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肺合剂防治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观察中肺合剂对早期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0Gy)、照射组(30Gy)、地塞米松(DXM)组(30Gy+DXM)和中肺合剂组(中肺合剂+30Gy)。单次6MVX线30Gy照射大鼠双肺,建立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分别于2和4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系数,用生化法测定肺羟脯氨酸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组大鼠肺损伤明显,肺系数、肺羟脯氨酸含量和TGF-β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中肺合剂组比照射组肺充血、出血、渗出性改变及肺泡壁增厚程度减轻,且肺系数、肺羟脯氨酸含量和TGF-β1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中肺合剂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表达,使放射性肺炎及纤维化病变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痰热清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中药治疗组(中药组)和地塞米松联合头孢氨苄西药治疗组(西药组),每组动物均为15只。用6 MV X射线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双肺进行单次照射25 Gy。分别于照射后2、4和6周3个时间点,每组各随机取5只大鼠活体观察和取材。取动脉血检测细胞因子;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取右中肺组织,以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取右上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照射后2周出现放射性肺炎改变,第6周时肺泡间隔增厚明显,肺泡腔纤维素渗出。除空白组外,中药组大鼠肺组织放射性肺炎反应最轻,BALF中性粒细胞数相对较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较模型组低。结论痰热清可抑制致炎因子和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减轻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炎性反应,延缓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进展,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辐射暴露对快速上浮脱险致大鼠减压病急性肺损伤及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53只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减压组(10只)、4 Gy照射+减压组(11只)、6 Gy照射+减压组(11只)以及8 Gy照射+减压组(11只)。照射组大鼠先进行4、6、8 Gy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减压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不进行照射;照射结束后1 h各减压组再进行减压处理实验(57 m停留45 min后,37 s快速减压至大气压),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水平的变化。各组大鼠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他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死亡数量和肺湿干重比均增加,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肺湿干重比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6,LSD-t=2.758、2.959;均P<0.05);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更为显著;各实验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80~78.270,均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20、51.370,均P<0.01)。与单纯减压组比较,4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死亡数量增加,但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925,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901、1.818、2.020,均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其中8 Gy照射+减压组损伤程度最重;各照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SOD、GSH-Px、MDA)均变化显著(LSD-t=3.081~8.265,均P<0.01),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变化最为显著。 结论 辐射会加重快速上浮脱险造成的肺组织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为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加重及死亡率增加,从而增加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观察银翘温胆汤对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肺纤维化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在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0Gy+生理盐水)、照射组(20Gy+生理盐水)、银翘温胆汤组(20Gy+中药),单次6MV X线20Gy照射大鼠双肺,建立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分别于2、4、6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系数,用免疫组化法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组大鼠肺损伤明显,肺系数、肺纤维化和TGF-β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银翘温胆汤组大鼠比照射组的肺充血、出血、渗出性改变及肺泡壁增厚、肺纤维化程度减轻,且肺系数和TGF-β1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银翘温胆汤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表达,使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病变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凉血活血中药对剂量分割重复照射下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不同时相动态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只Wistar种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40只)、中药治疗组(40只)、单纯中药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40只)。用直线加速器对单纯照射组和中药治疗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3Gy/次,2次/周,累积剂量最高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3、5、8、12和26周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各组各8只大鼠,取材切片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和不同时相TNF-α和bFGF的表达。结果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于照射第5周急性放射性肺炎最重,第26周肺纤维化明显,不同时相TNF-α和bFGF表达明显增强(P〈0.01);中药治疗组大鼠各时相TNF-α、bFGF的表达均组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P〈0.01)。