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髓过氧化酶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结果:TNFα通过增加/诱导内皮细胞ICAM-1, 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剂量、时间依赖性地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槲皮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上述粘附,其作用机制为抑制TNFα诱导内皮细胞上述3种粘附分子的表达.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ICAM-1, 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2.
黎创幸 《中国药房》2006,17(14):1061-1062
目的研究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内皮细胞ICAM-1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荧光强度;龙胆紫染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率。结果内皮细胞缺氧复氧后ICAM-1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ICAM-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150、450μg/L剂量组显著抑制ICAM-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结论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ICAM-1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对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槲皮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勇  高存记  黎健  汪钟 《药学学报》1999,34(7):491-494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髓过氧化酶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TNFα通过增加/诱导内皮细胞ICAM-1,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剂量、时间依赖性地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槲皮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上述粘附,其作用机制为抑制TNFα诱导内皮细胞上述3种粘附分子的表达。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ICAM-1,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勇  高存记  孙颂三  汪钟 《药学学报》2000,35(5):321-325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髓过氧化酶法测定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结果 阿司匹林(600~900 mg.L-1)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与TNFα激活6 h的内皮细胞粘附;而TNFα激活内皮细胞后24 h,阿司匹林对单核细胞与其粘附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却不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其粘附。结论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E-selectin的表达而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并通过抑制VCAM-1的表达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5.
氧化型胆甾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德成  杜冠华  张均田 《药学学报》2001,36(11):807-811
目的 观察氧化型胆甾醇3β-5α-6β-三羟胆甾烷(3-triol)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以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内皮细胞丙二醛(MDA)的生成,以流式细胞仪和3′末端标记DNA降解片段原位检测(TUNEL)观察内皮细胞的凋亡。结果 3-triol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浓度依赖性增加内皮细胞丙二醛的生成和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在相同剂量及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胆甾醇对内皮细胞无明显的损伤作用。结论 氧化型胆甾醇3-triol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其作用与其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加内皮细胞的氧化和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商陆皂苷甲(EsA)对细胞间粘附的影响,并观察粘附分子ICAM-1和CD18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的方法考察在脂多糖(LPS)诱导下,EsA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内皮细胞ICAM-1 mRNA和中性粒细胞CD18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EsA在3~12×10-6 μmol·L-1能降低LPS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高水平的粘附率,且能降低LPS诱导下内皮细胞ICAM-1 mRNA和中性粒细胞CD18 mRNA的表达。结论EsA能抑制LPS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其影响细胞间粘附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um cell,BMEC)和白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髓过氧化酶法测定经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的BMEC对白细胞的粘附;以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TNF-α作用下BMEC表面ICAM-1表达。结果经TNF-α刺激的BMEC明显增加其与白细胞的粘附反应;curcumin(12.5~100mg.L-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NF-α所诱导的BMEC与白细胞的粘附;在TNF-α刺激前30min加入curcumin可抑制BMEC的ICAM-1表达。结论curcumin对TNF-α所致的BME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curcumin下调ICAM-1表达,抑制BMEC与白细胞的粘附,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8.
