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短期红色美学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美学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共114例,分为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随访1年,测量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完成1年后114颗种植体均稳固,即刻种植组在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36±0.39) mm,显著小于延期种植组(0.79±0.67mm)(P<0.001);2组在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修复对2组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以及修复完成1年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9.58±1.67和11.58±1.57,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25±0.22) mm;而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7.11±1.45和9.96±1.56,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43±0.47)mm,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和DAE表面处理方法对PES和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植骨手术对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均有不利影响(P<0.05)。结论 美学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速度小于延期种植,有利于延长种植体寿命。不翻瓣术提高了修复后的美观度,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不翻瓣即刻种植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比较微创拔牙后延期种植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上、下颌单个前牙及前磨牙需要行微创拔牙后种植牙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延期种植,实验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即刻种植。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记录3个月和永久修复当天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美学效果以及种植体边缘骨水平以及术后满意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和永久修复当天的ISQ值差异不显著 (P>0.05);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80);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44);2组修复后1年,牙龈乳头指数均在1~3级,软组织外形良好,均达到了良好的牙龈美学效果,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对照组PES得分7.65±1.32,实验组为8.25±1.19,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的近中侧骨吸收量和远中侧骨吸收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创拔牙后2种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种植体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即刻种植的满意度更高,美学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2种即刻种植方法在下颌磨牙种植中的精准度。方法:选择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患者24例,共计24个种植位点。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用数字化软件Simplant 18.0设计种植体理想的三维位置。试验组以剩余天然牙体组织为参照,优先预备种植窝洞,微创拔除患牙后再将种植体植入;对照组按照传统流程,依次微创拔牙、备洞、植入种植体。术后均行CBCT检查,并用Simplant 18.0测量术前、术后三维位置的误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6个月后行冠部修复,种植体保留率为100%。试验组与对照组角度偏差分别为(4.492±0.912)°和(7.255±1.307)°,颈部水平偏差分别为(0.379±0.083) mm和(1.229± 0.270) mm,测量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263±0.267) mm和(2.183±0.264) mm;计算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324±0.203) mm和(2.709±0.383) mm,深度偏差分别为(0.663±0.123) mm和(1.533±0.155) mm;所有项目的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即刻种植相比传统即刻种植,可提高下颌磨牙区种植体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建立种植导板精度的非放射学评价方法,评估体外全程导航手术的种植精度。方法: 利用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在15个相同的缺牙树脂模型中设计2颗平行种植体位点,生成并打印相应的数字化种植导板并在导板全程导航下植入2颗种植体。术后分别以传统放射学方法及数字化印模杆、口内扫描仪、通用逆向工程软件构成的数字化评价方法检测每组种植体偏移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以数字化评价方法得到的全程种植导板平均精度为肩部偏差0.447 mm,根尖部偏差0.557 mm, 角度平均偏差1.134°。与传统放射学评价方法相比,2种评价方法在距离偏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角度偏差分析中,数字化评价方法更优(P<0.05)。种植体偏差多集中在冠根方向,且根尖偏移较颈部偏移更明显。结论: 与放射学评价手段相比,数字化非放射学评价方法可准确评价种植精度,有效减少患者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合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与舌骨位置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合患者120例,观察正畸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上气道形态功能指标(SNA、SNB、ANB、SPPS、MPS、IPS、S-PNS、Ba-PNS)变化情况;根据牙合平面角度(OP-SN)将患者分为A(35例,10°≤OP-SN<15°)、B(45例,15°≤OP-SN<20°)、C(40例,20°≤OP-SN<25°)3组,观察治疗3个月时3组患者睡眠指标变化[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减指数、平均脉率]以及牙合平面(OP-SN)、上气道形态功能与舌骨位置(H-PS、H-VPS)变化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牙合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以及与舌骨位置的相关性。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MPS、IPS、S-PNS、Ba-PNS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SNB、ANB、SPP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3组不同牙合平面中OP-SN、ANB角随牙合平面角度升高而升高,而SNA、SNB角随牙合平面角度升高而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与SNA、SNB呈负相关(P<0.05),与ANB呈正相关(P<0.05);SNA、SNB、ANB、SPPS、MPS、TPS上气道形态测量指标与H-PS、H-VPS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牙合人群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及舌骨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游离端与非游离端单颗种植体的垂直骨吸收量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进行种植修复的牙缺失患者50例(50颗种植体),根据牙位分为非游离端缺失组(A组)和游离端缺失组(B组)。