结论在剂量分割重复照射过程中,应用凉血活血中药可抑制致炎因子和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因而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肺TGF-β1水平及血流分布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肺血流分布改变和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TGF-β1水平变化.方法将纯种新西兰白兔55只分为对照组、20和30 Gy照射组(照射组再各分5个亚组),5只/组.照射后不同时间进行肺灌注扫描观察肺血流分布及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1水平,并观察照射后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照射后左肺血流量占全肺血流量百分率不断下降,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1水平逐渐升高,以3~6个月最显著.与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TGF-β1水平可预测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趋势,肺血流量分布变化可间接反映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分析放射性肺纤维化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是否通过EMT途径抑制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方法将180只C57BL/6雌性小鼠按体重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照射+TGF-β3组(简称TGF-β3组),照射组和TGF-β3组经20 Gy 60Co γ射线单次胸部照射后,分别腹腔注射0.5 mL 0.9%的生理盐水和TGF-β3(1 μg/kg),每周1次,于照射后1、3和6个月活杀,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EMT相关的上皮标志物紧密连接蛋白(ZO-1)和间质标志物N-钙粘蛋白(N-cadherin)的表达,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能够引起小鼠肺泡壁增厚、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结构严重破坏、胶原纤维大量沉积等典型纤维化病理改变;照射后3和6个月,与照射组比较,TGF-β3组小鼠肺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2、-2.807,均P<0.05),胶原沉积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2、2.529,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照射后1、3和6个月,小鼠肺组织ZO-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2、5.831、6.064,均P<0.05),N-cadherin的表达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9、-5.520、-6.063,均P<0.05);与照射组比较,TGF-β3组ZO-1表达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1、-4.220、-5.695,均P<0.05),而N-cadherin表达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6、3.560、4.919,均P<0.05)。结论TGF-β3可通过抑制EMT拮抗放射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方法雌性C57BL/6小鼠90只,随机分作2组:(1)对照组(36只)不做任何处理;(2)照射组(54只)全肺单次照射12Gy。于照射后1、24、72h和1、2、4、8、16、24周,取照射组及相同鼠龄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分别用HE、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来观察肺组织基底膜连续性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用碱水解法来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在照射后存在明显的病理组织学上的改变,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表现为肺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后期肺损伤以肺泡间隔的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法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的基底膜连续性中断,并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明显增多;同时,对照组湿肺羟脯氨酸含量为(0·763±0·029)μg/mg,照射组湿肺羟脯氨酸含量(0·875±0·009)μg/mg明显增高(P<0·05)。结论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了解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在放射性肺损伤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成年雌性C57BL/6小鼠90只,按随机表分作2组:①对照组(36只):不做任何处理;②照射组(54只):全肺单次照射12Gy。于照射后1、24和72h及1、2、4、8、16和24周取照射组及相同鼠龄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分别用HE和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ICAM-1蛋白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蛋白表达,用碱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和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ICAM-1 mRNA相对含量。结果光镜下,照射组小鼠肺组织较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ICAM-1和炎性反应细胞的阳性细胞数均相对较低,照射组的阳性细胞数较之明显增高(P〈0.01);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照射组小鼠肺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时定量RT-PCR的结果显示,照射组的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放射性肺损伤的过程中,ICAM-1是一重要的细胞因子,不仅介导早期炎性反应细胞的黏附和浸润,还参与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NADPH氧化酶抑制剂二甲苯基碘(DPI)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R组)、照射+二甲苯基碘组(R+D组)和单用二甲苯基碘组(D组),每组12只。采用6 MV X射线照射双肺,每只每天照射8 Gy,连续照射5 d,总剂量40 Gy。R+D组大鼠在每次照射前1 h皮下注射0.02% DPI溶液(1 mg/kg);D组大鼠不接受射线照射,只注射DPI溶液。两组大鼠DPI注射从照射前3 d开始,持续至照射后30 d。C组和R组大鼠则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后1个月和6个月时提取肺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照射后1个月时,R组出现典型肺泡炎表现,羟脯氨酸含量为(0.69±0.05)μg/mg,TGF-β1阳性染色面积比为(39.97±0.90)%,R+D组羟脯氨酸含量为(0.55±0.03)μg/mg,TGF-β1阳性染色面积比为(33.83±1.55)%,肺泡炎程度轻于R组(t=5.32、5.93,P<0.05)。6个月时R组出现典型肺纤维化表现,羟脯氨酸含量为(1.04±0.02)μg/mg,TGF-β1阳性染色面积比为(37.80±0.85)%,R+D组羟脯氨酸含量为(0.85±0.02)μg/mg,TGF-β1阳性染色面积比为(23.93±1.16)%,肺纤维化程度轻于R组(t=15.77、16.68,P<0.05)。C组和D组则未发生明显异常变化。结论 二甲苯基碘可以减少大鼠肺部照射后羟脯氨酸及TGF-β1的含量,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 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核素肺通气/灌注(V/Q)SPECT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分布异质性中的应用,探讨分布异质性定量指标与肺动脉压力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2月至12月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确诊的CTEPH患者20例(CTEPH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14.07)岁;13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名、女性6名,年龄(54.46±8.56)岁。