聂珍贵  王文杰 《药学学报》2003,38(2):98-102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用MTT比色法、Boyden小室法及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法分别检测PAF诱导的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反应。结果10 μmol·L-1 银杏内酯B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反应;1~1 000 nmol·L-1 可剂量依赖性抑制10 nmol·L-1 PAF诱发的粒细胞趋化反应,其IC50为4.84 nmol·L-1; 0.01~10 μmol·L-1可抑制1 μmol·L-1 PAF诱发的粒细胞释放β-葡糖苷酸酶,其IC50为3.56 μmol·L-1。结论银杏内酯B能够抑制PAF刺激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趋化及脱颗粒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形成玫瑰花结试验探讨槲皮素及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家兔中性粒细胞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槲皮素(0.3-100 μmol·L-1)及阿司匹林(0.4-3.3 mmol·L-1)可增加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当中性粒细胞被乙酸肉豆寇佛波醇(PMA 100 μg·L-1)激活时,此抑制作用消失. 槲皮素 (3 μmol·L-1)可对抗PMA激活中性粒细胞. 即使无中性粒细胞存在,阿司匹林亦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单独槲皮素却不抑制血小板聚集. 槲皮素(3-300 μmol·L-1)及阿司匹林(0.4-3.3 mmol·L-1)可浓度相关性地抑制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培养的新生牛脑微血管细胞(BCMEC)和大鼠血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Neu)粘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粘附到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培养的BCMEC上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结果:BCMEC经TNF-α处理后,使Mon粘附到BCMEC的百分率从12.5%±0.2%增加到31.3%±0.5%,Neu粘附率也增加到32.1%±0.5%(对照组为13.8%±0.4%).用GbE(1-100 mg·L~(-1))预处理BCMEC后,再用TNF-α诱导,则GbE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NF-α的作用,用抗E-选择素单克隆抗体与TNF-α共孵育BCMEC后,TNF-α的诱导作用被明显阻断,结论:GbE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减少E-选择素表达,进而抑制Mon,Neu与BCMEC的粘附。  相似文献   

11.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影响单核细胞与体外培养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粘附,迁移的动力学过程及药物的保护作用. 利用培养在胶原层上的单层内皮细胞,通过对粘附于内皮细胞单层上的单核细胞及胶原层中的单核细胞计数,测定单核细胞粘附及迁移. TNF(100 kU·L-1)可促进单核细胞与BCMEC的粘附及迁移,其促粘附与迁移作用具明显的时效关系. TNF促粘附达最大效应时间为2 h,较对照提高120.7%;TNF促迁移作用1 h达到坪值,提高91.9%. 药物戊烯氧呋豆素(imperatorin, IMP), 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抑制由TNF引起的单核细胞与BCMEC的粘附及迁移,在浓度为1, 10及100 μmol·L-1时,其粘]附抑制率分别为73.1%, 87.7%, 93.3%和73.6%, 87.2%, 89.0%;迁移抑制率分别为17.4%, 43.4%, 68.1%和37.7%, 49.3%, 62.3%. IMP和PTX能抑制单核细胞与TNF诱导的BCMEC的粘附及迁移.  相似文献   

12.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对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光  张礼萍  陈力芳  胡昌奇 《药学学报》1994,29(11):818-822
报道15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对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其中从中药金雀根中分得的3种二苯乙烯类低聚体α-viniferin,kobophenol A 和 miyabenolC,它们抑制PKC的IC50分别为62.5,52.0和27.5μmol·L-1。另外6种含酚羟基的二苯乙烯化合物对PKC也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当酚羟基全甲基化或全乙酰化后其抑制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消失。酶动力学研究证明miyabenolC对PKC的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δ阿片受体激活剂D-丙(2)-D-亮(5)脑啡肽(DADLE)诱导心肌细胞增殖的可能信号途径。方法体外培养乳大鼠心肌细胞,采用结晶紫法和[3H]TdR检测心肌细胞的增殖;Western印迹法测心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水平。结果DADLE1μmol.L-1增强心肌细胞ERK磷酸化,促进心肌细胞增殖,δ阿片受体抑制剂纳曲吲哚10μmol.L-1,蛋白激酶C(PKC)特异性抑制剂星形孢菌素1μmol.L-1和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10nmo.lL-1明显降低ERK磷酸化水平,抑制DADLE的促心肌细胞增殖作用。结论DADLE可能通过δ阿片受体活化PKC,进而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ERK通路诱导心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白屈菜赤碱对PC12细胞乙酰胆碱诱发电流的快速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蛋白激酶C(PKC)选择性抑制剂白屈菜赤碱(CHT)对PC12细胞上乙酰胆碱(30 μmol·L-1)诱发电流(IACh)的影响. 