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 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探讨其促进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本院因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而需前庭沟加深术的患者共26例,运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3),实验组应用A-PRF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附着龈再生、黏膜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12周,实验组新增附着龈分别为(3.15±0.36)mm和(2.81±0.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3±0.29)mm和(2.52±0.30)mm(P<0.05)。实验组术后黏膜愈合状态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疼痛程度为(51.03±12.20)分,与对照组(58.22±9.86)分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加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引导骨再生治疗的牙周骨缺损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比较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颊侧软组织剖面、颊侧软组织厚度,红色美学评分,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2组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各时间点,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1年2组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0.24%(37/41)和85.37%(35/41),2组修复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患者,能够降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提高颊侧软组织剖面和红色美学评分,且修复成功率与Bio-Oss骨粉植入相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植骨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种植体未暴露且颊侧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 mm。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无生物膜组(骨粉组,30例)和植骨并覆盖生物膜组(GBR组,3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3、6 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骨粉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2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查, 2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通过单纯植骨达到与GBR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短期红色美学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美学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共114例,分为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随访1年,测量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完成1年后114颗种植体均稳固,即刻种植组在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36±0.39) mm,显著小于延期种植组(0.79±0.67mm)(P<0.001);2组在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修复对2组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以及修复完成1年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9.58±1.67和11.58±1.57,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25±0.22) mm;而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7.11±1.45和9.96±1.56,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43±0.47)mm,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和DAE表面处理方法对PES和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植骨手术对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均有不利影响(P<0.05)。结论 美学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速度小于延期种植,有利于延长种植体寿命。不翻瓣术提高了修复后的美观度,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不翻瓣即刻种植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游离端与非游离端单颗种植体的垂直骨吸收量是否有差异。方法: 选择进行种植修复的牙缺失患者50例(50颗种植体),根据牙位分为非游离端缺失组(A组)和游离端缺失组(B组)。一期植入直径4.1 mm、长度不等的种植体,术后3个月进行全瓷冠修复。应用CBCT测量修复后36个月的骨吸收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A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288±0.183)mm,近中骨吸收量为(0.291±0.136)mm;B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562±0.201)mm,近中骨吸收量为(0.425±0.221)mm。A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289±0.144)mm,B组平均骨吸收量为 (0.494±0.182)mm;B组远中骨吸收量显著多于近中骨吸收量(P<0.05),B组平均骨吸收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 游离端单颗种植体远中骨吸收量显著高于非游离端,提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存在更高的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种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放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骨增量、骨密度等情况,统计2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牙槽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可改善术后骨代谢,增强种植体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术前根据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的位置,预估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发生远中骨组织缺损的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在中、高风险组中再根据是否在术中行同期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术后1、6个月进行复查,剔除术后感染及失访病例后,植骨组(A组)共计36例,不植骨组(B组)共计45例。术后复查指标包括患者主观感觉,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变化。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中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0例,不植骨组中为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2.93±0.34)mm,不植骨组为(2.95±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3.31±1.02)mm,不植骨组为(3.10±1.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49)。高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4例,不植骨组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3.08±0.37)mm,不植骨组为(3.24±0.4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5.21±1.79)mm,不植骨组为(2.99±2.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对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组织缺损进行风险分型,有助于判断术中是否需要植骨。在牙槽骨缺损较多的情况下(高风险型),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促进作用更显著,并且能够减少第二磨牙因远中牙根暴露所致的不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负载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s)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hitosan/β-glycerophosphate salt,CS/β-GP)温敏凝胶膜,探讨其体外引导骨再生的能力。