CTEPH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均行肺V/Q SPECT显像及同床位低剂量CT扫描,CTEPH患者在一周内行超声心动检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通过图像重建和分析,获得肺V/Q放射性分布异质性指标LogSDV、LogSDQ和LogSDVQR(SD为标准差;V、Q、VQR分别为通气、灌注的放射性计数及二者的比值)。在CT图像上采用肺CT阈值的方法自动勾画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感兴趣区,并将之复制于肺灌注图像上,获得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包括SUV的峰值(SUVpeak)、最大值(SUVmax)、最小值(SUVmin)、平均值(SUVmean)和标准差(SUVSD),其中SUVSD代表肺灌注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布异质性指标与PAS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单峰状分布,而CTEPH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非对称性的多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EPH组的LogSDV、LogSDVRQ、全肺灌注的SUVpeak、SUVmax、SUVSD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SDV:0.56±0.16对0.31±0.11,t=4.91,P=0.000;LogSDVQR:0.61±0.15对0.40±0.14,t=3.89,P=0.001;SUVpeak:19.12±7.94对10.81±4.05,t=3.48,P=0.002;SUVmax:20.19±8.30对11.44±4.33,t=3.49,P=0.001;SUVSD:3.54±1.44 对2.42±0.91,t=2.50,P=0.018);而2组的LogSDQ、SUVmean和SUVmin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PH组的PASP为(72.80±0.15) mmHg,LogSDVQR与PASP呈中等程度相关(R=0.544,P=0.013)。 结论 核素肺V/Q显像可定量评估CTEPH患者肺V/Q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同时可反映CTEPH患者肺动脉压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The pathogenesis of pulmonary fibrosis is a complicated chai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ells and molecules. During recent years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interstitial lung disorders has increased our knowledge of the fibrosis process and focused on new interesting interactions. Here we present an animal model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apply both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issue staining to perform bronchoalveolar lavage in the same animal. Irradiation is an established method for experimentally evoking lung fibrosis in animals. Rats received irradiation (30 Gy) to the lower parts of both lungs. Bronchoalveolar lavage was performed in the right lung. The bi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lavage concentration of hyaluronan (HA) and cellular differential counts were compared with interstitial morphology.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analysed 2, 4, 6, 8 and 10 weeks after irradiation. After 6 weeks a massive increase in 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s was seen in the peribronchial and alveolar-interstitial tissue. This mastocytos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 marked increase in HA. It became obvious that, in this model, cellular analysis of BAL fluid did not correctly reflect the cellular changes in the lung interstitium. While BAL revealed a pronounced increase of neutrophils with no--or only very few--mast cells,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mononuclear cells and mast cells was seen in the lung interstitium. In contrast an increase in HA in BAL correlated well with an increase in HA-deposition in the lung interstitium, indicating that measurement of a non-cellular component, such as HA, may better reflect the tissue inflamm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IA、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58例,根据治疗前的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和不合并COPD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术后2~6个月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变化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4.3±10.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2.3±7.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的中位值为112.8 Gy。随访6个月,不合并COPD组与合并COPD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20,均P>0.05)。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563),但不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P=0.019)。治疗前后,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1.26,均P>0.05),但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在治疗前后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9.96,均P<0.001)。根据术后质量验证MPD和D90大小分为2组(>110 Gy组和≤110 Gy组),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的FEV1%之间、FV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37、0.21、0.22,均P>0.05)。 