研究表明CHT(0.1-10 μmol·L-1)预温育细胞5 min可使IACh峰值受抑制,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可逆性和非电压依赖性. CHT(5 μmol·L-1)温育细胞6 min内对IACh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 通过微电极将更为有效的PKC抑制剂PKCI 19-31(0.1-5 μmol·L-1)透析入细胞内以阻断PKC,并不影响CHT抑制IACh的作用. 以上结果提示:CHT对PC12细胞IACh有快速抑制作用,此作用与抑制PKC无关,而可能是一种新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物对TNF诱导的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值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NH)在50~5000U·mL-1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诱导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TNF与该细胞培养24h时,即可明显刺激细胞增殖,48h时达最大刺激效应。欧芹素乙(imperatorin,Imp),异欧芹素乙(iso-imperatorin,Isi)在浓度为10-6~10-4mol·L-1时,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拮抗TNF诱导该细胞增殖。6-(α,α-二苯基乙酰哌嗪基苯基)-4,5-二氢-5-甲基-3(2H)哒嗪酮,6-(α-苯基乙酰哌嗪基苯基)-4,5-二氢-5-甲基-3(2H)哒嗪酮,则只在低浓度(10-6mol·L-1)时拮抗TNF诱导该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其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槲皮素6.25,12.5,25,50和100μmol·L-1分别作用于PC12细胞,于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分别与PC12细胞预孵育2 h,随后采用4 GyX线辐照PC12细胞,于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反应,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菲啉络合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DCFH-DA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槲皮素6.25~100μmol·L-1与PC12细胞作用24 h(r=0.887,P<0.01)和48 h(r=0.872,P<0.01)具有促细胞增殖作用,作用72 h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大(r=0.94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12细胞受辐射后细胞增殖反应、SOD活性和T-AOC降低(P<0.01),MDA和ROS含量增加(P<0.01)。与辐照对照组比较,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防护组PC12细胞增殖反应(r=0.751,P<0.01),SOD活性(r=0.837,P<0.01)和T-AOC(r=0.940,P<0.01)随槲皮素浓度增大而增高,MDA含量(r=0.845,P<0.01)和ROS含量(r=0.930,P<0.01)随槲皮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槲皮素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12.5~50μmol·L-1浓度范围内其防辐射作用与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红花黄酮成分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红花黄酮成分杨梅素(Myr)和山奈酚(Kae)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兔洗涤血小板聚集、5 HT释放及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影响。方法 以比浊法测定家兔洗涤血小板(WRP)聚集,邻苯二甲醛(OPT)荧光法测定5-HT浓度,Fura-2荧光探针测定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 Myr和Kae体外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PAF诱发的WRP聚集及5-HT释放。Myr抑制WRP聚集的IC50 为17.5 μmol·L-1 ;抑制5-HT释放的IC50 为64.1μmol·L-1 。Kae抑制聚集、释放作用的IC50 分别为73.7μmol·L-1 和128μmol·L-1 ;同时Myr和Kae均能明显抑制PAF引起的血小板内游离钙增高。结论 Myr和Kae可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海榄叶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并受周期性洁水浸淹的木本植物[1].  相似文献   

19.
李萍  王霖  王文杰 《药学学报》2008,43(10):1025-1031
本文在诱导培养并纯化破骨细胞的基础上,研究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探讨甲氨蝶呤抑制炎症性骨破坏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MTT法测定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TRAP染色和骨吸收陷窝染色计数、骨吸收陷窝面积测定分别观察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ELISA法测定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中MMP-9分泌的影响;RT-PCR法测定甲氨蝶呤对破骨细胞中MMP-9、 RANK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甲氨蝶呤(0.1~10 μmol·L-1)可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对破骨细胞的活性及骨吸收功能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同时,甲氨蝶呤(0.01~10 μmol·L-1)对破骨细胞中RANK的mRNA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MMP-9表达的影响较弱,只在1~10 μmol·L-1时才对MMP-9的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甲氨蝶呤抑制炎症性骨破坏的作用与其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