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江苏省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为制定巩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2019年在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和野粪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对溧阳市本地人群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检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和0.7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和DDI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0.90%,粪检阳性率为0%;5年监测期间,仅2018年查到钉螺。该监测点2015—2019年均未捡获到野粪。结论 溧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极低流行状态,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尚未彻底消除。今后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螺情监测,采取精准血防措施,早日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使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使用Arima模型对四川省未来3年的血防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结果 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52个区县达到血吸虫病除标准,2011—2019年四川省无新发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病例,目前四川省现存1 526例晚血病人,2016—2019年全省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11—2019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存在钉螺面积扩散、疫情反复等潜在风险,控制钉螺扩散、晚血救助和预防控制新发病例仍是未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江江滩江岸段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其特点,为制定江滩地区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江滩钉螺调查工作;根据等距离棋盘式投放法投放鼠夹,对捕获的野鼠通过解剖学与粪便检查法进行检测;采用系统抽样法,收集江滩滩面新鲜人粪、犬粪及其他动物粪便,并进行孵化计算野粪阳性率。结果共调查钉螺面积318.07万m2,查出有螺面积256.93万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投放鼠夹868个,回收鼠夹738个,捕获野鼠67只,经解剖阳性野鼠2只,野鼠阳性率为0.23%;共收集各类新鲜野粪样本248份,经孵化阳性野粪2份,野粪阳性率为0.81%,阳性野粪经专家鉴定为犬粪。结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哺乳动物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该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地位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及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评价实施效果,为制订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18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2004—2018年相关部门血防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1999—2018年,常州市累计查病474 978人次,人群血检总阳性率为0.25%(1 110/448 680),无粪检阳性者。1999—2018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53.98 hm2,解剖钉螺13 00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1 129.48 hm2,环改灭螺288.30 hm2。2004—2018年,全市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5.01万户,河流治理103.32 km 。2018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73%,家畜圈养率达100%。1999—2018年累计1 000余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通过血吸虫病消除评估,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焦作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焦作市病媒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捕法、笼诱法、夹夜法和粘捕法对蚊、蝇、鼠、蟑的不同生境中监测。结果 2016—2020年焦作市共捕获雌蚊5 991只,各年蚊密度依次为2.52、5.40、3.59、2.89和5.69只/(灯·夜),淡色库蚊占93.84%,为优势蚊种,蚊密度最高生境为公园,密度为24.4只/灯·夜,高峰期为7月;2016—2020年共捕获蝇类3 717只,平均密度为1.63、9.59、6.26、5.56和6.86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高,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比77.40%,高峰期在10月份;2016—2020年共捕获老鼠27只,鼠密度依次0.11、0.10、0.10、0.01和0.17只/百夹,褐家鼠占88.89%,为优势鼠种,鼠密度最高生境为农村自然村,鼠密度高峰期在4—10份; 2016—2020年共捕获蟑螂687只,蟑螂密度依次0.08、0.07、0.08、0.16和0.14只/张,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比98.84%。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店,蟑密度高峰期在11 月。结论 焦作市餐饮外环境与农贸市场蝇类、农村与公园蚊虫、农贸市场和餐饮店蟑螂、农村与城乡结合部老鼠的防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根本上消除媒介昆虫孳生地,控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7—2016年长沙市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估当前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查找薄弱环节,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7—2016年螺情监测、人群监测、家畜监测、防治措施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7—2016年长沙市有螺环境、钉螺面积、存栏耕牛数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有螺环境、钉螺面积和存栏耕牛数分别较2007年相比下降93.07%、58.12%、43.70%,人群查病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现感染性家畜,累计药物灭螺6 113.07 hm2、环改灭螺2 519.44 hm2、累计消灭钉螺面积641.03 hm2结论 为实现2025年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长沙市应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控策略,加大环改灭螺力度,强化巩固监测体系,继续做好重点人群查治病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尤璐  杨帆  季文翔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0):1019-1024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血吸虫病领域中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s)特征及趋势,旨在为制定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科研攻关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血吸虫病、血吸虫或钉螺”为检索主题词,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10—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章被引频次截至检索日期2020-06-02)。根据普莱斯公式,定义HCPs被引频次阈值,对筛选获得的血吸虫病HCPs被引频次、发表年份、载文期刊、参与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9 094篇文章,最高被引频次为187次,HCPs被引频次阈值为11次。