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MC患者中有和无淋巴结转移、不同转移区域、不同肿瘤直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MC合并淋巴结转移组192例(35.89%),非淋巴结转移组343例(64.11%),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双侧分布、直径>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组147例(76.5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组45例(23.44%),与CLNM组比较:LLN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HT比例升高,BRAF基因突变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0.5 cm组187例(34.95%),直径>0.5 cm组348例(65.05%),与直径≤0.5 cm组比较:直径>0.5 c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LNM、包膜外侵犯、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加PTMC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PTC患者882例,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者722例(81.86%),单因素分析显示,突变组癌灶多发、双侧、包膜外侵犯比例、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及TNM分期Ⅲ/Ⅳ期明显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数目和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突变组TPOAb、TGAb、TSH水平低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T4、FT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癌灶多发、包膜外侵犯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722、1.436,均P<0.05);原发癌灶直径>1 cm、BRAF基因突变、TGAb异常升高与PTC患者包膜外侵犯呈独立正相关(OR值分别为2.862、1.619、1.532,均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PTC易发多灶和包膜外侵犯,提示可能有不良预后;癌灶直径>1 cm、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TGAb异常升高是PTC包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至2016 年12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 cm)与非微小癌(直径>1 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否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4例于2015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合并或不合并HT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有无包膜侵犯、中央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514例PTC病例中合并HT者74例(14.40%),不合并HT者440例(85.60%),与不合并HT组相比,合并HT组女性比例更高(91.89% vs 74.09%,P<0.05),年龄较小[(41.37±11.89)岁 vs (44.35±11.79)岁,P<0.05],肿瘤直径更小[(1.20±0.91)cm vs (1.53±1.18)cm,P<0.05],发生包膜侵犯(18.92% vs 31.14%,P<0.05)、中央淋巴结转移(17.57% vs 30.45%,P<0.05)的比例较低,但肿瘤的多灶和多中心性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合并HT的PTC多集中于女性群体,病灶组织偏小,且PTC合并HT不会使疾病侵袭性加强。然而,合并HT患者TSH高,则可能会使PTC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 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筛选NG合并PTC(68例)、HT合并PTC(60例)及单纯PTC(104例)患者将其分成三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征。结果与单纯PTC组比较,NG合并PTC患者中男性比率低、肿瘤直径小、多灶率低、双侧癌比率低、淋巴结转移率低、TGAb表达高和TPOAb表达低等,HT合并PTC患者中男性比率低、肿瘤直径小、多灶率高、双侧癌比率高、淋巴结转移率低、TGAb及TPOAb表达高等临床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G及HT合并甲状腺癌中男性患者较少,肿瘤直径小,淋巴结转移率低,HT合并PTC患者癌灶多灶率高和双侧癌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吉盼盼  张光亮  蒋蓓蓓 《癌症进展》2021,19(6):596-598,629
目的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100例PT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HT分为合并组(n=53)和未合并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1年,记录所有PTC患者的复发情况,其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块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的复发率均高于年龄﹤55岁、肿瘤直径﹤1.25 cm、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或无淋巴结转移、合并HT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是影响PT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未合并HT的PTC患者预后更差,临床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 401 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TMC 男女性别比约1:3.4,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χ2= 14.587,P < 0.01)、性别(χ2= 21.636,P < 0.01)、原发灶数目(χ2= 35.505,P < 0.01)、肿瘤最大直径(χ2= 58.868,P < 0.01)、肿瘤位置(χ2= 8.385,P < 0.05)及被膜外/ 腺外侵犯(χ2= 26.481,P < 0.01)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处于甲状腺下极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被膜外/ 腺外侵犯及双侧多发癌灶为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备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等特征的PTMC 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高频超声表现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LCLNM)间的关系。方法对449例患者的633个PTC结节进行分组。有LCLNM的为转移组,有91例患者共135个结节;无LCLNM的为无转移组,有358例患者共498个结节。所有结节的病理及有无LCLNM、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ule metasta-sis,CCLNM)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多发、直径>1 cm、微钙化多发( d<2 mm)、混合型血流(内部及边缘血流增多)、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均与LCLNM相关(P<0.05),PTC位于上极易发生LCLNM(P<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多发、纵横比<1、CCLNM、侵犯甲状腺包膜和结节位于甲状腺上极同时出现是LCLNM的危险因素(P<0.005,OR=1.626,2.644,0.479,2.579)。结论高频超声可精确描述甲状腺癌结节声像图表现,这些表现对术前提示侧颈区有无侧颈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行再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与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数目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ROC曲线评估sTg及sTg/抑制性Tg(sup-Tg)比值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131I显像(whole body scan,WBS)等影像学结果以及转移癌灶数目、直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sTg的差异;分析转移灶数目、直径与sTg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获得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值点,对sTg<最佳诊断界值点的患者进一步行sTg/sup-Tg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ROC曲线,获得预测淋巴结转移的sTg/sup-Tg最佳诊断界值点。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以及其中的颈侧加纵隔区、中央区转移各组中sTg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H=-6.100、-3.974、-5.865,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sTg水平转移灶数目≥3处组高于2处组高于1处组(H=21.791、-16.457、-31.680、-15.223,均P<0.05);转移灶直径>2 cm组高于1.1~2 cm组高于≤1 cm组(H=36.127、-22.867、-46.326、-23.458,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灶数目、直径均与sTg水平呈正相关(r=0.581、0.527,均P=0.000)。再次131I治疗前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615 ng/ml,约登指数为0.615,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4.80%、76.70%和82.57%。sTg<4.615 ng/ml的35例患者,其sTg/sup-Tg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559,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0%、95.70%和94.29%。结论:sTg对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前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数目、直径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Tg联合sTg/sup-Tg比值可提高对DTC患者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浆细胞瘤多样异位基因1(lncRNA PVT1)和miR-19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及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20例PTC患者进行研究(PTC组),1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癌旁>4 cm以外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PVT1和miR-195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及对PTC诊断价值。结果:PTC组患者癌组织中PVT1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患者癌组织中miR-195水平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1、miR-195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组织中PVT1和miR-195表达呈负相关性(r=-0.840,P=0.000)。ROC曲线显示,PVT1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0.00%,特异性为90.00%,miR-195的AUC为0.892,敏感性为81.67%,特异性为83.33%。结论:PTC患者组织中PVT1高表达,miR-195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性,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能参与PT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甲乳外科收治年龄≤35岁行NAC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NAC后依据Miller-Payne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pCR组和非pCR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复发转移和死亡的影响,同时分析pCR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8例患者中pCR 37例,pCR率为22.0%。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Ki-67、p53及分子分型与青年乳腺癌患者NAC后的pCR率关系密切(P<0.05)。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ER、PR、HER-2、p53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P<0.05),同时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ER、PR、HER-2、Ki-67及分子分型均是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6例复发转移患者中pCR患者7例,占pCR患者的18.9%(7/37),pCR组和非pCR组D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死亡患者中pCR患者3例,占pCR患者的8.1%(3/37),pCR组和非pCR组O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较多,获得pCR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胃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叉头蛋白F1-反义RNA1(lncRNA FOXF1-AS1)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就诊胃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5 cm)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FOXF1-AS1表达水平,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分析胃癌患者3年生存情况,COX回归分析影响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织中lncRNA FOXF1-AS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根据lncRNA FOXF1-AS1表达平均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lncRNA FOXF1-AS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无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FOXF1-AS1高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lncRNA FOXF1-AS1低表达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淋巴转移、lncRNA FOXF1-AS1表达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cRNA FOXF1-AS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与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情况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