm和0.5 mm玻璃基陶瓷贴面的边缘密合度分别为(66.30±26.71) μm和(85.48±30.44) μm,厚度为0.3 mm和0.5 mm树脂基陶瓷贴面的边缘密合度分别为(56.42±19.27) μm和(58.36±8.33) μm,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基陶瓷的弯曲强度为(327.40±54.25) MPa,弯曲模量为(44.40±4.39) GPa,回弹模量为(1.24±0.37) MPa;树脂基陶瓷的弯曲强度为(173.71±16.61) MPa,弯曲模量为(11.88±0.51) GPa,回弹模量为(1.29±0.27) MPa;玻璃基陶瓷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大于树脂基陶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种材料的回弹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椅旁CAD/CAM玻璃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大于树脂基陶瓷贴面,但二者的边缘密合度无显著差异。增加贴面厚度可降低玻璃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但对树脂基陶瓷贴面的边缘粗糙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dvances in modern dental materials provide patients with a choice of natural looking veneers to provide esthetic restorations. These may be directly fabricated composite resin veneers or indirectly fabricated veneer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w generation indirect veneering composites and to compare them with veneers fabricated from direct composite restor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在外伤移位前牙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4例因训练和运动导致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的门诊军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8周后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比较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34例患者固位效果稳固、无松脱,牙龈组织健康;去除固定后检查外伤牙均无松动,无叩痛;X线检查未见牙槽骨及牙根吸收现象。在即刻效果的美观、舒适方面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优于片段弓固定法。结论对于外伤所致的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患者,两种固定法均可有效的固定松动患牙;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更为美观和舒适,是松动牙固定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dvances in modern dental materials provide patients with a choice of natural looking veneers to provide esthetic restorations. These may be directly fabricated composite resin veneers or indirectly fabricated veneer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w generation indirect veneering composites and to compare them with veneers fabricated from direct composite restorations.

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osthodontics department of a medical college. A total of forty patients requiring restora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using composite veneers were selected and either of the two materials was used to fabricate the veneers.

Result

Clinical evaluation was done for esthetics and periodontal health.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periodontal health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Conclusion

The evidence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oth direct as well as indirect composite materials had clinically acceptable outcomes in terms of restoration of esthetics. Biocompatibility with the periodontal tissues of both materials was also evident by the improvement in oral health indices used in the study.Key Words: Veneers, Indirect composites, Bi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聚合瓷嵌体修复活髓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感染预防。方法选取活髓后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42例患牙48颗,随机分为实验组(24颗牙)和对照组(24颗牙)。其中实验组牙体预备,聚合瓷嵌体修复;对照组应用金属烤瓷冠修复,应用RelyX Unicem 树脂黏接剂随诊2年并评价疗效,分析感染预防方法。结果实验组在颜色匹配、形态匹配、继发龋、边缘适合性、磨损与断裂方面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合瓷嵌体修复活髓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优良,患者随访2年后在形态、颜色匹配与功能方面均作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