筛选获得257篇血吸虫病HCPs,总被引频次为6 17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4次。2000—2014年累计发表222篇HCPs(占86.4%),2015—2019年共发表35篇HCPs(占13.6%)。257篇血吸虫病HCPs主要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63篇,63.4%)和《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7篇,6.6%)。血吸虫病HCPs的主要参与机构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血吸虫病HCPs研究主题涵盖全国血吸虫病年度疫情通报(9篇)、防治策略(6篇)、监测(3篇)、防治目标与任务(1篇)、灭螺药(1篇),篇均被引频次为104次,其中19篇刊载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血吸虫病HCPs中,周晓农做出了主要贡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是主要贡献单位。结论 2010—2019年血吸虫病领域中文HCPs数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度疫情通报、防治策略和监测类文章受关注和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南京市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分布特征和钉螺控制效果,为制定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南京市螺情与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南京市钉螺面积共计1 511.42 hm2,较2011年钉螺面积下降了37.47%,现有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湖滩地区,占94.88%。在不同类型中江湖滩地区的钉螺分布在边角滩、矮圩内滩和江滩其他环境;内陆地区的钉螺则主要分布在通江河道;山丘地区的钉螺主要分布在溪沟和草滩及渗水滩。2011—2018年活螺密度维持在0.07~0.15只/0.11 m2水平,逐年的钉螺分布面积与有螺环境药物灭螺覆盖率间呈负相关关系(P=0.007)。2018年市级开展灭螺效果评估,结果为钉螺校正死亡率90.53%,活螺密度下降率93.75%。结论 药物灭螺仍是控制钉螺密度的有效手段,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强调药物精准灭螺与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好血吸虫病防制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提高成效,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7年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及方案对重要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其中鼠密度监测采用室内笼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海口市2017年主要鼠种为褐家鼠(81.93%)、黄胸鼠(14.71%);平均捕获率为4.58%,比2016年下降8.22%,其中1月份捕获率最低,4月份最高。在不同生境中,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区。主要蚊种为致倦库蚊(86.73%)、骚扰阿蚊(6.30%)、白纹伊蚊(5.26%)。平均蚊密度为2.31只/(灯·夜),比2016年下降16.61%,帐诱指数为0.81只/(顶·小时),比2016年下降27.68%,其中3月达到全年最低,分别为1.64只/(灯·夜)、0.29只/(顶·小时)。不同生境中牲畜棚密度最高,医院蚊密度最低。主要蝇种为大头金蝇(43.94%)、家蝇(19.54%)、瘦叶带绿蝇(9.55%)。平均蝇密度为4.71只/笼,比2016年下降3.29%,其中1月份蝇密度最低。不同生境中居民区密度最高、绿化带蝇密度最低。主要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89.90%)、美洲大蠊(9.49%)。蟑螂密度为0.31只/张,比2016年下降54.39%。其中5月蟑螂密度最高。不同生境中,餐饮店蟑螂密度最高,医院蟑螂密度最低。结论 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病媒生物密度有了显著的下降,当前的防制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但仍需加强重点场所及媒介传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评价盐城市2004—201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8年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并整理分析。结果 2004—2018年,盐城市调查钉螺面积累计110 491.12 hm2,药物巩固灭螺面积累计2 409.08 hm2,现有钉螺面积从2004年的40.03 hm2下降至2018年的1.03 hm2,无阳性钉螺;累计开展血吸虫病人群检查16.45万人,开展血检累计13.55万人,居民血吸虫病调查显示阳性人员1 134例,血检总阳性率为0.84%,无血吸虫病病例;开展粪检34 014例,无阳性人员;发现血吸虫病晚期病例5 248例,无急性期感染病例。开展牛血吸虫病感染检查1.38万头,总检查率为58.72%,无粪检阳性耕牛。2004—2018年全市累计建造无害化厕所 231 345户,圈养家畜2 278头,登记奶牛21 222头,治理河流8 761.59 km,整治土地82.82万亩,修建田间道路工程 3 618.87 km,修建灌、排(渠)、管道8 087.68 km。全市2004—2018年累计发放健康材料超70万份,受血防教育人数累计超过750万人次。2016—2018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超过95%。结论 2004年至今,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实现从传播阻断到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庭柱 《医学动物防制》2014,(3):317-318,321
目的对丹江库区不同环境鼠种群携带寄生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方法采用鼠笼法、鼠夹法捕获鼠类,并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群种类、鼠龄、性别鉴定和体表寄生虫调查。体表寄生虫搜集:将鼠提起尾巴置于清洁白瓷盘上方,由上向下用篦子梳理鼠毛以后搜集盘中的寄生虫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本调查共捕获各种鼠355只,有144只鼠体表携带寄生虫,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达40.56%;鼠笼法捕获活鼠寄生虫感染率高于鼠夹法捕获死鼠感染率(X^2=82.86)。结论鼠笼捕获鼠与鼠夹法捕获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不同。丹江库区鼠体表寄生虫携带率较高,存在传播相关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永胜县山区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鼠类的种群组成,探讨鼠类在血吸虫病传播上的作用。方法:鼠类分类鉴定,解剖肉眼观察肝脏表面的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节,取结节压片镜下观察虫卵。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作定性检查,改良加藤法作虫卵计数。同时采用常规方法对人群和家畜进行调查。结果:捕获鼠类3目3科6属10种713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7.88%。检验710只,其中1只大足鼠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鼠类感染率为0.14%,EPG(x)为0.32。人群感染率为5.93%,EPG(x)为1.29。家畜感染率为1.05%,EPG(x)为0.04。结论:鼠类仅为偶然宿主。在该地血吸虫病的传播上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情况,为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年以来所有异位日本血吸虫病的文献报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结果 2007 —2017年共报道异位血吸虫病211例,其中脑异位损害160例,占75.83%;肺异位损害45例,占21.33%;卵巢、输卵管、眼、脊髓、皮下、腮腺异位损害各1例。胃肠等消化道血吸虫病12例。结论 脑和肺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发生率和误诊率最高,具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吸虫病患者应首先排除血吸虫异位损害。血吸虫病疫区要重视异位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异位血吸虫病预后大多良好,其病原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