方法利用CS/β-GP体系的温敏相转变特性,制备新型生物膜并添加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利用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加强型)检测不同时点的蛋白释放浓度,绘制蛋白缓释曲线。添加EMPs的CS/β-GP(1.0 g)复合膜作为A组; 单纯CS/β-GP(1.0 g)复合膜作为B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即C组,分别与ST2细胞共培养。检测膜的理化性能, MTT法检测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 PNP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的活性。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浓度的复合膜可缓慢释放蛋白12 d以上,并且随着β-GP浓度的升高,蛋白缓释总量增大。负载蛋白后,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MTT检测A、B、C 3组的吸光度(OD)值,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A、B组OD值均高于C组,A组OD值高于B组(P<0.05)。A、B组ALP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B 2组之间ALP活性表达亦具有显著差异,A组高于B组(P<0.05)。结论负载EMPs的新型壳聚糖基温敏凝胶膜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引导骨再生活性,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生物膜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唇腭裂患儿手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手术对腭裂隙内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进行手术的唇腭裂患儿50例,比较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简称白球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以及牙弓前段、中段、后段宽度,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白球比、ALT和AST等指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再生骨桥阳性率为80.0%,再生骨桥平均长度为(12.3±3.6)mm,平均宽度为(12.3±2.3)mm,牙弓前段平均宽度为(31.6±2.9)mm,牙弓中段平均宽度为(41.2±6.2)mm,牙弓后段平均宽度为(51.6±6.9)mm,均显著小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与手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唇腭裂患儿手术后血液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腭裂隙内骨再生骨桥形成,有利于唇腭裂患儿牙弓及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骨替代物矿物三氧化物骨料(MTA)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再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牙拔牙患者66例,根据填塞材料分为MTA组、PRF组、联合组(MTA+PRF),每组各22例。获取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锥形束CT(CBCT)图像,比较3组患者损伤组织愈合、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体积。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记录,随访率为92.42%,其中MTA组、PRF组、联合组分别为20例、20例、21例。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MTA组和PRF组(P<0.05),MTA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PRF组(P<0.05)。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PRF组(P<0.05)。结论: MTA单独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修复再生较单独使用PRF效果更好,而MTA与PRF联合应用具有更显著的牙槽骨修复再生效果,且长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PEGS/β-TCP复合膜诱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 将PEGS/β-TCP复合膜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共培养,观察rBMSCs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建立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将PEGS/β-TCP复合膜植入缺损特定区域,通过Micro-CT观察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情况;再通过脱钙组织H-E染色,观察炎性浸润程度和新骨形成的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BMSCs可良好黏附和广泛分布于PEGS/β-TCP复合膜上。rBMSCs接种1、4和7 d后进行的ds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第1天到第7天,细胞DNA含量逐渐增加;培养7 d后,实验组细胞D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接种于PEGS/β-TCP复合膜上的rBMSCs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浓度显著增高。ALP活性半定量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P<0.01)。成骨诱导21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茜素红矿化染色结果与ALP染色结果一致。动物模型Micro-CT检测及组织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各检测时间点的新骨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组炎症反应均轻微可控。结论 PEGS/β-TCP复合膜具有理想的细胞相容性和骨引导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钛网+Bio-Gide膜修复比格犬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3只成年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P1-M1,牙槽窝愈合6个月。将3只比格犬(共6侧)随机分为3组,A组使用种植体+骨粉+钛网,B组使用种植体+骨粉+Bio-Gide膜,C组使用种植体+骨粉+钛网+Bio-Gide膜。每侧选取3个位点制备种植窝,在颊侧制作4 mm×4 mm×4 mm牙槽骨缺损,植入种植体并分别覆盖钛网或Bio-Gide膜。于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并取材,Micro-CT扫描并三维重建。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显示,C组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骨密度等数据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骨小梁分散度显著低于另外两组(P<0.01)。结论 联合使用钛网+Bio-Gide膜,对比格犬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钛网或Bio-Gide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种修复膜材料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7年9月—2018年9月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治疗的患者139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试验组(71例),对照组应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引导骨再生,试验组应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修复情况,分别比较2组修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成骨厚度和高度、植骨厚度和高度,以及水平和垂直骨生长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85.29%(58/68),试验组为95.77%(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厚度和植骨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和垂直骨生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显著高于试验组的12.67%(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的修复成功率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可更好促进骨和植骨生长,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更适合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