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NSCLC对患者FEV1%和FVC%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改善不合并COPD且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裸鼠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动物模型,观察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H460放疗的增敏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将40只荷瘤鼠用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放疗组、塞来昔布组、塞来昔布+放疗组,每组10只。采用灌肠法给予塞来昔布16 mg·kg-1·d-1,给药2 h后进行放疗,放疗分割剂量为5 Gy/次,2次/周,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解剖瘤块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 结果 空白对照组、塞来昔布组、放疗组、塞来昔布+放疗组肿瘤瘤重分别为(133.62±12.37)、(130.37±12.59)、(81.17±8.29)、(35.51±4.23)mg,塞来昔布+放疗组与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 < 0.01)。塞来昔布+放疗组的ATM和EGF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和3.17,P均 < 0.01)。 结论 塞来昔布可能通过降低ATM和EGFR的表达水平,增强H460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将来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海水灌注致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前B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re-B-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PBEF)水平的变化及可能作用.方法 16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单纯胸部开放伤组(对照组)和伤后胸腔海水灌注组(海水组),于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注前(0 h)、灌注后6 h取动、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肺组织标本.测血浆渗透压和肺泡通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血浆、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PBEF的含量;Western bloting方法测肺组织PBEF蛋白浓度,Real-time reverse PCR方法测肺组织中编码PBEF mRNA表达.结果 海水组动物PBEF蛋白[(3014.16±883.4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94±251.08)ng/L];Westernbloting量化值比较:海水组为(0.233±0.037)ng/L,对照组为(0.154±0.01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EF mRNA:量化相对值海水组为5.27±0.05,对照组为0.6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BEF浓度明显升高,与血浆渗透压明显相关(r=0.744,P<0.05).结论 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海水灌注致ALI早期PBEF升高,与海水高渗有关;PBEF参与ALI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作为胸部开放伤合并胸腔海水灌注致ALI早期较为敏感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高氧性肺损伤(H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高氧性肺损伤SD大鼠模型,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7)、HALI组( n=13)、Nec-1(程序性坏死抑制剂)组( n=13)和冬凌草甲素组( n=13)。将大鼠在0.25 MPa下暴露于纯氧中6 h以诱导HALI。高氧暴露前30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1 mg/kg Nec-1或10 mg/kg冬凌草甲素。高氧暴露后24 h或48 h处死动物。通过检测不同组大鼠肺的组织学、肺干湿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以评估肺损伤;同时取不同组大鼠肺组织,检测RIP1、RIP3和混合系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以及RIP1和RIP3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氧暴露导致明显肺损伤,增加程序性坏死细胞数量,伴随肺内RIP1、RIP3和MLKL的表达增加。与HALI组相比,高氧暴露前腹腔注射冬凌草甲素能一定程度改善肺损伤,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降低程序性坏死细胞数量[HALI组的RIP1和RIP3表达量分别为64.7±6.5和46.3±5.4, Nec-1组分别为39.4±4.8和26.6±4.0,冬凌草甲素组分别为36.9±5.4和27.1±3.9],伴随RIP1、RIP3和MLKL表达的下降以及RIP1和RIP3相互作用下调。结论:冬凌草甲素对HALI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肺内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对急性肺损伤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炎性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2至2020-01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入院后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均给予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观察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及氧饱和度情况,比较治疗前后BALF中TNF-α、IL-1β及NF-kB表达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LF中TNF-α、IL-1β及NF-k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SP-A及SP-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可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并上调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γ射线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T淋巴细胞反应。 方法 将112只C57BL/6 雄性小鼠[6~8 周龄,(20±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4组(照射组和对照组各7组),每组8只。照射组小鼠进行单次20 Gy 60Co γ射线胸部照射,分别在照射后第3 、12 小时和第1 、2 、3 、7 、14 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的白细胞、T淋巴细胞(CD3+)及其CD4+和CD8+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结果 照射后的小鼠肺组织白细胞显著降低(t=3.446~7.781,均P<0.01);CD3+T细胞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至第2天)降低明显(t=4.413~15.430,均P<0.01);Treg (CD4+CD25+Foxp3+)显著升高(t=2.813~4.406,均P<0.05);CD4+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减少(t=5.019、4.912,均P<0.01),1 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8+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无明显变化,第1天和第3天降低明显(t=6.736、4.738,均P<0.01),第7 天后升高(t=7.537、3.903,均P<0.01);CD4+/CD8+比值在照射后12 h内降低(t=5.624、4.083,均P<0.01),第1天和第3天升高明显(t=13.410、5.702,均P<0.01),但7 d后又下降(t=5.505、3.928,均P<0.01)。 结论 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细胞呈现各种不同变化,这可能与辐射导致免疫细胞损伤以及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