一期植入直径4.1 mm、长度不等的种植体,术后3个月进行全瓷冠修复。应用CBCT测量修复后36个月的骨吸收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A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288±0.183)mm,近中骨吸收量为(0.291±0.136)mm;B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562±0.201)mm,近中骨吸收量为(0.425±0.221)mm。A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289±0.144)mm,B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494±0.182)mm;B组远中骨吸收量显著多于近中骨吸收量(P<0.05),B组平均骨吸收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远中骨吸收量显著高于非游离端,提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存在更高的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96例,依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分为VAP组(n=100)和非VAP组(n=96)。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 评分,将VAP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检测所有入组患者血清PCT、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指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上述指标与V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VAP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高于非VAP 组(P<0.05);VAP组患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3±0.95)ng/mL、(23.68±6.70)分, 显著高于非VAP组的(0.87±0.46)ng/mL、(17.22±5.19)分 (P<0.05)。VAP组患者血清铁蛋白、铁调素和铁蛋白/铁调素比值分别为(217.79±62.38)ng/mL、(57.62±9.60)ng/mL和3.79±0.93,显著高于非VAP组患者的(181.55±54.02)ng/mL,(50.58±8.52)ng/mL和3.11±0.86(P<0.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VAP患者血清铁蛋白、铁调素水平和铁蛋白/铁调素比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AP 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PCT、铁调素、铁蛋白及铁蛋白/铁调素比值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 0.772、0.811、0.873、0.898,P均<0.05) 。结论 血清铁调素、铁蛋白及铁蛋白/铁调素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VAP 患者中显著升高,可用于评估口腔颌面外科V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双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口外加强支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唇部软组织,上、下颌牙槽突,牙列及上、下颌骨变化状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8.84±2.61)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72±2.3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唇、下唇突度差值,上唇、下唇-E线差值,唇间隙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切牙、下切牙突度差值,上、下中切牙角差值,上、下牙槽突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 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探讨其促进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本院因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而需前庭沟加深术的患者共26例,运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3),实验组应用A-PRF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附着龈再生、黏膜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12周,实验组新增附着龈分别为(3.15±0.36)mm和(2.81±0.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3±0.29)mm和(2.52±0.30)mm(P<0.05)。实验组术后黏膜愈合状态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疼痛程度为(51.03±12.20)分,与对照组(58.22±9.86)分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加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与CXCR3A、CXCR3B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将CAL-27 细胞分为 3 个实验组和 1 个对照组,3 个实验组分别采用10、20、40 ng/mL 的IP-10刺激,对照组不予刺激。刺激12、24、48、72 h时,利用CCK-8法检测 4 组细胞的增殖活性;24 h 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Q-PCR检测10 ng/mL IP-10作用下,CAL-27细胞在12、24、48、72 h时CXCR3A、CXCR3B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 h和24 h 时,3种浓度的IP-10 均能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5);在 48 h 时,只有40 ng/mL的 IP-10 能够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1); 而在72 h时,3种浓度的 IP-10对 CAL-27 细胞的增殖均无促进作用(P>0.05)。24 h后,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AL-27细胞的增殖率降低。24 h 时,3种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77±0.575)%、(6.867±2.848)%和(5.317±2.79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24、48、72 h时,CXCR3A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30±0.0007、0.0274±0.0005 、0.0204±0.0011和0.0174±0.0006,组间差异显著(P<0.05);CXCR3B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24±0.0015、0.0209±0.0016、0.0297±0.0013和0.0386±0.001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IP-10既能促进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又能够诱导其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率降低;CXCR3A mRNA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而CXCR3B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CXCR3A、CXCR3B可能参与调控IP-10诱导下的舌鳞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